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网络色情、网络游戏、网恋、网络犯罪、网络迷信等等,令不少家长谈“网”色变,但事实上已无法阻止孩子们上网,特别近年的高考高分作文不乏有网络生活的题材, 更令家长无所适从,既怕孩子“落后”又怕孩子“落网”。那么,有没有既满足孩子上网交流欲望,又能在网上学到课堂知识的网站?让孩子在现代文明的“绿洲”里健康成长。记者调查发现,这样的网站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  相似文献   

2.
“我们安装了全方位的监控系统和过滤软件,有效屏蔽带有不良信息和不健康游戏的网站.对未成年人上网实行严格的家长许可登记制度和不定期回访制度,且一次上网时间控制在两小时内,非双休、节假日不得上网,这种严格的准入和限时制度。真正实现了与家长的互动管理.深受广大青少年、  相似文献   

3.
人物自述:阿甲,原名林晓,1971年出生于广东,199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法律系。一个自己容易着魔又总想顺便拉着别人一起着魔的人。曾经创办过专门教人考律师的法律网站“律师资格考试自助排档”,写过几本被“律考迷”们称为“宝典”的辅导读物,自号“档主阿甲”。后因醉心于“为孩子们做点儿事情”,参与创办儿童网站“红泥巴村——献给孩子们的网络童话”,并努力使它成为最受中国孩子喜爱的儿童网站。主持策划、编写“红泥巴村完全上网手册”系列。在互联网上大力倡导“儿童上网安全”,并多次在网络夏令营担任主持人,被孩子们称为“营长阿甲”。  相似文献   

4.
胡健 《江淮法治》2009,(5):57-58
如果“人肉搜索”加以有效引导和法律约束,会发展成为一种非常高效有益的网络互助模式,同时成为一种舆论监督武器;但如果过度放任,甚至纵容针对个体的暴力行为,必然会恶化网络环境。发布所谓“网络追杀令”、“人肉搜索令”的网民不能以“道德卫士”自居而规避法律责任,同时还需明确网站的侵权责任。在网络侵权和“人肉搜索”侵权的案件中,许多网站确实可谓是“助纣为虐”。  相似文献   

5.
蒋志培  LiaoZhenyun 《中国法律》2004,(3):12-15,65-69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网民已有7950万户,上网计算机3089万台.有近59.6万个网站,与此同时,人民法院受理涉及网络的纠纷已经层出不穷,其中网络着作权纠纷首先[登台亮相]。我国2001年修改後的着作权法确认了网络传播权,而在这部法律修改前  相似文献   

6.
常征 《江淮法治》2012,(17):50-50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们都怕孩子受苦、受委屈。其实,坚强的意志力。坦然地面对失败的抗挫折能力,体谅和宽容他人的博大胸襟,往往都是在失意的经历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7.
高山 《检察风云》2014,(18):40-41
海南省海港学校职工王斌为了骗钱,信口开河,对一名家长说可以安排孩子入学,但骗到钱后却无法安排孩子上学。为了圆这个谎,他先是给学生家长寄了假录取通知书,然后每周给300元让孩子在上课期间到网吧上网,并为孩子购买了校服、教材以及伪造假的期末考试成绩表。一年后,“孩子在网吧上学一年”的新鲜事在海南省引起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8.
杜玉 《政府法制》2008,(4):54-54
未经家长允许.影楼“免费”为幼儿固孩子拍摄个人写真后.遂动员家长将照片放大制作成写真相册。家长不愿意制作相册,在索要孩子照片的底片时.影楼却要收取120元的费用。  相似文献   

9.
总部位于伦敦的欧洲开放权利组织最近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他们调查了英国10多万家网站,发现有近2万个网站因为涉及色情、暴力、极端思想等内容被网络服务提供商(ISP)过滤器屏蔽,占到国内网站的1/5。调查显示,在英国10岁以上的青少年中,在网络上浏览过色情内容的占了1/3。60%的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接触互联网上的暴力和色情内容。  相似文献   

10.
“无贷款房一套,银行存款12.5万元都归父母……”这是一名网友在自己的 QQ日志里留下的文字--她试图通过QQ空间日志的形式记录自己的遗嘱。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也在不断变化。一个名为“网络遗嘱”的新词汇在网络上悄然走红,甚至还出现专业的网络遗嘱网站。该网站承揽“网络遗嘱”的业务范围十分宽泛,用户只要花上几十元钱,就可以获得一个终身使用的网络遗嘱保管箱。网络遗嘱保管箱可保管遗嘱备份(遗嘱、财产、债权等文件的扫描件)、财务信息(银行账号、保险单号等)、虚拟账号(电子邮箱、游戏账号、个人空间账号等)、遗愿清单(日志、个人隐私事件记录等)、私密存档(照片、视频、录像、录音等)。用户可以将遗嘱的内容指定一个或数个联系人。万一用户出现意外或者失去正常意志不能上网,那么,经过遗嘱网站的服务支持,其指定联系人就能收到该用户的“网络遗嘱”信息。  相似文献   

11.
周建渊 《中国司法》2002,(12):30-31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为信息的传播和使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互联网上随意将他人作品上网或从网上下载作品后或传播或出版发行营利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引起的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日益增多。在处理这类纠纷时,如何认定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这是法律界非常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把握以下4点。一、把握“临时链接”与“永久保存”的区别“临时链接”和“永久保存”是两个性质不同的行为。从技术上讲,链接是一种连接手段。“临时链接”(也称为“普通链接”,提供的只是通过网页全文检索系统检索到其他网站编排的页面的相关信息后与…  相似文献   

12.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到目前为止,中国上网计算机已发展为54.2万余台,用户已达117.5万。预计到2000年,中国将有4000万人上网。网络作为“第四大传媒”正以惊人的速度深入中国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就在数以百万计的网民们徜徉在“自由网络世界”里享受激情冲浪之时,却有一小撮自称“黑客”的网络败类,在他人的电脑或网络系统里,疯狂地窥探、篡改或盗窃秘密数据及程序,从而使网络在给人们提供充足空间的同时又布满一个个险恶的陷井,令网民和网络系统防不胜防,提心吊胆。  相似文献   

13.
最新统计表明:目前全球2亿多网民中,约有1140万患有某种形式的网络心理障碍,其中青少午“网络成瘾症”发病率高达15%。谁来拯救他们沦陷的灵魂?在武汉,一个曾不堪侮辱、冲动制造惊天事件而被学校开除,上班后又因受无辜牵连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最后痴迷网游而被贴上“坏孩子”标签的年轻人,在父爱的感召下,为了洗刷自己的“冤屈”,竟以非常的方式,与网络成瘾的“坏孩子”们,进行着一场场惊心动魄的非常对决,并因此赢得了成百上千家长的尊敬!  相似文献   

14.
顾建梅 《检察风云》2012,(10):76-77
一直以来,很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种既喜爱又困惑的感受,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总是希望孩子能这样或那样。却偏偏事与愿违。有些家长会感到沮丧,觉得是自己的孩子不听话,而另一些家长则会产生好奇,是怎样的想法才使孩子形成这种行为?我们知道,孩童的思维模式和成人的大相径庭,了解其认知状况,对于家长进行当下的爱的合理教育更有助益,这也是对未来家庭教育的一个良好铺垫。  相似文献   

15.
《检察风云》2011,(13):61-61
首先,高考作文考的是什么?考的是语言文字,考的是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测试的是考生常见的语言表达技能,因而考试作文必须要遵守官方认可的语言文字规范。网络热词诸如“神马”、“有木有”、“伤不起”“打酱油”、“浮云”等在网络中常见的语言,一般只能在资深网友圈子里才能方便地使用,才能看得懂、听得懂,在不上网或不常上网的人群中就不知所云,  相似文献   

16.
制定法律规范网络行为 2011年,日本警方破获网络违法案件5741起,比前一年减少1192起。日本警方将网络犯罪分为“非法接入”、“以电脑或电磁记录为对象的犯罪及制造病毒罪”和“利用网络的犯罪”三大类。在利用网络犯罪这一大类中,又细分出网络诈骗、传播淫秽物品、猥亵儿童、传播儿童色情物品、违反交友网站规定、违反青少年保护规定、侵权等类别。  相似文献   

17.
冯国栋 《政府法制》2013,(28):15-15
8月29日,武汉警方对外公布,查获号称“中国最大的网络推广网站”的特大网络造谣传谣团伙,其中涉嫌参与谣言传播的大“V”微博账号达300多个,粉丝数量达2.2亿。谣言背后的利益链也随之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18.
“妈,你要不把我们送回网吧,我们就在这儿把你掐死。”小乾、小坤是双胞胎,平时一起上学、放学,一起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当母亲将他们从网吧带回家后,两个孩子竟然合力架起她,拿着刀对她说出了上述的话。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打开百度,在百度有关“网瘾”的帖吧里,来自家长和孩子们的求救帖子让人震惊。正是这一件件触目惊心的案例,引发了我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导致违法犯罪的一些思考。本文主要从网络成瘾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入手,就如何预防该类违法犯罪行为发表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19.
李鹏 《天津律师》2005,(3):48-50
一、问题的提出。张小姐在一家网站的网络商店里在线订购了一台笔记本电脑,货到后却发现该商品并非如广告声称的是“德国公司制造”。她准备起诉网络商店.但原先存在电脑上买到假货的证据很可能不被法院认可,张小姐陷入了困境。  相似文献   

20.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要求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一律实行“先审后播”。为满足这一要求,网站视频审查员需要对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的内容进行审核,通过后方能上网播出。但在著作权侵权判定中,视频审查员履行审核职责时与争议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的接触对视频网站过错的认定带来了影响,主要表现为,强化了红旗标准,同时减弱了通知与删除机制,著作权人为了便于证明视频网站的过错,会首先考虑红旗标准,其次才考虑通知与删除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