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2 毫秒
1.
保辜制度是我国古代刑法中的一项创举,是旨在保护人身伤害案件中的受害人、追究加害人的法律责任,进而整合社会关系的一种法律制度.由于保辜制度中的因果关系理论与现代理念存在冲突,且没有在现代性法体系中得到解决,保辜制度被以现代刑法理念为基础的刑法典否弃.保辜制度的消亡虽然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但其本身蕴含的“被害救助”功能亦被不合理抛弃.通过分析制约现代迁移保辜制度的因果关系因素所在,尝试着在现代刑法理论基础上,重构保辜制度中的因果关系构造.  相似文献   

2.
保辜制度是我国古代刑法中一个独特的法律制度,对刑事法治现代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当前,借鉴保辜制度应首先转变传统的社会义务本位法律价值观,确立人权保护、人权保障的观念。其次,在刑法方面,必须创立一个新的犯罪复原制度;在刑事诉讼法方面,必须进一步扩大自诉案件的范围,把犯罪复原案件纳入自诉案件之中。  相似文献   

3.
社会救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部分,具有社会照顾与社会控制两方面的功能。社会控制、社会价值及社会救助三者之间具有关联性关系,社会控制经由机制转化为社会救助的规定,社会救助的实施进一步强化社会价值的形成。社会救助背后的社会控制功能对其法律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透过社会价值控制的分析,我国现行的社会救助法律呈现出较强的社会控制因素,其背后反映了社会救助权利观念淡薄,社会救助整体理念不清、体系尚未健全以及基本制度存在缺失等问题。社会控制有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包括社会救助在内的社会保障乃是以社会需求的满足为基本的制度,即以社会照顾为主,社会控制为辅,故应以此为出发点,思考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设计。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保辜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保辜制度进行考察 ,分析了保辜制度的含义 ,并对保辜制度的具体内容予以归纳。  相似文献   

5.
大力创新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措施。目前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在救助理念、救助标准、救助法制化、规范化等方面都存在着制度上的缺陷。建立和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迫切需要转变救助理念,进行制度创新,以制度化建设为核心,完善政策法规,加大政府投入,整合救助资源,强化救助力度,提高救助水平。  相似文献   

6.
社会公众对被害救助制度的立场和态度,反映其对相关立法的接受程度。趋同的公众认知是法律制定的重要推动力,而较高接受程度的立法,又能够保障法律执行的实效。按照专业和职业的标准,将社会公众划分为普通社会公众、一般法律从业人员和专职救助人员,通过对这三类群体的实证分析,明晰不同群体的公众认知的趋同与分歧。在梳理和解释的基础上,将公众认知投射在被害人救助的立法研究之中,从而为"回应式"立法提供核心思路。  相似文献   

7.
因果关系是侵权行为法上的核心问题,亦是侵权行为法责任成立的构成要件之一,在理论和实务上均极为重要.毫无疑问,法律中的因果关系曾经受到过宗教、哲学中因果关系影响并吸纳了其中的很多重要理念,但是法律界对法律因果关系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通过对因果关系历史轨迹的搜寻,发现在研究法律因果关系时,自然因果关系仍旧应该被视为是基础性的因果关系理念;当变身法律因果关系时,则应该视为是一种法律政策的考量.  相似文献   

8.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弘扬社会正气、遏制违法犯罪、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具有巨大的积极意义。构建全面保障见义勇为的法律体系能够极大地弘扬传统美德,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当前我国的法律已为见义勇为提供了一系列保障与救济途径,但由其立法位阶与视角的局限导致现实运用的疏漏与缺陷。应全面分析我国见义勇为法律保障现状,要构建全面保障见义勇为的法律救济机制应当在适当时机实现统一立法,由政府主导救助见义勇为人员,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全面救济,并建立完善的救助基金体系。  相似文献   

9.
同为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体系中的过错与因果关系,因功能之耦合,在侵权责任认定中难免会被交叉运用。应从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内涵入手,来考察过错与因果关系的功能耦合及过错对因果关系认定的影响,并对二者在侵权责任认定中相结合的路径进行认真地思考。  相似文献   

10.
保辜是中国古代刑法中一项重要的保护受害人的制度,本文对保辜制度从概念、历代规定、产生原因以及其积极意义进行介绍与论述。  相似文献   

11.
儒家法伦理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中国法治和德治有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于现代法律文化的建设,影响更是不容忽视的.儒家法伦理思想无论是作为建设新的法律文化的参考资料,还是其背负的沉重包袱,都需要认真地梳理、评价、激浊扬清.  相似文献   

12.
中国法制现代化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制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中国的封建法律文化、中国革命中形成的革命法律思想与司法体制、新中国成立后长期的计划经济都是法制现代化的障碍。要完成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必须首先树立现代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法制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推进政治体制和司法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化的法津运行机制,形成以民商法为重心的反映现代化的法律体系,并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制文明,加快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步伐,使法制现代化的变革运动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源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3.
公益诉讼作为一种广受社会关注的新的社会现象和法律现象,是当下中国法学理论界与实务界的热点问题。由于研究者视野和角度的不同,公益诉讼尚存诸多争议。需要深刻反思的是:表面上看,目前关于公益诉讼的研究与实践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公益诉讼大多还停留在观念促销的层面,它还没有触及那些应当被认真对待的实质性问题:公益诉讼的概念如何界定,公益诉讼的定位如何安排,公益诉讼的理念如何塑造,公益诉讼的制度如何发展。可以说,上述问题不仅构成一个健全公益诉讼制度应有的基本内容,也是有效构建我国公益诉讼制度亟待破解的带有基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亲亲相隐制度在中国古代伦理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有利于对亲情的保护,也有利于对人权的保护。对今天的法治建设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应该大胆合理地吸收。本文试图通过对亲亲相隐制度原则进行研究,阐明该制度包含的合理法律价值,对当代中国法律制度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业主委员会是物业区域内全体业主的自治管理组织,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骤增和人们住房条件的不断改善,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但在我国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制度存在着诸多缺陷,限制了业主委员会作用的发挥,也给司法实践带来了许多疑难问题。文章通过分析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和外国立法例,试图对我国业主委员会法律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提出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刑讯逼供是一种为现代国际公约和各国法律所严格禁止的审讯方式,它严重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危害司法制度及民主法治建设。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现象却屡禁不止,成为现代刑事诉讼的一大毒瘤和痼疾。刑讯逼供是特定角色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体现,口供对案件的重要作用等均是刑讯逼供久禁不绝的根源。我国应从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的角度明确无罪推定原则,通过建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及对刑讯逼供案件实行证明责任倒置等途径遏制刑讯逼供。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服务型工会的建设,在本质上是工会谋求通过改革创新以满足职工群众的维权需要。笔者近期在美国工会的见闻,涉及到在社会变动时期工会建设的具体方式和方法。参照其中有益的做法,中国服务型工会的建设应该避免复归旧体制的行政化方式。在服务的人力培养、服务的资源配置、服务的手段选择方面,更充分地发挥和体现群众化和民主化的组织优势。  相似文献   

18.
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检察监督制度是我国现行法所确立的一项基本法律监督制度,其存在有着历史必然性。由于现行立法对其规定的不完善以及社会生活的迅猛发展,这项制度在理念和实际的操作层面都与现实生活发生了脱节。随着法制建设的逐步推进,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构成要素需要在法治的框架内,从监督理念、监督对象、监督内容、监督范围、监督方式、监督程序、监督职责、监督机关自身建设等方面予以完善,以更好地实现这一制度的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19.
现代法治理论认为,刑事诉讼的价值应该以人权保障和程序正义为应然取向,但是在我国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功利性质的"工具主义"却成为刑事诉讼价值的主导,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缺口。立足于我国现实社会的复杂现状,我们应该对于刑事诉讼价值取向进行重新思考:纯粹的工具性价值理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有必要对其进行否定性评价;程序正义和人权保障的保障性价值虽然是现代刑事诉讼价值的应然取向,但是在现阶段的中国法治建设的复杂现状中同样也没有市场,因此必须对两种价值观念的转化进行路径研究。具体思路是,通过制度设计全面"修正"司法实践中我们一向坚持的工具性价值理念、赋予辩护人以"实质辩护权",以推动刑事诉讼价值理念向程序正义和人权保障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