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现阶段,街面侵财型犯罪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危害到人民群众的财产和人身安全。在治理街面侵财型犯罪的过程中,对其实行社会化预防,是一种超前的治理手段,具有从本质上消除犯罪的意义。街面侵财型犯罪的社会化预防可以按照犯罪学的理论,依照犯罪预测、抑制犯罪动机、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预防重新犯罪等分步实行。  相似文献   

2.
农村黑恶势力犯罪,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生活当中的一种特殊的病态现象.公安机关治理农村黑恶势力犯罪对于维护广大农村地区的社会、政治稳定,促进农村改革的深化和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针对当前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犯罪现状、犯罪特征,公安机关需采取有效措施对其予以预防、遏制和打击.  相似文献   

3.
街面犯罪是一种对人民群众人身及财产安全影响较大的多发性犯罪,也是一个城市社会治安状况的风向标、晴雨表。侵财犯罪是最主要的街面犯罪形式。从宁波市北仑区的情况来看,街面侵财犯罪发案率较高,街面盗窃"三车"案件多发,公共场所侵财犯罪较为集中。预防控制街面侵财犯罪,需要不断提高群众的防范意识,并通过机构改革和勤务机制改革切实推进警力下沉,实现"警力跟着警情走",提高街面见警率和对街面侵财犯罪的震慑力;同时要实现公共安全防范设施与城市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推进。  相似文献   

4.
一、基本态势(一)从发案情况看:刑事案件立案总量趋于平稳.重大案件继续攀升。全年立各类刑事案件69512起,比上年下降4.5%;重大案件26981起,上升3.3%。(二)从犯罪类型看:侵财型犯罪呈增多之势,侵犯人身权利案件略有回落。在盗窃、抢劫、诈骗、杀人、伤害、强奸六类案件中,全年立重大盗窃、抢劫、诈骗等侵财型案件19057起,上升5.7%,其中,重大盗窃13679起,上升5.0%,重大抢劫3661起,上升8.0%,重大诈骗1717起,上升7.3%;侵犯人身权利的重大杀人、伤害、强奸案件总量为5787起,比上年下降5.7%,其中重大杀人14…  相似文献   

5.
农村黑恶势力犯罪作为黑恶势力犯罪的分支和走向,已经严重影响着农村社会治安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文章对甘肃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归纳,对该犯罪的规律和特点进行了总结,尤其对该犯罪的发展趋势和深层次原因进行了预测和分析,并提出了坚持"露头就打,除恶务尽"的方针,加强农村警务建设,创新农村警务工作新机制等五项具体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6.
以贵州发生的非侵财型暴力团伙犯罪为分析样本。非侵财型暴力团伙犯罪的犯罪人多为年轻成年男性,以低学历的农民和无业人员为主。犯罪多由琐事口角纠纷引发,酒后犯罪多,被害人存在过错的特征明显。犯罪多发生在夜晚的街头,且暴力程度深,后果严重。特定情境诱因的影响和情境氛围对犯罪人的刺激,无聊症候群导致犯罪人生命存在感缺失的内心体验,以及暴力亚文化的侵染等是非侵财型暴力团伙犯罪生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统计数据说明,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时期以来,侵财型刑事犯罪案件呈高发状态,大大降低了社会公众的安全感。文章认为,贫富悬殊加剧,腐败现象蔓延,价值观念混乱,失业人数猛增,犯罪机遇增多,是我国侵财型犯罪案件高发的主要原因。文章在提出四条防治对策的基础上,指出能否有效地实行良好的社会政策,是我国今后能否预防和减少包括侵财型案件在内的社会犯罪现象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多发性侵财犯罪是刑事犯罪的主要类型,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财产安全。新时期,我国多发性侵财犯罪呈现出犯罪类型结构有所变化、犯罪科技含量高、新型犯罪不断滋生、流动人口犯罪现象突出等特点。鉴于信息化背景下多发性侵财犯罪的新特点,公安机关应转变工作理念,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创新防控手段和打击手段,创新信息化警务模式,不断提升打击侵财犯罪的效能。  相似文献   

9.
面对形势严峻的侵财犯罪,公安机关侦查部门应该认真反思,转变传统观念,拓展侵财犯罪侦查模式,充实和创新侵财犯罪的侦查机制、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0.
女性犯罪在刑事犯罪中的比重不断增大,犯罪性质和危害日趋严重。其主要特点是:1、犯罪嫌疑人的文化水平偏低;2、中青年女性占大多数。女性犯罪的类型:1、以杀人、伤害为主的暴力案件;2、盗窃诈骗等侵财型犯罪;3、性犯罪。侦审女性犯罪时,要依据女性犯罪的特点、类型,犯罪后的矛盾心态,积极引导,注意证据的调查掌握,破除侥幸心理,使各类女性犯罪案件在科学的侦审要领中破获。  相似文献   

11.
提高命案侦破能力,实现"命案必破"的奋斗目标,是当前公安机关的一个重大任务。目前,在故意杀人等严重刑事案件中,犯罪分子作案手段和方法出现了新特点、新趋势。公安机关应根据新变化,把握新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不断提高侦破命案能力,努力实现"命案必破"。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治安状况日益恶化,消失多年的黑社会犯罪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2001年,公安部实施了“打黑除恶”的专项行动,但恶势力并未就此销声匿迹。近两年,恶势力犯罪再次成为新闻媒体的高频率用词。但从学术界到司法实务部门,至今没有对“恶势力”的概念达成共识,对其形成的社会基础及防控对策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3.
提高命案侦破能力,实现"命案必破"的奋斗目标,是摆在公安机关当前的一个重大任务。目前,在故意杀人等严重刑事案件中,犯罪分子作案手段和方法出现了新特点、新趋势。公安机关应根据新变化,把握新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不断提高侦破命案能力,努力实现"命案必破"。  相似文献   

14.
调查数据显示,江西有组织犯罪的结构以黑社会性质组织型为主;犯罪行为人主要是男性、年龄在30岁以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无业人员或刑释解教人员;犯罪行为人之间具有较强的地缘性和家族性;犯罪组织活动范围仅局限于江西境内,这其中又以犯罪人所居住的地区为主;犯罪组织主要染指建筑业、运输业、娱乐业等领域,敛财手段和方法多样;犯罪组织"以商养黑、以黑护商",积极向合法经济领域渗透,并拉拢腐蚀党政干部,谋求政治身份和社会荣誉,犯罪隐蔽性越来越强。  相似文献   

15.
对于网络经济犯罪案件,由于计算机网络的跨地域性、超越时空性、犯罪行为与结果的分离性等原因,传统管辖权所获得的基本联结点变得不好确认,由此给传统刑法管辖规定带来了新的挑战,导致犯罪行为地、犯罪结果发生地确定困难。紧紧抓住以属地管辖为基础,以属人管辖为原则,保护管辖和普遍管辖为补充的刑事管辖原则,结合网络技术知识,深入研究国家刑事管辖权和公安机关的地域管辖权的确定问题,可以为公安、司法机关打击日益猖獗的网络经济犯罪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系列杀人案件是容易引起社会恐慌并导致人民群众缺乏安全感的恶性案件。此类案件的及时侦破,能稳定人民群众情绪,加强经济转型期的社会稳定。在系列杀人案件中,犯罪行为人的一些心理活动会以现场物质痕迹为载体,通过犯罪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犯罪现场。因此,运用犯罪心理痕迹分析就可以刻画出犯罪行为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在其侦查过程中,犯罪心理痕迹分析可以在个案分析、串并案件、总体分析三方面进行运用,每个方面的运用中都有其各自分析的内容,依据分析的结果可以帮助侦查人员分析案情、确定侦查方向、推断犯罪行为人,使系列杀人案件及时侦破。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我国刑事法制背景下,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主张重点在“宽”,而非“严”。面对轻微犯罪大量发生造成的刑事立案总数居高不下,暴力性恶性犯罪愈演愈烈,给“命案必破”的工作目标带来压力,新型的社会越轨行为不断涌现,给公安执法实践带来困扰的局面,公安机关应该在科学界定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础上,从执法理念更新、程序解读、实体运用等三个方面探讨实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区域间人口迁移日益加大、高科技犯罪不断涌现的环境下,及时准确地掌握流动人口基本信息,切实有效地防控特殊人群犯罪活动对于公安机关来说绝非易事。提升广大民警综合运用传统侦查方法与现代刑事科学技术的能力已刻不容缓。传统侦查手段是有效打击犯罪的坚实基础,现代刑事科学技术是对传统侦查手段的无限延伸,"侦技一体化"工作模式的应用在刑事案件侦破中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公安部刑侦局进行的第三次"剖析命案讲教训"活动,通过对全国各级公安机关上报的近几年四十九份诉讼失败命案卷宗的剖析得出几点教训:一是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二是定性不准确;三是犯罪嫌疑人死亡或者有精神障碍;四是犯罪情节显著轻微,目的是切实提高命案侦办质量.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一些打着宗教旗号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危害:1.严重危害群众的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2.危害社会政治稳定;3.影响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4.影响家庭团结和邻里关系。对策:1.加强宗教工作的领导;2.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3.加强农村地区的法制宣传和科普教育活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