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法所能     
欧文·费斯(OwenFiss)是耶鲁大学斯特林法律教授。他1959年从达特茅斯学院本科毕业后赴牛津大学深造2年,获哲学学士学位,1964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他曾于1965年担任联邦最高法院威廉·布伦南大法官的法官助理,1966-1968年担任美国司法部民权署特别助理。1968-1974年在芝加哥大学任法学教授,1976年开始在耶鲁大学任教,讲授司法程序、平等、分配主义,  相似文献   

2.
批判法律研究运动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兴盛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赴美学者和留学生开始传入我国。虽然作为一个法学思潮,批判法律研究运动已经淡出世界法学舞台,但作为法学研究方法已经逐渐融入学术研究之中。昂格尔、肯尼迪、霍维茨和凯尔曼为代表的四大核心代表学者纷纷著书立说影响着后世。本文简要介绍批判法律研究运动中具有代表性主张,选取对我国当下法学研究中有借鉴价值的内容,将其思想精华关联至民法学领域,重塑民法之精要。  相似文献   

3.
1957年由整风发展而成的反右运动波及法学界,一批法学家因整风期间发表言论而遭到激烈的批判,蒙受种种厄运。反右运动给法学界带来严重后果,法学家被迫退出法学研究领域,政法教育走向衰落,新建立的法制体系完全被打乱,司法体制遭到非正式的变更,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法学界才迎来了真正的春天。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法学界已经提出了法学创新、法学多元化的问题。笔者认为,法学的创新和多元化既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法学家遵遁科学研究规律的科研活动的必然结果。当今,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使法学的研究对象──法有了更新的发展;另一方面,人类的知识总量获得了加速度的增长,各门学科之间既高度分化又互相渗透,已日趋整体化,这又大大拓宽了法学家的视野,使他们能够获得前所未有的认识能力、站到更高的认识水平之上。在这种新的认识条件下,法学家们应用一切可以应用的研究方…  相似文献   

5.
军事法制史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构建军事法制史学的理论基础。军事法制史有其特定的内涵与特征;军事法制史的研究对象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军事法制史与军事制度史、法制史、军事法学有鲜明的区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军事法制史研究价值分为一般价值与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法治发展、法学繁荣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许多积极的法律与法学现象,也产生了许多耐人寻味、值得反思的情形,其中之一就是法学家数量的快速增长。粗略算来,以“全国优秀”或“中国”命名并用(准)行政化手段确认的法学家就已经达到了百位数,再加上近十年来,  相似文献   

7.
中国外国法制史学60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的活动、教材出版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学术争鸣、外国法学著作的翻译等方面。中国的法治建设需要外国法的经验和成果,中国的法学发展需要外国法的理念和知识,回顾新中国60年外国法制史学科的发展和演变,总结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吸取经验和教训,对于这一学科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法学家的时代精神与历史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的社会处于伟大的变革时期 ,变革的社会需要法学“巨人”。法学家必须具备三种时代精神才能担负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法学家的时代精神为 :权利正义精神、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 ;法学家的历史使命为 :开创中国的权利文化 ,构建中国的法治思想理论及培育中国的法律化道德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9.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6,21(3):F0002-F0002
倪正茂,男,上海政法学院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196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法律系,先后任教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杨浦区教育学院等;1979年至1997年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为该院研究员,任比较法研究室主任、科技法研究中心主任、生命法学研究中心主任。1997年至今为上海大学法学院(今上海政法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曾任《法治论丛》(上海政法学院学报)主编,现任上海司法研究所所长,法律出版社上海出版中心主任。先后担任中国逻辑与语言研究会理事、科技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法律史研究会常务理事、法理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法哲学研究会会长、上海市海峡两岸法律研究会秘书长;1988年至今,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社会与法制委员会主任,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常委、政法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政协七、八、九届政协委员,十届政协常委、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相似文献   

10.
美国法学家沃伦(Wallen)和布兰代斯(Brandeis)在哈佛大学《法律评论》一文后,引起了各国研究隐私权的浪潮。文章主要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论述隐私权的国内外立法例,通过比较分析,论述隐私权的概念、性质等内容,力图对隐私权的概念作出科学的界定。  相似文献   

11.
韦伯写作这些评论时,施塔姆勒(1856-1938)还是哈勒大学教授。随后他被召至威廉德最高学府柏林大学,并获得一个在德国大学体制中声望崇高的教席,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法学家之一。几部法学著作(Stammler,1902,1911,1922)奠定了施塔姆勒的学术声望。  相似文献   

12.
批判中的法学与法学中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研究与其说是一种对法律现实的理论认识活动 ,不如说是一个对法律现实进行批判与反思的过程。批判法学彰显了法律认识过程中的审视意味 ,让人们意识到没有批判的法学是封闭和僵死的体系 ,法学只有在批判中才能更新和发展。但同时也要看到 ,一味的批判与普遍的否定也会导致法律虚无主义的复活。因此 ,对批判方法的法学应用需持谨慎而又必须予以正视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历史研究法亦称纵向研究法,是比较研究法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指运用历史资料,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过去的事物进行考察的研究方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一个研究领域,法学学者也在学科层面上认可了历史研究方法的重要价值并加以实际运用,法制史专业正是立基于此,成为法学研究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法学学者,如法国的孟德斯鸠、英国的梅因、德国的萨维尼等也正是借助于历史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4.
西方女权主义法学的兴盛是20世纪不可忽视的学术现象。90年代女权主义又与同时代风靡西方的反主流文化浪潮相契合,带有很强的反主流意识和批判意识。女权主义法学内部主要可以分为自由女权主义法学、文化女权主义法学、激进女权主义法学和后现代女权主义法学等不同的流派。本文通过对美国女权主义的这四个主要流派核心观点的分析,透视出美国女权主义法学的研究视角从二分到多元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从无期徒刑到有期徒刑5年,处罚金两万元,许霆的命运实现了不可思议地逆转。在这个过程中,以贺卫方为代表的法学家们的作用不容忽视,但这种貌似的欢愉实则是中国法治的悲哀,因为法学家们群体性地在一个错误的时间,用一种错误的方式,对许霆案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不仅严重影响了法官的独立断案,而且,还让国人原本就十分脆弱的法律信仰遭受重创。但这一切又不能完全归罪于法学家,他们在我国法律职业共同体中的尴尬地位,中国法学教育的“法盲”式培养机制,是造成这一悲哀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6.
2009年10月23—24日,首届“甘肃籍中青年法学家论坛”在甘肃政法学院举办。论坛就“中国法治化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法学教育理论若干问题”等主题展开研讨,同时举办了相关主题的系列学术报告会6场。这是一次促进陇原法学发展的良好机遇,也是一种机制创新。论坛集中展显了“陇派法学”的精神气质和当代使命,为催生中国法学研究中的“西北学派”注入了一股鲜活的气息。  相似文献   

17.
司法部在2008年宣布在校大三学生可以参加司法考试。笔者通过对作为显学的法学和法学家们对法学教育问题的集体失语的检视,揭示了当代法学教育人文精神困顿和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背离。在讨论了司法考试对大三学生开闸后对大学法学教育生态的影响后,笔者认为司法部这样一项政策安排对法学教育的影响是负面的,应该及早停止。  相似文献   

18.
法学方法是指法律人在从事法学理论研究中为达到法学理论形成所采取的一系列手段、运用一切条件的总和。中国尽管有悠久的历史,但在与西方文明接触之后也显出不足与缺陷,这就是中国缺乏科学进步的分析方法和对研究方法的理性自觉。法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特征表现:建立多元、综合、整体性的研究主法是历史的趋势,也是法学家们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在甘肃政法学院开办公安高等教育二十年暨庆祝公安分院建院二十周年之际,首届"甘肃籍中青年法学家学术研讨会暨论坛"在甘肃政法学院召开。受邀的6位陇籍中青年法学家围绕"中国法制化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法学教育理论若干问题"等主题共同开展研讨,同时举办了相关主题的学术报告会。这是一次促进陇原法学发展的良好机遇,也是一种机制创新。这次论坛集中展显了"陇派法学"的精神气质和当代使命,为催生中国法学研究中的"西北学派"注入了一股鲜活的气息。充分总结这次论坛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启示,对于陇原法律学人清醒认识中国法学知识生产中的"中心"与"边缘"的辩证关系、发掘自己的比较优势、增强创造性学术研究的信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法学界就法学家在法制现代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同时,法律职业阶层的形成及作用正成为法学界近年来讨论的热点。为了解法学家及法学流派的形成需要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法律职业阶层的形成基于一种什么样的政治环境,从而深入探讨当前我国法学家的历史使命及法律职业阶层形成的历史契机。我们不妨有意识地回顾一下,罗马法律科学的历史。然后,我们可得出法结论:“没有罗马法学家,就没有罗马法学。”鉴于此,深入了解罗马法学家及法律职业阶层形成的社会政治环境,细致体会罗马法学家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将对法学界探讨上述理论与实际的问题提供一个历史佐证和详尽资料。为此,我们翻译了《罗马法律科学的历史》一书中的罗马法学家和法律职业,并希望对法学理论及实践工作者和法学爱好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