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侵权是环境侵权中的重要类型,理论研究和立法实践对此问题的关注相对欠缺,本文试图从概念、主体、价值选择等方面对这一现状进行分析,以期探讨生态侵权救济面临的理论困境,为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生态侵权救济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领导干部作为政府及企业中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其所思所想和一举一动都会给整个社会和企业造成较大的影响。领导干部通常拥有着一定的职权和权力,从而使其很容产生利用职权与权力争夺自身最大利益的问题,从而引起领导干部出现较为严重的违纪、违法行为。领导干部身处高位,但又需要受多方制约,从而致使其也可能在较为被动的情况下不得不做出有碍于法律执行的事情。因此,将对领导干部法律执行的监控变被动为主动,让领导干部从思想和意识上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合理利用法律使用职权、实现自我保护,将能够有效解决领导干部在依法执行时所面临的受多方限制、利益诱惑的困境。为此,本文将对领导干部法律执行中困境进行研究,并提出有效的破解途径,以为我国法律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试析民法与经济法的基本假设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问题,始终是法学界有争议的问题。民法与经济法的不同在于其基本理论假设的差异。民法建议在“生活理性”假设上,经济法则建立于“经济理性人”的假设上;民法建立在经济社会是由各个经济主体组成的混合体的假设之上,经济法则建立于经济社会是由各个主体构成的有机体的假设之上;民法建立在市场万能和政府无能的假设之上,经济法则建立于市场和政府都不完备,但政府不完备性少于市场不完备性的假设之上  相似文献   

4.
5.
海洋生态损害是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功能等造成了难以恢复或不可逆转的损害。在实体法上,中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对生态利益实体权利规定不足;在程序法上,公益诉讼相关规定有所缺失。法律上的缺陷使得传统环境侵权法很难解决海洋生态损害问题。海洋生态损害索赔的权利来源有两种设定:一是物权路径,即私法想象,国家作为民事主体;二是管理权路径,即公共管理想象,国家机器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代表社会公众或道德意义上的人类社会利益。  相似文献   

6.
生态人的理论蕴涵及其对环境法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人模式是对法律上的人进行的素描,是对法律上的人进行模式化和类型化而总结出来的一种法律人的形象。在当前生态危机甚嚣尘上和生态文明社会构建的背景下,生态人模式作为法律人模式演化发展方向具有必然性和必要性。本文根据法律人模式的内涵及其在环境法学演化的必要性,提出了生态人模式理论,并分析和论证了生态人理论对于环境法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是有机统一:人的类特性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人的需要的多方面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发展。而作为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坚持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统一是其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建立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以及对其付诸实施,标志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需要我们树立一种新的人格。  相似文献   

8.
杨维立 《江淮法治》2008,(21):39-39
胡小燕的困境首先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当前农民工利益诉求渠道的欠缺,以及他们对胡小燕给予的信任和希望;其次也表明,听取农民工诉求,保持与农民工的沟通,单靠胡小燕一个人是难以承担的。胡小燕公布手机号码后饱受困扰,关机之举实属无奈,但无论如何,既然向社会公开了手机号码却又关机,总是令公众遗憾,让农民工失望的,多多少少也会影响农民工人大代表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9.
杨涛 《法庭内外》2011,(10):41-41
南通的驾驶员殷红彬救助老人后,被误认为肇事者,好在车内有监控录像,将他整个救人过程记录了下来,这才还了他的清白。  相似文献   

10.
沈伟 《当代法学》2023,(1):28-43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但是全球化出现逆转的变局时代,为了应对新安全挑战,各国普遍在对外经贸领域采取国家安全措施。由于国家安全定义的模糊性、国家安全问题的政治性、国家安全审查的不可救济性导致了国家安全泛化,各国陷入“安全困境”,既需要通过安全措施保护国家安全,又希望他国减少通过国家安全政策介入国际经济规则。泛化的国家安全问题加剧了大国之间的对抗,加深了国家安全制度对国际经贸规则的介入。博弈论为国际经济规则中扩张的安全措施提供分析框架,做出应对性的解释。适度运用国家安全审查制度有利于保护本国民族产业发展,但是过度使用也容易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甚至造成严重的非经济后果。  相似文献   

11.
案源少、纠正难、效果差、发展不平衡等已成为制约刑事立案监督深入发展的几大瓶颈,这除了人们主观上不愿监督所限之外,客观上还受我国检警侦查权配置模式、检察机关监督手段的有限、不合理的业务考评制度、以及专门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缺乏等因素的影响.在我国现有法律下,可以考虑加强行刑衔接以拓展案源、完善立案监督案件调查权以丰富监督手段,实行建议更换办案人制度以增加监督的强制力,合理制定业务考评制度以正确导向等破解路径.  相似文献   

12.
我国当前财产刑执行情况普遍不理想,往往成为认定罪犯有悔改表现的重要情节,与对罪犯的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挂钩。我国财产制度不健全,财产刑执行前置条件不够,法院对财产刑执行的认识、人力不足,对财产刑执行的法律监督力度不大,是造成执行难的主要原因。财产刑是刑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罪刑相适应刑法原则的重要体现,是发挥刑罚制度综合威慑力的重要方面,已经是当代刑罚制度发展的重要趋向。要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要求,通过健全财产刑执行的法律制度,推进刑罚执行体制改革、建立财产信息共享机制、加大涉案财产查封冻结扣押,以及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等切实破解财产刑执行困境。  相似文献   

13.
陆泱 《法制与社会》2012,(27):243-244
在司法实践中,财产刑的适用比例非常之高,但实际执行结案率却与之非常不匹配.财产刑执行陷入了看似严厉,实则缺乏力度的困境,限制了财产刑刑罚功能的实现,贬损了司法裁判的公信力,成为当今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急需化解的痼疾.本文试分析当前财产刑执行困境及成因,并探究破解路径.  相似文献   

14.
在生态文明社会背景下,环境利益亟待纳入法律保障范围,以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若想实现对环境利益的全面保障,有赖于整个法律体系即宪法、环境法以及其他传统部门法的有效的分工、配合,其中环境法是以保障环境利益为其根本追求的独立的部门法。为法律所保障的环境利益分为"强保障环境利益"与"弱保障环境利益",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既要关注环境权利、环境权力以及相应的环境义务对"强保障环境利益"的保障,也要关注对"弱保障环境利益"保障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李成林  张佳鑫 《行政与法》2010,(12):122-125
民事执行困境在深层次上是执行法律关系中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民事执行中的利益包括当事人的利益、协助执行人的利益、法院的利益、地方利益等。本文在充分分析这些利益的基础上,探讨了为协助执行人的利益提供制度表达、建立诚信档案、吸纳社会主体辅助执行等利益协调机制。期望以此应对执行困境,进而提高执行效率,破解执行难问题。  相似文献   

16.
姜渊 《行政与法》2013,(9):38-43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类生存与生态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而生态和谐是人类解决这一矛盾的必然选择和必然趋势。从个体来看。人是社会发展的实践主体,因此。生态和谐的发展目标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造就生态和谐人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内容和有效方式。但我国目前存在的贫富差距现象和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等都严重地阻碍着生态和谐理念的推广。所以,需要个人从价值理念与生活方式入手,从自身做起,共同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7.
李雄 《河北法学》2008,26(1):36-41
劳动者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新时期劳动者利益保护的价值取向和制度目标.劳动者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关键是依法塑造劳动者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制度体系,并着力解决好三个主要问题:重构劳动者定义,依法赋予劳动者平等的主体地位;保护劳动者平等的就业权;改革并完善我国劳动报酬制度,保障劳动者平等的劳动报酬权.  相似文献   

18.
邓禾  韩卫平 《法学评论》2013,(5):109-115
生态利益是指生态系统对人类非物质性需求的满足的利益。作为环境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利益具有公共性、非物质性、区域性和叠加性等特征。法学对生态问题关注的核心是生态利益,生态利益应当受到法律的全面保护和调整。明确生态利益的涵义,确认其在法学中的核心地位,有利于在学术共同体内形成一致的话语体系,使环境法学研究向着共同的方向努力,回归环境法对生态利益的衡平功能。  相似文献   

19.
“契约必须遵守”是一个古老的法律命题。传统的法学观点认为保障契约履行的主要是道德、国家权力、社会舆论等,这些都没揭示出保障契约履行的本质基础。本文从法律经济学的角度揭示了契约订立、契约履行中的利益机制,从而科学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保障契约履行的根本原因是契约中的利益机制。  相似文献   

20.
金婧  申锋 《法制与社会》2012,(2):249-250
官员道歉作为一种新的政治现象,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反映了官员和百姓间关系向着平等方向变化的新趋势.当前官员道教存在着制度化的困境,具体表现为:一是官员道歉法律效力等级低下,制度供给不足;二是道歉主体不明晰准确,存在“替代”道歉的异化想象;三是官员道教缺少外部监督.为了实现官员道歉制度化应该做到:提高官员道歉相关法律效力等级,增加制度供给;明确官员道歉主体;加强官员道教的外部约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