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析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的艰辛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丽雪 《世纪桥》2010,(7):42-43
清政府为培养洋务运动所需人才在同文馆之下设立了天文算学馆,它的设立引起了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持续半年之久的争论,这场斗争最终以洋务派的胜利而告终。通过这场斗争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同时更看到了近代文化能够在传统文化的重重包围中打开缺口发展起来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热衷给旧人分派的背景乃是今人乐于派分.史家对近代人物的研究,动辄以"某某派"冠之.诸如驰禁派、严禁派、主战派、主和派、顽固派、洋务派、立宪派、革命派等.似乎整个中国近代历史人物仅用这几顶帽子便皆对号入座;各个阶段历史也就是两个派别斗争.这种治史程式多少还带有"以阶级斗争为纲"痕迹,重评价轻研  相似文献   

3.
仲晨星  张恒 《世纪桥》2011,(9):33-34
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务派以"求富"为旗号,将洋务运动从军事领域扩展到了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建立了近代化的经济。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使洋务派苦心经营的新式陆海军遭重创,证明了洋务运动不可能完成"自强求富"的任务。但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并不能说明洋务运动的破产。衡量洋务运动是否破产的标准是生产活动是否停止,甲午战后,洋务企业的生产活动仍在进行,洋务运动并没有因为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而破产,而是继续向前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指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发轫,在军事、工业、文通、通讯、教育、科技诸多领域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脚步,从而推动中国近代历史和社会向前发展;洋务派的历史贡献与其开放意识和引进举措、重视经济和科技的思想分不开;洋务运动自身存在难以解决的矛盾:变与不变的矛盾、"制洋"与"羁縻"的矛盾导致其无力完成近代化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中国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关键时期,严复提出实现近代化的本根在于将工业文明的价值基石--"自由"理念内化为国人价值认同系统的核心思想.为此,严复对"自由"价值进行了三方面的演证在主体性方面,他剖析了中西文化根本精神之差异,为建构中国近代的"自由"人格提供了经验性判剧;在客体性方面,他揭示出自由乃人类进化的必然归宿,为创设中国近代的"自由"国度提供了理论底据;在实践领域,他认同西方"消极自由"的意涵,为"自由"进入中国近代化的实践领域提供了可操作原则.据此,严复尽管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但仍不失为中国近代"自由"理念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理念对儒家民本思想的新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善平  王家芬 《求实》2007,4(12):31-33
儒家民本思想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它在个人与国家关系上侧重于民、在民与君的关系上由君转向于民、在德与法的关系上注重于德。我党"以人为本"理念继承了儒家民本思想传统同时又实现了对民本思想的新超越,这个新超越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有关乙未"台湾民主国"成立庆典上的礼仪细节,至今仍为众多研究者所忽视.在礼仪已被高度政治化、被确定为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秩序严格的政治制度的清代,接受台湾绅民拥戴担任"总统"的唐景崧在庆典上遥向清帝行三跪九叩首礼,而台湾绅民代表则对唐景崧行进见内外王公之两跪六叩首礼,从中不难看出,当年台湾绅民虽然宣布"自主",但显然将所成立的"台湾民主国"界定为大清皇帝治下的政权,而非与大清国闹分裂、搞独立.  相似文献   

8.
洋务运动时期的科技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中国近代科技教育,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这些新式学堂包括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和科学技术学堂,它们的设立开了科技教育在中国的先河。由于创办这些新式学堂的目的有所不同,因而在这些学堂中开设的课程,即科技教育的内容也有所不同。随着洋务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洋务派认识到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有必要派遣留学生到美国和欧洲等国学习。这表明洋务派对于科技教育在中国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近代西方“防止多数暴政”思想论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施雪华  胡勇 《唯实》2004,(3):31-36
"防止多数暴政"思想产生于近代西方的社会政治转型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所带来的阶级结构与文化传播方式的变迁、政治结构与政治思潮的转型反映到近代思想家的观念之中,产生了"防止多数暴政"思想.就整体而言,它不是一种反民主的思想,其产生有其特定的时代性与地域性,体现了现代基本政治价值--自由与平等之间的冲突;它是一种在现存体制中试图调和现代社会冲突与阶级对立的努力;它完善了民主的传统经典定义;它还成为调节西方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10.
《实践》2020,(3)
正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阈下的文明概念,区别于近代以来西方理性主义的文明内涵,其卓越的理论贡献在于,它抛弃了资产阶级思想家抽象的、笼统的文明概念,并对其固有的对抗性矛盾和不同性质的社会发展阶段的文明现象以唯物史观进行了的分析。马克思主义不是把文明当作一般永恒的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阶段的历史的具体形式来考察,把文明视为历史发展的产物。2018年自治区两会上,自治区主席布小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文明内蒙古"和"让文明成为内蒙古的气质和形象"。"文明内蒙古"的提出与践行,  相似文献   

11.
<正>《孟子》一书是战国时期孟轲与其弟子公孙丑、万章等人所论社会与人生问题的结集。作为"四书"之一,其影响与《论语》《大学》《中庸》同样深刻而广远。《孟子》一书所体现的高明之处,在于孟子认为,君与民是一体的,君民互不可缺,要想解决天下、国家存在的问题,必须统合来看,整体来解决。要注重君民互利、共利,甚至"民为重,君为轻",把民摆到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来研究社会问题。在此思想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仁政""恒产"与人伦教育统合变革的主张。他认为,忽略君  相似文献   

12.
陈独秀在"建党"前后所形成的社会主义观,乃中国近代历史境遇的必然性产物,它在质底上是对"俄式社会主义"的认同.因此,它既禀具前人未能见及的慧识,又携有今人引以为憾的缺陷.这具体表现于如下方面社会革命之所需--"大众化"还是"化大众";无产阶级专政之形式-"全民主义"抑或"精英主义";社会主义之质底-"划一的"还是"自由的".我们今天应依据现代眼光重审这种社会主义观,把它当作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车之鉴来对待.  相似文献   

13.
漫议当前政治话语中的三个概念:“人”“民”“人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剑杰 《唯实》2004,1(2):4-7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为人民服务"是当前政治话语中经常出现的口号,但人们未必清晰地了解其中的深切含义.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以人为本"就是既要尊重人的历史创造者地位,又要把人看做全部实践活动的价值目标;"执政为民"中的"民",既不是封建统治者治下之民,也不是领导者恩赐的对象,而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的含义有一贯性又有变动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人民服务"就是既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要统筹处理好人民内部的政治、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思想史上,"民"是一个富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特殊概念,它与"人"相对立,亦不同于西方文化中的"People"。本文秉持马克思主义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原则,以中国思想史为背景,探求"民"思想的演变,尤其以李大钊的思想为个案和线索,揭示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理论焦点。这一研究的目的在于,梳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传统,丰富对中国共产党理论史的认知。  相似文献   

15.
马淮 《先锋队》2013,(17):21-24
国企和民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并不是非此即彼、不能共荣。所谓"国进民退"是一个不合乎情理的伪命题,它人为制造了国企与民企不可调和的矛盾……近年来,关于"国进民退"的争论不绝于耳。由于"国进民退"不仅关系到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变化,它还是中国改革的一个缩影,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一问题,关系到中国改革的发展方向。因此,有必要对争论背后潜存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洋务派产生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中体西用”说的实质,既保留了封建主义的纲常伦理,又强调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那么,这一口号是如何产生的?我们今天应该如何来评价它?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尽管王朝更替,战争频繁,但中国传统文化却代代相传,日益巩固发展。然而到了近代,这种传统文化明  相似文献   

17.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始终不渝的追求。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的角度看,它展现为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历史逻辑与世界走向全球化的时代逻辑相反相成并根本改变中国面貌、极大影响世界格局的伟大进程。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现实维度看,它走过了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实国情有机结合并不断创新的光辉历程。从发展前景看,它开辟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胜利引领全球化未来的灿烂前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从洋务运动的目的和改革内容以及洋务运动的结果为出发点,对洋务运动的积极方面进行论述与评价。一方面,肯定清政府通过洋务运动对晚清的政局实行改革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以现代化进程视角下看待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现代化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近代中国政党政治演进的重要产物.近代中国政党政治的兴起与发展,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创造了历史前提,旧式政党政治最终归于失败的教训,客观上又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创造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提共了直接的历史借鉴.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则为近代中国的政党政治增添了新鲜力量和崭新内容,成为中国政党政治史上的里程碑性事件.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价值观的角度,分析了"一国两制"构想所蕴涵的丰富的价值内涵--包括社会价值、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国际价值和理论价值.指出"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是符合中华人民整体利益的.任何与这一价值原则相背离的企图,都将被历史证明为反人民的,也必将遭到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