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保辜制度是我国古代刑法中的一项创举,是旨在保护人身伤害案件中的受害人、追究加害人的法律责任,进而整合社会关系的一种法律制度.由于保辜制度中的因果关系理论与现代理念存在冲突,且没有在现代性法体系中得到解决,保辜制度被以现代刑法理念为基础的刑法典否弃.保辜制度的消亡虽然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但其本身蕴含的“被害救助”功能亦被不合理抛弃.通过分析制约现代迁移保辜制度的因果关系因素所在,尝试着在现代刑法理论基础上,重构保辜制度中的因果关系构造.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保辜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鹏飞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9(2):124-126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保辜制度进行考察 ,分析了保辜制度的含义 ,并对保辜制度的具体内容予以归纳。 相似文献
3.
4.
牛忠志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3,15(4)
保辜制度是我国古代刑法中一个独特的法律制度,对刑事法治现代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当前,借鉴保辜制度应首先转变传统的社会义务本位法律价值观,确立人权保护、人权保障的观念。其次,在刑法方面,必须创立一个新的犯罪复原制度;在刑事诉讼法方面,必须进一步扩大自诉案件的范围,把犯罪复原案件纳入自诉案件之中。 相似文献
5.
高延安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1,16(4):85-86
建立针对被害未成年人的"访问制度",不仅有法可依,而且有其特定的目的和要求.司法实践中,对不同类型的被害人应采取不同的访谈方法. 相似文献
6.
邹小新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9,24(1):100-106
一、服务型政府的“合法性”基础
保障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直接关系到刑事司法的公正性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联合国大会1985年11月29日第40/34号决议通过的《为罪行和滥用权力行为受害者取得公理的基本原则宣言》,规定了保障罪行受害者的基本原则,对罪行受害者国家补偿制度的方式、资金来源以及补偿程序作出了原则性规定,对于推动世界各国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补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理论分析与现实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健康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单纯依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不能解决贫困农民的医疗问题。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改善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针对我国农村现行医疗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第一,要完善制度设计,提高医疗救助对困难农民的可及性;第二,要进一步拓宽医疗救助的筹资渠道;第三,要加强制度衔接,提高救助效益;第四,要改进救助资金的结算办法;第五,合理确定医疗救助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执行救助是在民事执行过程中,确因客观原因,申请执行人的债权尚未实现,且其生活又特别困难时,由法院提供一定物质帮助的救济行为。它受到中央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热切关注。但是,国家层面的统一制度尚未形成。目前的执行救助主要是各地各级地方法院试点实践的产物,可谓五彩缤纷,形态各异。为了切实保障申请执行人生存权,实现社会和谐,长治久安,亟需构建统一、明确的执行救助国家制度。近年以来的司法实践,为该项制度的构建,廓清了理论基础和价值目标。在此基点上,分析目前执行救助存在的问题,归纳共通的救助范围、对象、程序和具体措施,乃是构建我国统一执行救助制度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9.
执行救助是在民事执行过程中,确因客观原因,申请执行人的债权尚未实现,且其生活又特别困难时,由法院提供一定物质帮助的救济行为。它受到中央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热切关注。但是,国家层面的统一制度尚未形成。目前的执行救助主要是各地各级地方法院试点实践的产物,可谓五彩缤纷,形态各异。为了切实保障申请执行人生存权,实现社会和谐,长治久安,亟需构建统一、明确的执行救助国家制度。近年以来的司法实践,为该项制度的构建,廓清了理论基础和价值目标。在此基点上,分析目前执行救助存在的问题,归纳共通的救助范围、对象、程序和具体措施,乃是构建我国统一执行救助制度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10.
赵君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1)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公平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的弱势群体己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只有认真了解弱势群体的成因,明确社会救助的意义.才能正确把握社会救助制度的目标以及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1.
兰琴 《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88-94
三方格局的刑事诉讼模式使被害人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上访、缠讼等事件的频繁发生为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出台提供了契机,但同时也赋予了救助目的的二元化。从救助制度状况与实践运行状况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二者存在差异,救助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制度目的的二元、制度设计本身不合理和体制不健全。国外刑事被害人救助表现出四种模式。就我国目前而言则是国家主导型与被害人自救型的双重救助模式。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应体现社会救助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刑事被害人作为犯罪行为系统中的重要一极 ,是整个刑事法学所共同关注的理论课题。因此 ,刑事被害人理论是一个体系化的理论结构。刑事被害人理论的体系结构 ,应当以犯罪被害人学为前锋 ,以刑法学和刑事诉讼法学为主体 ,以刑事执行法学为补充。当前 ,我国的刑事被害人理论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由于刑法学和刑事执行法学对刑事被害人缺乏应有的关注 ,我国的刑事被害人理论体系因此尚难以形成 相似文献
13.
张若然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6(2):48-52
近年来,被害人危险引受理论在日本刑法学界受到充分关注,其与作为超法规阻却违法事由的被害人同意有着相似之处,均是在意思决定自由的框架下,通过被害人自主地决定侵害自己法益或参与引起法益危险的行为,来达到自己所要成为的那种状态。在主观上,无论是同意行为,还是危险引受行为,被害人都已事先预见或认识到危险的存在;在结果上,一般都会排除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但同意制度不是被害者危险引受的理论依据,适用自己答责原理判断危害结果的归属,在结果属于被害者场合,便否定参与者的正犯责任。 相似文献
14.
黄茹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28-32
被害人和行为人是多数刑事案件中必不可少的主体,现行的刑法理论往往只考虑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而忽视被害人的作用.而在实践中被害人对于犯罪结果的影响有时超过了行为人的作用,尤其是风险的自愿介入对犯罪构成和刑事归责产生重要影响.通过被害人风险介入的犯罪论体系构建,力求赋予被害人正当化的根据,使其真正被纳入到犯罪评价中去,从而构建行为人、被害人和国家三元化的犯罪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闫秋芹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20(2)
在我国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可行性,被期待说是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构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应当在公平正义、损害和补偿均衡、赔偿为主补偿为辅的原则指导下进行,在借鉴各国立法的基础上,构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具备先进理论框架支撑的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6.
检察环节被害人救助的实证考察和制度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烈驹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8,16(5):60-65
从一个基层检察机关刑事被害人权益保障的现状出发,在对当前检察环节被害人救济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发现,现有刑事司法救济手段尚不足以覆盖到所有被害人,尤其在检察环节上,对被害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和救助尚存在一定的空白.建立检察环节被害人救助制度是对正式的刑事司法救济的一种补充,是当前强化刑事被害人权益保障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7.
蒋毅 《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8-11
在哲学视角下,工会组建工作应关注各流程间的辩证关系,使工会组织与企业组织达成一种平衡。在组织学视角下,工会组建工作应遵循科学规律,并对组建方案进行可行性与风险性论证。在系统论视角下,工会组建工作应有针对性地创立特色化和个性化,并努力使工会与企业完美配套,使之与企业组织形成一个有机体。 相似文献
18.
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拯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1(3):1-6
中国尚有2900万“不救不活”的农村特殊困难群体,要保障2900万农村特殊困难群体的生存权益,仅仅依靠传统的生活救助是不够的。因此,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建构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农村社会教助体系,健全农村社会救助的保障体系,解决一些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明确思路,找准方向,为广大困难农民提供全面、系统的生活保障,真正做到“保障民生,维护民权,实现民利”。 相似文献
19.
陈晓娟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2,24(3):118-125
犯罪被害人责任是一个尚未受到广泛关注和接受的概念,但是随着犯罪被害人学的发展,社会互动理论、被害性理论等充分论证了犯罪被害人责任存在的可能性和合理性,世界上一些国家也通过立法肯定了犯罪被害人责任的存在。认定犯罪被害人责任有助于强化广大潜在犯罪被害人的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有助于构建科学的犯罪预防模式,实现刑罚正义和社会正义。为了将犯罪被害人责任应用于实践,需要首先明确犯罪被害人责任的判断标准,然后对犯罪被害人责任进行分类,最后通过立法、司法等环节建立我国的犯罪被害人责任追究制度。 相似文献
20.
进一步完善中国社会救助体系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洪大用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0(3):6-8
本文认为目前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仍然还有很多不足。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需要调整和转变观念;要以低保制度为基础构建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要推进全方位的组织创新,致力于重建针对救助对象的组织支持体系;要致力于社会互助机制的建设;推进立法和促进参与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