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上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他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阐明了实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基本原则、主要途径和方法。他提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和发展战略,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学说,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他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努力探寻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恽代英即着手构想了民主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内容。他对未来社会的国体、政体、经济制度和对外开放的认识有独特思考。他提出和阐释的"为人民而取独裁制"、"群众大会或代表大会决定一切"、"国有"经济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对外开放要建立强固政府、合理利用外资、批判吸收外来文化等思想,处于同期先进知识分子关于社会主义认识的前列,对我们今天认识、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人和探索者.他不但领导了中国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政治统一,为中国的工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提供了社会前提,而且还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比较独立的民族工业体系和门类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这是我们当今改革开放的前提、对象和依托.他寻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长达二十年的"跃进"、"调整"、"文革"三个回合的探索,结果"不怎样成功",其问还犯过不少大错误;然而这只是探索者在前进中的错误,他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人和探索者.  相似文献   

4.
本文回顾了科学家钱学森在学术研究中如何提出"社会主义论"这一理论课题,略述了他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的世界环境的再认识,强调他的再认识是以坚持共产主义方向为指导原则的。  相似文献   

5.
七、在新中国:一份书单标示的"精神地图"新中国成立后,告别了戎马倥偬,毛泽东的阅读范围更广了,阅读心态更从容了,阅读目的也更多样了。阅读成为他重要的工作内容和领导方式,是他思考探索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的必要途径,也是他密切人际交流、传达文化素养、抒发个性情怀的重要渠道。毛泽东在中南海的住处菊香书屋,是名副其实的书房。外出视察,毛泽东总要带上一批他想读  相似文献   

6.
郑直 《党史纵览》2012,(10):10-15
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曾满怀信心地预言:党的八大一定会到北平、天津这样大的中心城市去开,他还自信地说:"有人说,这是机会主义;恰恰相反,八大如果还要在延安开,那就近乎机会主义了。"11年后,党的八大果然在北京召开了。八大召开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青年思想是胡锦涛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治党治国治军的思维方式,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分析当代青年特点,评价当代青年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形成的关于青年问题的系统理论观点。他精辟阐述了"青年是什么"的问题,从而形成了青年思想本体论;他辩证地分析了"如何认识青年"的问题,从而形成了青年思想认识论;他应对国际国内形势、为破除西方和平演变战略,高瞻远瞩地回答了"怎样培养青年"的问题,从而形成了青年思想方法论。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与当代中国青年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虽然没有提出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命题,但他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并赢得最终胜利,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选择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根本前提;基于我国国情探索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为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筑牢了制度之基;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的若干思想,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石;在"一穷二白"基础上进行的全方位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为成功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坚强保障和有力支撑。因此说,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奠基者。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有一位曾受袁世凯礼遇、得孙中山赏识、遭陈独秀痛斥的著名人物,长期以来,一般人只知道他是一个死硬的反共分子和汪伪汉奸,而鲜为人知的是,他曾是中国国内"社会主义研究"的第一人和"新民主主义"的首倡者.他,就是民国闻人江亢虎.  相似文献   

10.
《党史纵横》2007,(10):F0002-F0002
在盘山县,有这样一个人:他曾经是带领乡亲致富的领路人,他曾经有过无数个光荣的名衔。而今,76岁的他同样不甘寂寞。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浪潮中,他搞养殖、搞绿色农业、搞循环经济,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浪尖上的老汉"。他的名字叫"王政国"。  相似文献   

11.
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进入了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一年,被毛泽东称为"多事之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波匈事件的发生,促使党和毛泽东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并实行了许多符合实际情况的思想原则和方针政策。这一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正式确立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出现的这些新问题,毛泽东运用矛盾学说来作出解释。他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的讲话中说:"世界充满着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发生了"。他把工人罢工、学生罢课这一类问题产生的根源,归结为官僚主义。为了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宣布,我们准备在明年开展以整顿主观主义、宗派主义、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周恩来在国际国内环境都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为我国国防尖端科技事业的发展投入了巨大精力,作出了重要贡献。比如,在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他又为原子弹和导弹的"两弹"结合以及氢弹试验付出艰辛努力;在自力更生研制核潜艇、提高电子通讯技术和计算机发展及应用水平上,作出了全面具体的指导;为"东方红一号"卫星从任务确定到研制到最后发射成功的全过程倾注了巨大心血。在领导我国国防尖端科技事业的过程中,周恩来始终着眼于国防现代化建设,他提出的自力更生、协同攻关、确保质量和安全等工作要求和方法,以及贯穿始终的全局眼光、系统原则和民生情怀,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3.
江波 《党史纵览》2009,(1):46-49
说起中国的改革开放,就不能不提到袁庚,他在深圳的南头半岛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外向型工业区--蛇口工业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一系列改革实验:他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曾在全国引起轰动的口号:他敢于启动舆论工具对权力实施制约,允许批评自己的文章在报纸上发表……这位特区的"拓荒牛"、深圳建设的先锋、改革开放的功臣,历史不会忘记他,人们不会忘记他,深圳特区更不会忘记他.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围绕党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党内高层,有一位先被毛泽东倚重为"中央农村工作的主帅",后被斥为"像小脚女人"、"需要用大炮轰"的领导干部,他殚精竭虑地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勇于抵制各种"左"倾错误,特别是敢于同毛泽东争论,多次被批判仍坚持真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部分纠正了中央农村工作的偏差和失误。他,就是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共中央唯一一届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其中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把制度建设同改革相统一,强调通过改革推动和创新制度建设,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他坚信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对社会主义制度充满自信。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每当重大历史关口,他都能做到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反对错误思潮,旗帜鲜明地表达对社会主义前途的坚定态度和信心,为中国的发展指明方向。同时,他也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需要通过改革革除弊病。他廓清了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的关系,认为必须长期坚持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不断改革具体制度;廓清了制度和方法之间的关系,冲破了僵化的思维模式,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打下了坚实基础。邓小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的主张,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正确处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推进改革创新、"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关系,把坚定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和改革创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6.
高宝柱 《党史文汇》2006,(11):4-9,11
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问题,实质上,就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也即社会主义改造成果的历史关系问题.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总体设计,首先就对这个根本问题,做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回答.他的这个回答,概略地说,主要是从改革方向观、改革过程观和改革标准观这三者的内在统一上,系统论证了坚持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①,就正是改革开放全部内容最终指向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对小康社会的认识经历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之家"、"小康社会"的过程。他所言的小康,不仅是一个人民生活水平的概念,一个经济发展水平的概念,还是一个社会发展水平和状态的概念,核心思想是发展以民生为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邓小平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18.
魏卓新 《江淮》2011,(6):19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盛夏的北戴河,烟波浩渺,天水相连。红日刚刚升起,明亮的阳光将海滩照得一览无余。毛泽东在下海游泳前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就要来到了,我们到有潮水的地方去。"虽风浪叠起,他依然从容。在自信和潇洒中,他填下了这首《浪淘沙·北戴河》。  相似文献   

19.
<正>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于2013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谈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时,这样说道:"从提出社会主义思想到现在,差不多五百年时间。"他在讲话中精辟地概述了近五百年来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六个时间段及其代表人物。习近平同志的这次重要讲话,引起了全党、全国人民重视学习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光辉历史及其经验  相似文献   

20.
正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的含义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教授最早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和系统的"文化自觉"理论。1997年,他第一次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他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换言之,文化自觉就是文化的自我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