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东斌 《理论前沿》2003,23(10):16-1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动力是人的经济价值的充分实现;当“价值”转为“财富”,“劳动价值论”自然导致“要素贡献论”。这时“要素所有权”构成了市场经济分配制度的最终依据;个人的经济收入主要有“劳动收入”、“要素收入”和“机遇收入”三种转变,利润也被分解为“社会收入”、“参与收入”和“创造收入”三种形式,劳动收入应有消耗成本和创造收入两部分构成,“创造收入”的形成提供了“利润分享说”的理论根据;社会要剥夺的恰恰是“超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2.
当前,收入分配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热议的焦点之一。值此“十二五”开局之年,全国“两会”热议收入分配话题、中央正在研究拟订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之际,进一步集思广益,就收入分配改革整体思路、重点和可行措施等形成共识,以指导推进当前和今后的收入分配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对生产起着巨大的反作用。马克思说:“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当前,收入分配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存在明显差距,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因此,着力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十七大在继承我国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做出了新的贡献。归纳起来,可表述为“三个首次”,即:首次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首次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首次提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
收入差距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从单一化、计划化向多元化、市场化的演变,否定了平均主义分配,拉开收入差距,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发挥了推动与促进效应。同时,在“渐进式”制度变迁过程中,“双轨”分配方式的长时期存在与制度生成的不规范,引发不合理收入与非“适度”收入差距,产生负效率、反公平公正及贫富悬殊效应。因此,规范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杜绝不合理收入,实现收入差距的“适度”控制,就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6.
关于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十五”计划《纲要》提出 ,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 ,同时要规范社会分配秩序 ,防止收入分配两极分化。本文分析了当前收入分配领域中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转型时期的收入分配改革对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 ,收入差距明显扩大。影响收入分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经济增长或发展 ;经济改革或体制变迁 ;经济政策变化。值得严重关注的是体制变迁中的无序因素以及原有体制中的“政策惯性”的消极影响。改善收入分配应深化改革 ,从根本上解决转型期的无序状态 ;积极发挥政府的税收和转移支付功能 ;改进宏观经济政策 ,促进结构转换 ,鼓励中收入阶层的形成和壮大 ,从而逐步构建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收入结构  相似文献   

8.
赋予劳动价值理论新的内涵,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和应用,对于济南市收入分配机制的创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要加快建立现代薪酬体系,形成市场分配机制;二是建立新的分配格局,形成“扩中、保低、调高”收入分配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 ,人们把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标志 ,从而把其当作进行收入分配的唯一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的同时 ,积极探索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等其他分配形式。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出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我国收入分配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收入分配有两个目标:一是促进效率;二是增进公平。中国作为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对两大目标的取舍、兼顾至关重要。当前收入差距拉大已成为不可小视的现实,如何正确处理现阶段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对于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缓解分配领域的不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收入是高校吸引、激励和留住教师的重要工具,构建与“双一流”高校建设相适应的收入分配体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结合官方统计数据和2019—2020年进行的“高校教师获得感调查”上海市数据的分析发现:十余年间,上海市高校教师收入尽管逐年增长,却与其他知识密集型行业相比难具竞争力;教师内部存在收入差距,专业技术职称、人才称号级别和学校类型是影响收入的主要因素;除收入、专业技术职称等因素外,与所在学院、学校其他教师以及其他体制内成员比较后的相对剥夺感也是影响收入满意度不可忽视的因素。需要为“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构建与不同层次高校相符的教师收入分配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提供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收入分配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本文通过数据论证了收入差距过大是收入分配中的突出问题,分析了收入分配不公是引起收入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提出了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缩小收入差距的几点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过大;农村区域间收入差距过大;行业收入差距过大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导致收入分配领域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收入分配关系没有理顺,初次分配差距扩大;二是制约机制缺失,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不力。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收入分配不公是国强而民不富的原因之一,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收入分配,特别是中国的灰色收入,在中国被相当一部分“主流经济学”家所忽视或有意回避。几个很大的报告都没有计入灰色收入。即使如此,中国的基尼系数也已经达到0.446,1995年以后出视了收入绝对下降的城乡居民阶层,经济学家所谓的“帕累托最优”已不存在。必须重视收入差别已经很大,并对改革稳定和发展都产生不利的后果。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 ,辽宁省地区间、城乡间、行业间和各群体间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本文用“五分法”仅就城镇内部各群体收入差距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对比 ,找出各群体收入分配中的不合理现象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使各群体的收入分配逐渐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17.
收入流动性是收入分配问题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较高的收入流动性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标志。本文首先界定收入流动性,其次从不同的角度对收入流动性进行分类,有相对收入流动和绝对收入流动、代际收入流动和代内收入流动、宏观收入流动和微观收入流动;从测度收入流动性的方法来看,主要有公理方法和福利主义方法。最后探讨了现有收入流动性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为了缩小居民的收入差距,应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在初次分配领域更加注重公平;积极发展第三次分配。  相似文献   

19.
西方收入再分配理论流派主要有:功利主义、自由主义分配正义论、自由意志主义机会平等论、新旧福利经济学、货币学派的负所得税理论等.这些理论在其演进中形成了一系列价值目标和政策主张,其中有许多合理成分对我国利益关系调整具有借鉴价值:坚持提高效率,促进发展,为利益关系和谐提供物质基础;厘清不同层面的公平,坚持公平正义;厘清效率与公平、正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分配秩序混乱、分配关系不合理两大方面问题。应针对这两方面问题确立我国收入分配领域改革的主要任务、思路和原则,并采取以下具体措施:(1)加强收入分配法制建设;(2)建立健全收入分配制度与分配机制;(3)理顺收入分配关系;(4)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控;(5)加强综合治理及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