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汤伟丽 《求索》2008,(2):124-126
科学主义是胡适思想体系及文化实践的哲学基础。启蒙是胡适科学主义思想发展的文化心理动因。以科学方法或日科学精神的布道式宣讲来达到学术与启蒙之间的某种平衡状态,是胡适思想文化实践的重要特征。胡适对科学精神的提倡具有同时完成思想革命和学术革命的价值意义。但胡适以启蒙为主导的学术追求又有着内在冲突与局限,现实、功利的启蒙追求不仅阻碍并干预了其独立、客观的学术探索,有时甚至会使其述学走向科学精神的反面。  相似文献   

2.
周煜皓 《求索》2012,(9):133-135
自实证会计理论产生以来,关于其科学哲学本质和科学哲学定位的争论一直伴随其发展历程,而争论主要集中在逻辑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本文通过对科学哲学论域下实证理论学术论争的反思以及对科学哲学的评述,明确了其科学哲学本质为逻辑实证主义而非证伪主义。同时,对理论研究方法论的展望与探讨应当积极适应科学哲学的后实证主义转向这一趋势,重视非理性主义,关注社会心理因素,探索和实践符合当前科学哲学发展趋势的超越实证方法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论。  相似文献   

3.
科学哲学,从历史上看,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指以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以下同)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分支学科,正如政治哲学、经济哲学一样,这里并没有限定什么观点,各派观点都可以研究;二是指十九世纪以来,在西方出现的那种追求把自然科学方法引入哲学,企图使哲学具有实证科学的性质,使哲学科学化的哲学思潮。这就是与思辨哲学、人本主义相对立的科学主义思潮。但不管哪种情况,按其本质来说,都是科学与哲学相结合的产物,都始终是围绕着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这条主线产生、演化的。下面我们就从这个观点出发,对西方科学哲学的产生、演化趋势作一个粗略的勾勒,以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对比研究中,我们无不自豪地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发挥着时代精神的精华的领先作用。现代西方哲学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演变,终于实现了转向现实生活世界这个主题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在一个半世纪之前,在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中,对哲学的目标、使命、方法和形态都作出了全新的理解,实际上已经实现了向现实世界的转向。海德格尔认为,“马克思完成了对形而上学的颠倒”。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的颠倒即是向现实生活世界的转向。它最早表达了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积极成果有着更为自觉的继承态度,因此它避免了现代西方哲学反叛黑格尔的偏失。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们不可能有朝一日躺在终极的绝对真理之上停步不前,但仍需追求真理的热忱,仍要利用辩证思维概括实证科学成果去追求可能达到的相对真理;科学和理性并不具有绝对的权威,但激情的理性和科学的理性仍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的未来是人的全部潜能的实现和自由全面的发展,并没有唯一高贵的生活样式,但物质生产实践却是人类生活的“基底样式”。由此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避免了现代西方哲学的怀疑主义、自然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偏颇,  相似文献   

5.
中国教育哲学的近现代转型与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教育以儒家仁学为核心,以"求善"为天职,以至真的道理即为至善的准则,这种教育哲学缺乏"求真"的价值和理性思辨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虽然培育了无数志士仁人"经世致用"、"兼治天下"的政治品格,但是"重政务,轻自然,斥技艺"构成了传统教育文化基本框架,抑制了近代自然科学和实证哲学在中国的发展。"五四"运动给东方中国带来了"科学"强音,中国的教育哲学也因此面临着现代化转型。追求现代,重视传统,在两种传统和两种文化的碰撞融合中,形成现时代的教育理念,这将是中国教育哲学的现代理路。  相似文献   

6.
哲学是关于思维规律的科学。哲学史的内在内容,就是对思维的发展以及思维规律的彰显。哲学意义上的思维科学,是一个普遍的主客统一性问题。哲学作为思维规律的科学,正在于以思维机能的本性为对象,从思维规律与认识论的规律和世界观的规律的三统一上去研究思维机能。所以,思维以感性为中介而与我们之外的客观物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便成为了贯穿整个哲学史的中心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的繁荣与起伏深刻影响着科技的发展,其中一些重大发现和发明深刻地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许多成就至今还令我们感慨和赞叹。特别是我们的先哲在认识自然现象中归纳整理出来的整体视角、辩证思维、因地制宜等认识方法,不仅为我国天文学、医学、农学、工学等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和方法基础,而且在今天仍然表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后现代性。当然,中国长期的封建制度对人们的思想也形成了强大禁锢,历代王朝对新兴产业和科技成果的出现往往视而不见。同时,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中庸的思维习性,与近代科学执着于理性和实证探讨,追求启…  相似文献   

8.
自近代自然科学革命以来,科学认识的思维机制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认识论之谜。科学认识本质上是创造性思维。逻辑思维不是科学创造思维唯一的或主要的形式。近年来人们提出了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审美逻辑等创造性思维诸形式。我认为,科学创造性思维的主导形式是形象思维。唯有它具备心理学和哲学认识论根据,表现出区别于逻辑思维的特殊规定性。有关这一问题的探讨,需要深入研究科学和哲学史,而集科学家与哲学家于一身的康德和爱因斯坦类型的思想家更值得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9.
王一涵 《传承》2012,(13):50-51
哲学与人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哲学是人生的态度之学,研究人对世界应该持什么观点,采取什么态度,追求何种境界,用比较正确与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世界与人生。哲学从属于人类的实践,是人类思想活动或本源事物的存在和表现形式之一。哲学的价值论是人们在实践中知道人们评判好坏、善恶的态度和选择。指引人们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从而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0.
<正>真善美是人类的追求,也是哲学、伦理学、美学的核心研究内容。西方哲学对真善美做过深入的、科学的探究。中国古典哲学以人生、天人关系、社会关系为基本研究对象,其中也包含着真善美的内容。这些内容推进着哲学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人类因追求真善美而生生不息,社会在追求真善美中不断进步。社会工作是真善美的虔诚追求者,也是真善美的忠实实践者。社会工作以真善美作为自己价值观的指导、实践的目标和方法的遵循。在哲学之上,"真"指的是本真和真理。所谓本真指的是事物的存在,真理是人们对这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