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人代会参加天津代表团讨论时向代表们坦言:“我现在的心情是,形势稍有好转,尤须兢慎。兢,是兢兢业业的兢;慎,是谨慎的慎。不可有丝毫的松懈情绪。”在人代会闭幕后记者招待会开始时他又说:“形势稍好,尤须兢慎”。由此,  相似文献   

2.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当谈到要在工作中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时说了八个字:“形势稍好,尤须兢慎。”可谓言简意赅,字字如金,寓意深刻。“兢慎”一词见于晚唐诗人杜荀鹤的《泾溪》:“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履人。却是平流无石  相似文献   

3.
居安常思危     
唐代诗人杜荀鹤在《泾溪》一诗中说:“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意思是讲,人在泾溪险石上行走时总是战战兢兢、小心谨慎,所以一年到头都没有人掉到水里,而恰恰是在平坦无险之处,却常常听到落水事件的发生。这首诗言简意深,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处险未必险,反而可能寓安于其中;居安未必安,反而可能藏险于其中。推而言之,居安时应当思危,思危才能有备,有备才能克服危险,消除隐患,从而长期居安。居安思危,古往今来一直都为有识之士奉为圭臬,铭记于心。唐太宗时代,谏议大夫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  相似文献   

4.
新闻扫描     
<正>村冈久平:温总理的“融冰之旅”一定会取得成功“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日本的访问,将为日中两国领导人今后保持往来铺平道路。温总理的‘融冰之旅’一定会取得成功。”日中友好协会理事长村冈久平日前在东京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达了他对温总理于  相似文献   

5.
《观察与思考》2007,(8):10-10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日本的访问,将为日中两国领导人今后保持往来铺平道路。温总理的‘融冰之旅’一定会取得成功。”日中友好协会理事长村冈久平日前在东京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达了他对温总理于4月11日开始的日本之行的祝愿。  相似文献   

6.
荐书     
《创造》2010,(5):99-99
《信心与希望》:温家宝总理访谈实录 本书收入温家宝总理2009年和2010年两次与人民进行在线交流以及在中南海紫光阁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的内容,同时收入与这三次活动有关的侧记文章。阅读本书,是广大读者一次不可多得的与温总理“面对面”的接触、心与心的交流。本书权威、真实、生动,  相似文献   

7.
正"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唐代著名诗人杜荀鹤所著《泾溪》,短短28个字,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时刻提醒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时刻保持谨慎,不忘初心,拒绝沉沦。黑龙江省伊春市行政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原副主任兼招投标管理分中心原主任司春生就在"平流处"栽了大跟头。知识改变命运,人生初期一帆风顺司春生,1962年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上有2个姐姐,下有1个弟弟、2个妹妹。在上世纪60年代,一个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温家宝总理亲切看望了95岁高龄的国学大师季羡林老人。季老与温总理关于“和谐”问题的一席谈话,对我们颇有启示。季羡林对温总理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温总理对此很是赞同,说:“《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谐、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做到内心和谐,于国、于家、于单…  相似文献   

9.
网友不约而同将民意和思想的“绣球”抛向了一国总理,这一让人意外的创识表达显然值得耐心咀嚼。新华社前资深记者田炳信最近在其个人博客中建议温家宝总理开博客。这篇名为《如果温总理开个博客》的文章发表后,澈起了网友的热烈反应,绝大多数网友对此建议持肯定态度,“咱老百姓就盼着跟总理零距离接触呢,总理开博客,于国于民,大大有利。”网友盼盼如是说。(3月3日新华网、《新快报》)在笔者看来,众多网友对“总理开博”  相似文献   

10.
<正>网友不约而同将民意和思想的“绣球”抛向了一国总理,这一让人意外的创识表达显然值得耐心咀嚼。新华社前资深记者田炳信最近在其个人博客中建议温家宝总理开博客。这篇名为《如果温总理开个博客》的文章发表后,澈起了网友的热烈反应,绝大多数网友对此建议持肯定态度,“咱老百姓就盼着跟总理零距离接触呢,总理开博客,于国于民,大大有利。”网友盼盼如是说。(3月3日新华网、《新快报》)在笔者看来,众多网友对“总理开博”  相似文献   

11.
两会结束后温总理的答中外记者问,给人鼓舞,令人振奋。尤其是对记者“怎样才能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简明回答,既深谋远虑,又脚踏实地。  相似文献   

12.
比鱼 《传承》2009,(11):20-21
2009年3月13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从容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此时,温总理左边一位青年  相似文献   

13.
陈抗行 《小康》2005,(5):3-3
教育的问题由来已久,对于教育的审视正在不同层面和角度展开并深化,但没有哪一种角度比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记者招待会(3月14日)上的一番话更贴近当今中国的现实——温总理说:“我想起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位经济学家叫舒尔茨的一句话,他说世界大多数是贫困人口,如果你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那么你就会懂得经济学当中许多重要的原理”。温总理进而补充:“世界大多数贫穷人口当中,又主要是以农业为生计的。如果你懂得了农业,那你就真正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温总理没有直接提教育,但舒尔茨的“穷人经济学”的精髓正在于通过教育以提升穷人的…  相似文献   

14.
我是新闻人,朱镕基当总理时,我关注他每一次在全国人大会议记者招待会上的“答记者问”,那确是很重要的节目。中国总理答记者问的精彩一页,就是在朱镕基手上开创的。《朱镕基答记者问》一书不仅收录了他五次在全国人大会议记者招待会上答中外记者问,还收录了他“接受外国记者采访”、“在境外的演讲和答问”、“接受香港记者境外随行采访”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想起了清代台湾割让后,台中一位诗人林朝崧的一句诗,叫。隋天再补虽无求,缺月重圆会有时’。我相信,只要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的大业一定能够实现,这是整个中国人的骄傲。”  相似文献   

16.
今年除夕前,温家宝总理在山东济宁、菏泽与农民一起过春节,穿的是一件绿色羽绒服,样式陈旧,已经显得皱巴巴。有细心人注意到,这件棉衣,就是1995年温总理时任书记处书记时外出视察穿的那一件。连日来,数十万网民为总理的朴素节俭而感动。“向温总理致敬”,“愿总理的简朴作风能感劝整个中国”……大家丝毫不吝啬各种赞美之词。  相似文献   

17.
设置问题情景是一种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学生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一、设置的问题要含蓄而有启发性设置的问题含意要深,藏而不露,可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讲授“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时,我讲述了周恩来妙语惊中外的故事:一次,周总理接见美国记者,对方不怀好意地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做‘马路’呢?”周总理听后没有急于用刺人的话反驳,而是妙趣横生地说:“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之路,简称‘马路’。”对方又问:“总理阁下,在美国,人们都员着头走…  相似文献   

18.
《时事资料手册》2007,(2):23-24
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招待会,温家宝总理应大会新闻发言人邀请。同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了记者提问。本刊摘录温总理答记者问中涉及国内问题的部分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韩国前政府总理、新村运动中央会会长李寿成去年年底时曾对中国记者坦言,“中国不必到韩国来学习‘新村运动’。”这句话不禁让中国众多记者愕然。而最近光州全南发展研究院先任研究委员赵相弼博士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的关于韩国“新村运动”的学术报告中同样也是直言不讳:“中国学习韩国‘新村运动’,更应该关注的是韩国的经验与教训”。这让观察记者萌生了采访赵相弼博士的念头。观察记者:您是从何时开始研究“新村运动”的?又为什么对此问题感兴趣并决心研究此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温家宝总理三年三次用最中国的抒情方式表达对台湾同胞最真挚的骨肉亲情。2003年温总理谈到台湾问题时引用辛亥革命老人于右任临终时写的表达企盼祖国统一的哀诗:“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山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2004年温总理谈到海峡两岸密不可分的血脉亲情时,引用台湾著名乡土作家钟理和的诗:“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还引用了台湾诗人丘逢甲的名句:“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