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村级组织虽小,关系着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国改革,首起农村。二十多年来,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发展为政治体制改革、逐步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局面,构建了一种坚持村党支部领导与村委会管理、村民自治的政治结构模式。当前这三者运行如何?怎样才能良性发展?世人尤为关注。为此,我们就乐山市4个区县18个乡镇50多个村级组织进行了广泛调查。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民政治参与的范式也逐步发生了从革命性到理性化、从动员性到自主化、从意识形态性到现实化的转变.这些转变的原因是,经济体制改革、政治民主化、公民社会崛起为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现实基础、制度基础和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3.
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农村金融风险也逐步产生和暴露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就成为进一步稳定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证。本文从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挥人民银行监管作用、发展农村信用社、转变政府职能、加强金融立法等八个方面阐述了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农民、农业和农村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命脉所系。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加大了对农村各项事业的财政支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稳步提高,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金融风险也逐步产生和暴露,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就成为进一步稳定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证。本文从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挥人民银行监管作用、发展农村信用社、转变政府职能、加强金融立法等八个方面阐述了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提高村民的参政意识对于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由于经济社会基础、村民科学文化素质、农村政治生态及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瓶颈制约,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村民的参政意识呈现出参政愿望与参政实际水平不协调的特征。促进该地区农村村民参政意识健康发展需要从加强该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入手,逐步实现经济、政治和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解决严峻的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必须相应地解决农民的自主权、自治权、流动权问题。保障农民自主权是解决农业问题,发展农村经济,构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的基础;保障农民自治权是解决农民问题,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保障农民流动权是解决农村问题,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化解城乡矛盾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的全方位改革部署,政治体制改革同样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某种意义上说,政治体制改革是保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基础,更是全面深化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我们党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推进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党在新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的政治架构、政治原则、政治价值目标的"三位一体"。坚持党的领导,是确保政治体制改革属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方向、内涵、体系成为一致。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改革正向纵深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先行的改革模式造成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政治体制对经济的不适应逐渐凸显,政治改革势在必行。行政体制作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结合部,是大规模启动政治改革的前奏,行政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是政治改革的基础。将行政体制改革纳入法治化是行政体制对建设法治化国家的有力回应,也是行政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党在农村领域实现了四大阶梯式创新:土地制度改革、村民自治制度、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些都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上的成功实践。这些实践创新重塑和再造了农村的经济和政治基础。激活和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切实保障了农民的切身利益,促进了农村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政治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影响长远的复杂系统工程。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六大动力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首发动力,公民社会发展是基础动力,民主政治目标是内生动力,反腐倡廉是反冲动力,党和政府的领导是主导动力,全球化趋势是外源动力。  相似文献   

12.
人的全面发展与“自主联合劳动”范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共产主义社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前进方向。自主联合劳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应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自主联合劳动为导向,从制度设计上确立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逐步建立自主联合劳动制度,消除雇佣劳动制度的残余。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在困难中果断开拓、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在渐进中逐步深化,是一场以制度创新与制度建设为导向的政治体制改革。制度创新与制度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中国不能采取突进的方式,通过一揽子计划来完成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政治体制的建设与创新既是巩固和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创新成果的需要,又是建立真正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需要,更是根治腐败的需要。历史的教训、民众的热望、世界的潮流将会规范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走上转轨之路。  相似文献   

14.
引导新的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必然要求,更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需要,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要逐步实现政治参与的法治化,确保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有序化;对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要进行正确引导,使其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要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净化参政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5.
作者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是二位一体的,并且主要是由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的.二十多年的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也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一些关键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6.
随着以农业生产责任制为开端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全面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村产业结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乡镇企业作为农村经济中的新结构形式蓬勃兴起,迅速发展。妇女在这些企业中的地位、作用也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正确认识乡镇企业中女工的思想特点,是加强对女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在这里仅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乡镇政治体制改革是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本文从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揭示了乡镇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我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以改革为鲜明特点的历史时期。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会全以来,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改革的市场取向。此后,我国的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并在各个领域展开。这样,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从科技体制改革到教育体制改革,以及各种管理体制的改革,在中国大地上形成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19…  相似文献   

19.
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功尝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民主观念增强,尤其是在农村,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村民不仅成为生产经营的主体并且民主意识也不断增强,越来越要有知事、议事、和决事的权利,要求直接参与村里重大事务的决策与财务的管理,随着民主意识的深入,人民集中对基层的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并逐步使这种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需要对政治体制进行一系列配套改革,值得注意的是加快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现代化进程必须以经济发展为根本动力,经济基础决定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0.
80年代,我国入进历史性变革的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80年代初,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十二届三中全会又作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浪潮席卷全国。改革和开放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化,使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