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求知》2005,(10):43-44
在韩国,如果谈起节能话题,从学生到白发长者,从出租汽车司机到政府公务员,人们会异口同声地告诉你:“韩国是一个资源穷国,97%的能源依赖进口,浪费能源等于自杀,节约能源才有活路。”节能的紧迫感、自觉性和参与意识已成为韩国国民的“共有文化”,而持之以恒的教育和宣传,便是这一“共有文化”扎根的肥沃土壤。  相似文献   

2.
《求知》2005,(9):43-44
“能源之星”是美国政府上世纪90年代推出的商品节能标识体系,如今在美国市场上销售的符合节能标准的商品大都贴“能源之星”的标识。“能源之星”最早只是用于计算机等办公设备,后来逐步推广到家用电器。“能源之星”标识是颁发给产品耗电量比最低耗电量标准还要低的高效产品的。事实证明,美国政府采取的这种“能源之星”标识措施,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提高了消费者及厂商的能效观念,  相似文献   

3.
中国能源战略走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如能切实贯彻“节能优先、结构多元、环境友好、市场推动”的能源战略,则到2020年,仅煤炭的总需求量即可较目前水平下降近1/3,并为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跑冒滴漏,是能源浪费的现象之一。太多的跑冒滴漏,加上其他形式的能源浪费,共同形成了中国能源投入的低效率。所以要“拧紧节能龙头”,从每一个人、每一个行业做起。耗能大户自然也就是节能重点。切实推动节能还得靠机制。这方面发达国家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进入90年代,我国的科技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在全面总结80年代科技政策经验的基础上,有关主管部门与专家们认为,根据90年代科技发展的特点,适时提出一些重大问题和对策,对加速国家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党中央、国务院带领广大科技人员冲破极“左”思潮的桎梏,拨乱反正,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提高。例如,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人员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建立新的科技体制,等等。这些理论上、认识上的突破,对后来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发展总方针,对改善和提高科  相似文献   

6.
黄蕙 《瞭望》2003,(50)
你一定认为电视机处于待机状态时消耗的那点能源算不了什么。可是,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城市家庭的平均待机能耗相当于每户使用一盏15瓦到30瓦的长明灯!而全北京市的300多万户居民每年在不知不觉中就要为待机能耗支付1.8亿元。今年以来,电力紧张使我国经济发展的“能源瓶颈”凸现,“节能”这个被人们冷落了太久的话题,开始被人们关注。应当将节能提高到基本国策的高度的呼声增强。  相似文献   

7.
《瞭望》2004,(18)
“我们希望通过实行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到2020年达到如下理想目标:一次能源需求少于25亿吨标准煤,节能达到8亿吨标准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于今年初提出了中国未来发展具体的节能目标。  相似文献   

8.
在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不同理解中,首先涉及到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命题的理解问题.从一些文章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基本观点:一种观点是认为,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命题只能理解为“科学技术是间接生产力”,这就是比较传统的“渗透说”或“转化说”的理解.另一种观点可称之为“直接说”,即认为科学技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已是直接生产力.  相似文献   

9.
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技术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解放的学说,绝非只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正像人类学是马克思主义的来源之一那样,科学技术学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或缺的理论向度.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科学技术学具有独特的理论贡献:第一,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关系的探讨;第二,对科学技术“双刃剑”思想的阐发;第三,对科学家、技术专家共同体的考察;第四,科学技术学代表作——《自然辩证法》的问世.遗憾的是,由于苏联学术界的误读,长期以来我们仅仅把该著作定位为“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而遮蔽其丰富的科学技术学内容和多学科性.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史上 ,有六位华裔人士先后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 ,也有不少以中国人命名的科研成果 ,例如 ;“钱伟长法”中国著名力学家钱伟长在力学史上第一次成功地用系统摄动法处理非线性方程 ,国际力学界将这种解法称为“钱伟长法”。”“华—王方法”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与数学家王元 ,1959年以后开拓了用代数数论方法研究多重积分近似计算的新领域 ,其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华一王方法”。“侯氏制碱法”中国已故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在世界上首创联合制碱法 ,被国际碱界称为“侯氏制碱法”。“王氏定理”西北大学教师王戌堂在…  相似文献   

11.
能源安全给欧盟敲响警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盟委员会正加紧制订有关能源战略文件,准备提交给3月举行的欧盟春季首脑会议发达国家关注能源问题是由于对能源价格居高不下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风险以及对能源保障稳定性的担心。特别是欧盟国家,对外部能源的依赖性很高。新年前后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天然气大战”就像一场戏,虽然最后以两国达成协议而落幕, 却结结实实把“看戏的”欧盟吓出了一身冷汗  相似文献   

12.
人们对于事物性质“软”和“硬”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而不断发展。特别是对事物的“软”的性质认识和研究,正在扩展新领域,例如在电子计算机方面,有“软件”或“软设备”的称谓;决策科学化,出现了“软科学”、“软专家”、“软技术”;商品化了的咨询事业被称之为“软商品”;靠人造天体控制速度、徐徐安全降  相似文献   

13.
《瞭望》1986,(9)
今年是“七五”计划开始的第一年。在未来的五年里,我国的科学技术将有怎样的进展?在哪些领域中将会有新的突破?这些,都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为此,我们走访了科技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和一些曾经参加编制“七五”期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纲要的专家,请他们就上述问题,作些概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4.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的“第一”?鄂焕成认为,回答首先涉及到一个方法问题,即我们的回答应主要是着眼于微观还是宏观.所谓微观的理解,即比较精确一些,在生产力诸要素或生产力中,找出数字上的“第一”来,而所谓的宏观的理解,即从总体上来把握这个“第一”,模糊一些来理解它,而不是就“第一”来理解“第一”.  相似文献   

15.
生物工程创造新世纪 博览会围绕“人类·居住·环境与科学技术”这个主题,展示了生物工程在未来的世纪中在解决人类食物、能源、环境和疾病方面将起重要作用。 我国微生物专家毛桂震说,从这次博览会展示的新成就看,生物工程在解决人类食物、能源、环境和医疗卫生等迫切问题方面可以大有作为。 由日本八十六家企业和十几家科研、教学单位联合举办的“绿色馆”,生动、系统地向人们介绍了生物工程的原理和它在解决人类面临的许多迫切问题中的重要作用:用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可以培育  相似文献   

16.
《求知》2005,(10):44-44
英国是一个科技先进的发达国家,同时又是国土狭小、资源有限的岛国。能源资源一向是英国高度关注的问题。英国很早就对能源战略进行思考并研究对策。从2001年起,英国政府每年拿出5000万英镑的“能源效率基金”,鼓励企业节约能源。同时,在节约能源的宣传方面,英国很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讨论,对实际工作者来说,我认为不一定要引述很多很深的理论,把大家所熟悉的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联系实际加以阐述,也就能使人易于理解,乐于接受。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浪潮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的进行,在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之中都产生了一些共同的现象,据此,西方学界兴起了“趋同论”,认为两种制度正趋向同一,企图用“同一社会”代替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共产主义社会。我国一些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也宣扬社会主义道路上的“趋同论”,否认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企图在我国全面推行资本主义,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如果仔细分析这些共同的现象,就可以看出它们主要是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某些共有特征和要求。例如,就经济方面来说,首先表现为两者都有发展科学技术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3,(33)
转基因技术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部分,在近几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新兴科学与交叉学科的不断涌现,促使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被充分应用到各个领域,缓解了全球粮食等资源短缺、促进了农业发展等一系列难题。虽然这一技术解决了目前人类的诸多难题,但是技术的双重性必将会带来负面影响,如社会问题、生态问题、安全问题等伦理道德问题。因此,一项科学技术的诞生,必须要对其进行思考、研究,使之高效地为人类服务。将系统、全面的对转基因技术进行简述,提出主要的伦理问题并提倡理性看待这一技术。  相似文献   

20.
蔚林 《瞭望》1994,(47)
宗旨明确 慧眼独具 十年前,当中国科技体制改革还在蕴酿和探讨中,人们就深切地感到,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固然与世界先进国家有很大差距,但更大的问题是已有的科技成果绝大部分在实验室中“出生”后,就再也无人问津了。因此在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中,特别强调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然而,在成果与生产力之间,有着一段漫长的路。十数年过去,整个社会在对待科学技术的观念上已有了很大变化,但客观条件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技成果最终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比如渴求成果、又有投资能力者,经常“众里寻他千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