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1968年9月,"文化大革命"进入"斗、批、改"阶段。10月5日,《人民日报》发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号召。此后,10万名干部、工勤人员和三万多家属,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团中央系统的1500名干部、工勤人员和家属子女,于1969年4月来到河南潢川县黄湖农场,办起了"黄湖团中央五七干校",实行军事化生活。  相似文献   

2.
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是"文革"期间的一幅名作,当时舆论称之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出的灿烂艺术之花",共印9亿多张,超出了当时的人口总数。不过,毛泽东本人似乎不太满意,据说他在  相似文献   

3.
新书架     
《上海人大月刊》2013,(9):54-54
《毛泽东正值神州有事时》顾保孜/著钱嗣杰/摄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立体展现毛泽东非常岁月,深度解析大事件后果前因。聚焦历史长河还真貌,回溯变幻风云写春秋!此书时间跨度从1964至1969年。主要讲述了"文化大革命"最为动荡时期毛泽东的重大政治活动和个人生活。作者参阅大量史料,以细致入微的笔触,在生动翔实地还原"文革"发生、发展整个过程的同时,也探究了动乱发生、发展的原委和过程。书中载入的一百余幅毛泽东"文革"岁月珍贵照片,  相似文献   

4.
3月的北京吸引了无数的目光,两千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带着人民的重托,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共商国是。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这样的局面值得我们庆贺,也值得我们珍惜。因为,这样依法按时召开人代会的局面来得并不容易。三届人大以后,多年未召开全国人代会会议。在文化大革命动乱中,全国人民和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在内的中央颁导人,都希望尽早召开四届人大,使国家的局势稳定下来。1970年3月,根据毛泽东的建议,中共中央决定:在当年国庆节前,召开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于林彪集团在8月召开的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上闹事,计划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5.
读书与做官     
凡是上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在学校读书、教书的人,大概都参加过对"读书做官论"的批判。当时的批判者都认为:"读书做官论"的老祖宗就是孔子,而《论语》中"学而优则仕"是"读书做官论"的理论基础。因此对其开展了批倒批臭的口诛笔伐。按照当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工农兵学员著述的《〈论语〉批注》中的解释,"学而优则仕"译成白话就是:"学习好的人就可以做官。"依据这种解释的大批判,使举国上下都认为读书做官是极为丑恶的事情,从而导致"读书无用"风潮出现,学校教育遭到极大破坏。以至当时还出了一位由于考试交白卷  相似文献   

6.
在毛泽东的理论与实践活动中,党校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毛泽东党校教育思想十分丰富、精辟和深刻,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党校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办好党校是很有必要、很有教益的.毛泽东十分重视党校教育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毛泽东总是从革命和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亲自抓干部教育,抓党校教育.早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时期,毛泽东就倡导建立新民学会,并以新民学会为基地,通过办文化书社,发起俄罗斯研究会,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新民学会在思想上组织上为湖南共产党小组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新民学会是孕育了湖南共产党小组的革命摇篮,也是毛泽东党校教育思想的滥觞.在第一次国内革命的高潮中,共产党人主持办起了农民运动讲习所,这是当时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毛泽东亲自参与了农讲所的组织和教学工作.在第五届农讲所,毛泽东向学生介绍了湖南衡山等地区农民运动的经验,并讲授了《中国农民中各阶级的分析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第六届农讲所,毛泽东任副所长,主持工作,并讲授《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地理》三门课,还讲授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这篇著作.  相似文献   

7.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红卫兵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红卫兵音乐杨健红卫兵歌曲的音乐背景——工农兵文艺运动中的群众音乐红卫兵歌曲不是在“文革”运动的某一天突然产生出来的,它必然是某一种音乐继承与发展的产物。红卫兵歌曲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艺术继承,是自1962年毛泽东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  相似文献   

8.
41年前发生的“文化大革命”,对中国中老年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痛苦的回忆。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突然刊发了姚文元炮制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诬陷吴晗同志撰写的《海瑞罢官》是一株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姚文是江青一手策划的。毛泽东同志同意发表这篇文章,而且给予极大的重视。他把发表这篇文章看作是“甩石头”,用以打破他所不满的那种沉寂局面。这便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  相似文献   

9.
1968年,“文革”进入“斗、批、改”阶段。出于推动全国形势发展的需要,毛泽东决定向一些问题突出的单位派出工人、解放军,主持这些单位的群众运动。为了慰问这些“战斗在革命第一线”的领导阶级,鼓舞斗志,以示关切,领袖决定送给“首都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一些芒果。这批芒果,原是巴基斯坦外宾访华时送给毛主席的,现在主席不吃了,把它送给自己心爱的革命者。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很快掀起了一阵接送芒果、感恩戴德的旋风。  相似文献   

10.
红卫兵运动与“文革”前的学校教育卜伟华“文化大革命”中的红卫兵运动,犹如一股强劲的狂飚,曾经一度席卷了整个中华大地,成为造成全国大动乱的重要因素。红卫兵运动造成的影响巨大,涉及的人员众多,这里面的历史教训确实值得我们认真进行总结。红卫兵运动不是凭空产...  相似文献   

11.
10年"文化大革命"产生了许多"新生事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曾是其中之一.虽然这段历史已成往昔,但究竟这场曾一度涉及全国千家万户,影响各条战线人们利益,对一代青年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运动应如何评价,这一代青年在上山下乡运动中的所作所为应如何评估,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需要给予符合历史实际的回答.  相似文献   

12.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揭开了结束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序幕。这场大讨论,一开始就得到了邓小平等  相似文献   

13.
“东风吹,战鼓擂,现在的世界谁怕谁。”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号角吹响了。这是一场由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运动。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后,从镇反运动到“文化大革命”前的十多年间,各级公安机关全面加强各项公安业务建设,一手抓对敌斗争,一手抓同治安灾害事故的斗争,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动乱的严峻形势下,绝大多数公安民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了许多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工作,为维护正常的社会治安秩序、尽量减少动乱对社会造成的损失做出了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5.
阿计 《民主与法制》2008,(18):12-13
三十年前,为了尽快摆脱动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刑事法制成为法制重建的优先选项。1979年7月出台的第一批7部法律中,《刑法》《刑事诉讼法》已位列其中。但直到十多年后的两场修法行动,才真正建构起符合现代法治理念的刑事法制,并使刑事司法实践和社会法律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聚生  张冰 《现代领导》2009,(11):38-39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毛泽东在会见李宗仁的特使刘仲容时曾经谈到广西的问题.毛泽东当时用称赞的口气说:“这几年,广西没有南京政府的财政支持,不仅撑得住局面.还被人称赞为全国的模范省。我看李宗仁是个有本事的人。”  相似文献   

17.
去年第四季度,专业性文学期刊《人民文学》(刘心武主编)选发了作家叶永烈的传记文学作品《风雨琴声》.人们知道,著名小提琴家马思聪教授是位爱国者,但他在"文化大革命"的历史狂飊中,竟然不得不在苦刑迫害下,含着热泪由祖国秘密出走,当时被"四人帮"一伙扣上了"叛国者"的政治大帽子,直到一九七八年以后,祖  相似文献   

18.
王卫 《传承》2011,(8):76-77
《清宫秘史》是一部历史性题材的电影,最早于1948年在香港上映,1950年传入到中国内地。毛泽东看了之后说这部影片是宣传"卖国主义"。"文化大革命"中,对《清宫秘史》的批判成了批判刘少奇的一颗重磅炸弹。通过论述批评《清宫秘史》的由来及过程,分析所谓的《清宫秘史》的"卖国"之处,探讨电影中历史背景的真实,试以澄清对《清宫秘史》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1966-1976年的"文革史学"是动乱年代政治运动的特殊产物,是中国史学史上极为黑暗的一页.直接导致文化大革命爆发的政治事件就涉及到史学界.对吴晗、翦伯赞的批判在马克思主义史学打开了个缺口,历史学界完全被"左"倾狂潮所覆盖,大批历史学者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和"右派分子",备受精神折磨和肉体伤害,失去人身自由,学术研究更无从谈起.对"文革史学"表示藐视和义愤固然是正当的,但仅限于此显然是不够的,冷静地进行清理、思考、分析和评判才是史学工作者应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本期导读     
《春秋》2018,(5)
正走出韶山冲的青年毛泽东在北大接受着新思潮的洗礼,但并未盲从于当时如火如荼的"打倒孔家店"运动。《寻索1920年毛泽东曲阜之行》力证1920年暮春时节,毛泽东20多天中对"吾国古今学说制度"发源地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在这次穿越两千多年历史时空与传统儒学的对话中,身无分文却心忧天下的毛泽东尽管站在新文化运动的前哨,但依然坚持对儒学的批判继承观点,形成了日后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理论的强大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