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班一族     
《南风窗》1991,(5)
人生何处不相逢。当《上班一族》第三次与读者谋面时,我想对已经相识的朋友说声“我们又见面了,别来无恙?”我也要对刚刚相逢的朋友说声“初次见面,请多关照!”如果在这有限的篇幅里,你能得到一点启发,能引起你的一丝遐想,甚至你觉得讲出了一句你想说而未说出或是说不出的话儿,那么,我们——每一个参与编写《上班一  相似文献   

2.
尽诉心中情     
《南风窗》1994,(10)
当你捧起这本“全面装修”刚刚竣工的《南风窗》,你一定不会忘了老朋友吧。 嗨,《上班一族》的朋友,你好吗? “装修”之后,《上班一族》风采依然,自成一体,自成风格。  相似文献   

3.
《南风窗》1991,(11)
如果你是《上班一族》的老朋友,当你翻开这期杂志时,不难察觉到,继上一期采取专辑的形式之后,这一期又有了新面孔。“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在拥有了许多许多如你一样的挚友之后,《上班一族》还将不断改进,为的是更快、更活、更贴切地反映上班一族的生活和心声。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开设更多的新栏目,“成功路上”,可叙述你在发奋过程中一件铭心刻骨的事情;“第一次……”,可以讲你的第一位上司,第一位师傅,第一次领工资,第一次调动,第一次分房,第一次升职等等;“天涯若比邻”,将反映港澳、海外上班族的情况;还有……这个省略号的内容,要由你来充实、丰富。  相似文献   

4.
今又新年     
《南风窗》1994,(1)
我们再度相聚在新年的阳光里,朋友!适逢《上班一族》3周岁这个好日子,真可说是双喜临们。不管你是老朋友还是新朋友,我都要说一声:欢迎光临!在未来的日子里,望多多关照。  相似文献   

5.
《南风窗》1992,(9)
在不久前的一个读者评刊会上,我问大家:你们印象最深刻的栏目是哪一个?一个读者不加思索就脱口而出:《上班一族》。我问:喜欢它什么? 答曰:亲切、贴近,讲出我们想讲而又表达不出的话儿。我觉得这是对编者的最高褒奖。可同时也有热心读者给编辑部写信说:《上班一族》初看还挺新鲜,可翻来覆去就那几套,一看再看就令人厌烦了。我们听够了那些倾诉、发泄。我觉得这是对编者的善意警告。反映上班族的生活、让上班族有个说话的地方,是我们办这个刊  相似文献   

6.
无奈打工妹     
《上班一族》以新的面孔与你见面了。从现在开始,我们将在每一期杂志与大家相聚。在这个版块里,我们设有“人啊,人”、“打工仔必读”、“漫画”、“人海同游”、“微型书摘”、“纸上排气阀”等栏目。值得一提的是,“漫画”将继续由著名漫画家方唐先生创作,一系列以“鬼马张”为代表人物的漫画,道尽上班族的酸甜苦辣;“人海同游”继续以3人同题的形式出现,知名作家叶曙明先生、黄茵小姐、石娃小姐会在此栏目中,为大家奉上一系列“梦”的遐想,请留意他们对“发财梦”、“车子梦”、“房子梦”、“读书梦”、“流浪梦”等等的看法;而“纸上排气阀”寄望你继续“享用”……依然是那句话:《上班一族》试图“用一茎纤细的芦苇,义无返顾地支起一座连结心与心的拱桥”。  相似文献   

7.
《南风窗》1992,(3)
不久前,我接到一位朋友的来信,信中写道:他认识一位可敬的老人,有着共产党员的本色,却不甚被人理解,人们觉得这是“理想中的好人”,现实中不存在。朋友问,老人是政府信访处的干部,他能在你的《上班一族》里出现吗? 我回答他:当然可以,省长也是“上班一族”呢,怎么一个普通干部会划在其外? 由此我想到,世俗的力量真不可低估。有的人习惯把自己所看到的世界当成是整个世界,习惯把自己所认识的朋友当成是全人类,习惯把自己所做的认为是至高无上的,殊不知,天外有天!其实,上班族中,最幸运的不一定是你,最倒霉的也不一定是你。所以,我们需要架起心与心的桥梁。就像那些在大街上巡逻的保安队员,看他们执行任务时铁面无情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第7期《南风窗》拜读,我们院长对贵刊产生浓厚兴趣,特让我们翻印该期《上班一族》中《合作的技巧》一文给全院大小头头,并指示要联系本职工作,认真学习和领会,由此  相似文献   

9.
《南风窗》1992,(7)
当《上班一族》第10次与读者谋面的时候.我们向大家奉献一辑以“开会”为主题的文章,个中,上班族在开会时遇到的酸甜苦辣,你大概也有同感,而我,却感叹他们对每一个角色都演绎得如此淋漓尽致,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从中,我悟出“角色”二字是多么奇妙。回想自己初当记者时,从约好采访对象那一刻开始,心里就  相似文献   

10.
刊中刊     
《南风窗》1991,(1)
我们上班,人海同游,如潮汐,漫卷人问路。人间路,沟壑仍多,最难逾越的,是人心上的深壑。没有一片绿叶是相同的,但夸大人的差异便是自深沟壑,自高壁垒。在后来者面前,我们是前辈:在先行者面前,我们是晚辈。在下级面前,我们是上级;在上级面前,我们是下级。每个人都可能是他人的先行者,他人的下级。既然上班一族都是共和国的主人,都以工资为生,那么可以说,我们又都是共同事业的雇员、打工仔。总理与传达,概莫能外。该怎么说你?上司! 我不愿你在我的心中溺死,我也不愿在你的心中遇溺没顶。谁知我心?准知你心? 于是我们呼唤桥,尽管先后不一,声调不一。“没有不能造的桥。”桥梁专家茅以升如是说。  相似文献   

11.
《南风窗》11月号“独家策划”了一出重头戏——富人与中国,看了不禁为之一振,记忆中头一回看到如此旗帜鲜明为富人说话的文章。本人是典型的上班一族,而且今后似乎看不到发达的希望,但我仍然要为富人呼喊,为富人正身,因为,我们的社会需要富人。  相似文献   

12.
主妇怕下厨     
上班一族每天最怕最烦的是什么?一次聊天中,有人提出了这个有趣的话题。 在合资公司从事文秘工作的黄小姐说,最怕看上司的脸色。在大机关当办事员的小李说,最怕陪领导去开会。在国营企业搞技术研究的蔡女士说,最怕上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上班一族,健康可是头等重要的事儿。现代社会对健康的理解不只是不生病,健康更是一种感觉,令人精力充沛、心境平和。下面这个测验,有助你检验自己的健康水平。 饮食 你一周吃多于两次的牛肉、羊肉等红肉? 你每周都吃快餐或腌肉?  相似文献   

14.
走遍云南,开启音乐之路 谈到胡松华,人们脑海中马上就会想起《赞歌》、《阿诗玛你在哪里》、《马铃响玉鸟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森吉德玛》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歌曲.由于其中《赞歌》等蒙古族歌曲深入人心,包括蒙古族朋友在内的不少人,都以为胡松华是蒙古族人,还为他起了好几个蒙古族名字.对此,胡松华真挚地说:“干边疆文化事业,用歌声促进民族团结,携手奋进,各族父老能把我当成他们一员,那是对我的最高奖赏和最大荣誉.这比什么职称都珍贵.”其实,胡松华是满族人,1931年生于北京,而他真正的音乐生涯是从云南开始的.  相似文献   

15.
走进大都会     
如果你是一个大都市的上班一族,不管你自觉与否,日常生活的潮流总会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你。哪怕你再有个性,有时也会无奈地沦为时尚的奴隶,你相信吗? 笔者最近读到一份资料,专家对时尚潮流作了一个回顾及预测。如果你不想太落伍,不妨一读。1.时装准则:有个性、充满激情的设计最适合不过。2.去年最能表现线条美的服装:裤子;今年最能表现线条美的服装:裙  相似文献   

16.
读者信箱     
山西读者张先生来信询问:我是一家印科厂的工人,工作已经十几年了。前不久因病住院,在医疗费用的报销问题上和厂里发生了纠纷。在调解未果的情况下,我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他们说我的劳动合同好几年前就过期了。请问:我从工作至今一直在印刷厂上班,怎么突然和印刷厂就没有劳动关系了呢?根据张先生来信作如下回复:劳动合同期满后,你一直在厂里工作并领取工资,已与印刷厂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厂方应及时与你续订劳动合同。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7条规定:用人  相似文献   

17.
对话王东灵     
《南风窗》(以下简称《南》):你说自己去中洞支教,是为了寻找快乐。但报道说,你在中洞并不快乐,因为看到了种种落后现象,与那里的人关系也不融洽。是这样吗?王东灵(以下简称王):我为什么不快乐?你什么都去想肯定不快乐。我跟那里的人当然融洽!不能说人家“满足现状”就不好。你  相似文献   

18.
路卫兵 《法制博览》2009,(15):22-22
羌在《国语》中被称作“姜氏之戎”,说羌是西戎的一个姜姓部族,姜、羌二字古音相通。《后汉书》中也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此族后来曾与犬戎共灭西周。  相似文献   

19.
1992年6、7月间,人们发现,《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广东电视台等新闻媒介纷纷披露了因配戴隐形眼镜而导致各种眼病甚至失明的事例,卫生部视光学研究中心和一些著名眼科专家也郑重声明,指出某些隐形眼镜广告宣传置配戴者的健康于不顾。消息一出,举众哗在;隐形一族,更是人心惶惶。隐形限镜,你是光明之神阿波罗,还是黑暗之神爱  相似文献   

20.
钱利丽 《工会博览》2003,(18):56-56
“你说你有工作,不能把家回;你说你的病人需要照顾安慰;你说国家比咱小家更重要,吃点苦受点累真的无所谓。” 这首名为《等你回》的MTV在全国人民与SARS决战时刻,在国内四十多家电视台播出之后,深深地打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