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933年11月,毛泽东到中央苏区模范乡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乡作调查,随后写出名著《才溪乡调查》。这一历史记录与这篇著作,折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苏维埃革命的宏大画卷,树立了一个光荣典范。这一典范不仅是苏维埃政权下的才溪乡,而且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调查研究与实事求是的典范。本文着重就毛泽东才溪乡调查这一历史场景和《才溪乡调查》作一考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1933年11月,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的关注点是苏维埃政权建设中的群众动员。从《才溪乡调查》所记录的模范乡基本情况中可以知道,群众路线是才溪乡在苏维埃政权建设中实现广泛而深刻群众动员的重要经验。主要体现在关心群众生活,注重经济动员配合政治动员,完成苏维埃各项任务;群众选举群众监督建设工农当家作主的苏维埃政权;密切苏维埃与民众的关系,使一切苏维埃工作的执行得着雄厚的力量。坚持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实现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发展目标的群众动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是《才溪乡调查》等历史篇章示以后人的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3.
光荣亭坐落在“青山凝碧曾是血.绿水流辉应为魂”的上杭才溪圩坪河畔。 享誉“九军十八师”的“将军之乡”才溪,是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亲自培育的中央苏区模范乡。从1930年起到1933年11月,毛泽东曾三次到才溪,在那里开展社会调查,写下了光辉的《才溪乡调查》,高度赞扬了才溪人民踊跃参加红军的革命热情。后来毛泽东又在拿国工农代表大会的报告中称赞说: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种福     
1930年6月的一天下午,毛泽东带着人到福建上杭才溪乡作社会调查。当毛泽东来到才溪第五乡苏维埃政府时,不巧政府的同志都帮烈军属生产去了。于是,他便来到“老民政”家投宿。  相似文献   

5.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深入才溪进行农村社会调查,写下了著名的《才溪乡调查》。才溪乡调查的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科学、严谨的调查方法上。2013年是毛泽东《才溪乡调查》发表80周年,回顾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的理论价值,对于新时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1933年秋,毛泽东赴福建上杭县才溪乡开展中央苏区农村调查,并写下了《才溪乡调查》一文。才溪乡是中央苏区的"模范乡"。经过土地革命而分到了土地的才溪人民,在苏区地方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很好地解决了党组织建设、苏维埃建设、支援革命战争和发展生产、改善群众生活过程中的各种困难,  相似文献   

7.
《福建党史月刊》2013,(14):F0004-F0004
1933年11月下旬,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上杭才溪开展农村调查,撰写了著名的《才溪乡调查》,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才溪乡调查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为纪念毛泽东才溪乡调查80周年,弘扬才溪乡调查精神,贯彻中央关于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毛泽东才溪乡调查60周年,重温毛泽东《才溪乡调查》这篇光辉著作,倍感亲切。他从事革命的调查实践和伟大精神,不仅对过去建设革命根据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毛泽东为什么要写《才溪乡调查》呢?因为:第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实际出发,探索和开创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样一条独特的、光明的正确道路,建设和巩固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使之成为争取全中国胜利的坚强的前进阵地”;第二、进一步总结和推广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所取得的经验,脚踏实地地领导广大贫苦农民向封建  相似文献   

9.
60年前,毛泽东同志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深入我县才溪乡,广泛进行社会调查,并写下了著名的《才溪乡调查》。同年才溪乡获得“中央苏区模范乡”的光荣称号。历史虽已过去60年,但苏区人民的革命精神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磨灭。调查研究,是搞好工作、解决问  相似文献   

10.
福建龙岩上杭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前,竖立着几个红色大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1930年5月,毛泽东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存在的教条主义思想,专门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而《才溪乡调查》就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著名论断的重要支撑,充分调动了党内领导干部主动参与到实地调研、深入分析、系统总结经验和教训的积极性与热情。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毛泽东《才溪乡调查》发表80周年。日前笔者有机会重返才溪乡,重温《才溪乡调查》,聆听有关毛泽东九赴上杭、三进才溪的故事,愈加感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毛泽东思想经典论述之一,重温经典对于我们今天的工作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80多年前的1930年6月、1932年6月和1933年11月,毛泽东先后三次来到中央苏区模范乡才溪乡,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通过走村访户、与村民促膝谈心和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收集了大量的调研资料,写下了《才溪乡调查》这篇光辉著作。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工作期间能够就一个地方多次连续地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开展调研,并写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充分显示了共产党人坚持群众路线,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对于坚持党的群众路  相似文献   

13.
△1933年,毛泽东戎马倥偬之余,来到福建上杭才溪乡实地调查。他不耻下问,甘当小学生,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调查后,写下了著名的《才溪乡调查》一文,为我党的调查研究工作树立了光辉典范。《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实》生动展现了当年毛泽东调查的全景,读来不仅让您深受教益,而且特别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4.
1933年,我们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处在关键时期,11月,毛泽东同志在政务繁忙、戎马倥偬之际,不辞劳苦深入基层,到中央苏区有名的模范乡才溪作社会调查,写下了著名的《才溪乡调查》。这一伟大实践,不仅对总结革命根据地建设的经验,团结千百万群众于苏维埃周围去粉碎敌人的“围剿”和经济封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在倡导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坚持实事求是的群众路线,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等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  相似文献   

15.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也是我们党的最大优势。毛泽东才溪乡调查,鲜明体现了党在闽西苏区坚持群众路线的伟大成就,充分展示了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党建立的苏维埃政权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基石;苏区干部的优良作风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保证;苏区群众对革命事业的大力支持从根本上检验了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1933年11月,毛泽东在福建上杭县才溪乡调查研究,写出了著名的《才溪乡调查》。毛泽东始终把调查研究作为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才溪乡这一模范乡的调查,总结苏维埃政府的工作成绩和经验,以此回答在国内革命战争条件下,根据地建设是必要的和可能的这一重要问题。才溪乡调查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的思想作风,其精神应当永远坚持和发扬。  相似文献   

17.
为纪念毛泽东才溪乡调查80周年,弘扬才溪乡调查精神,贯彻中央关于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推进在全党深入开展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龙岩市委拟于2013年11月在福建省上杭县召开"纪念毛泽东才溪乡调查80周年理论研讨会"。现面向全国公开征集论文。  相似文献   

18.
##正##1933年11月,毛泽东率中央政府调查团来到江西兴国县长冈乡,经过细致周密的调查研究,于12月15日撰写了《长冈乡调查》,系统总结了长冈乡的工作经验。在1934年年初召开的中华苏维埃"二大"上,《长冈乡调查》和她的姊妹篇《才溪乡调查》一起,以《乡苏工作的模范》(一)(二)为题,油印成小册子发给全体代表(见右图)。在《长冈乡调查》中,毛泽东亲笔记录了长冈乡群众1933年为东  相似文献   

19.
1933年11月毛泽东同志开展的才溪乡调查,成为我党历史上坚持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2014年3月24日至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同志来到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上杭县调研指导,在毛泽东才溪乡调查旧址考察和座谈时,特别指示有关方面要研究并弄清楚关于才溪乡调查的四个基本问题:一是当时的革命背景,毛泽东为什么要搞才溪乡调查?二是毛泽东来才溪乡是怎么搞调查研究的,调查方法是什么?三是通过这次调查研究解决了当时革命的什么问题,结果是怎么运用的?四是我们今天怎么来继承和发扬毛泽东调查研究的精神和作风?要充分挖掘其精神实质和内涵,在讲解词中充分体现,让每一位来瞻仰者受到教育和启迪。福建省委领导高度重视,要求党史部门深入研究并回答好这四个问题,从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精神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和能量,更好地服务中心和大局。为此,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组织有关党史专家进行专题讨论,形成资政报告。  相似文献   

20.
1990年11月26日,在上杭县才溪乡召开“纪念毛泽东才溪乡调查57周年暨才溪‘九军十八师’陈列馆开馆大会”。原广州军区副司令员邱国光将军、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新陆、龙岩地委书记郑霖、地委宣传部长汤龙光、厦门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邱松庆、厦门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会长胡冠中,以及省、地、县党政军部门的领导、来宾、上杭县乡镇干部、才溪和通贤两乡的老红军代表、群众上千人,参加了大会。王直、王胜将军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