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所谓“潜规则”,就是隐藏在背后的和现行法律法规相违背的而又实际起作用的规则。 时下,“潜规则”存在于我国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严重地阻碍着法律法规的执行,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是一种典型的腐败现象。  相似文献   

2.
“两高”《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为规制“感情投资”型受贿行为提供了规范依据。据此,构成“感情投资”型受贿犯罪必须具备入罪三要件。虚化乃至消解“可能影响职权行使”这一实质要件的理论观点与实务做法,其结果导向只能是已被立法者所摈弃的“收受礼金罪”。“可能影响职权行使”这一构成要件表明了“感情投资”型受贿犯罪是具体危险犯。基于体系解释与司法适用的协调,“可能影响职权行使”的司法认定,应当以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明知具体的请托事项为基准。  相似文献   

3.
《中国审判》2010,(4):60-60
“民以食为天”,1元钱虽然不多,却深深地关系着民生。在很多行业的“潜规则”面前,法律所带给人们的便是还社会一份公平与正义。该案的判决,打破了餐饮行业消毒餐具收费的“潜规则”,成为消费者维权的典型案例。对此,本刊采访了本案的主审法官陈锦璇。  相似文献   

4.
李力 《法庭内外》2007,(12):31-33
上google网上一搜,会出现“约有4,600,000项符合潜规则的查询结果”,虽然最早这一名词出现在娱乐圈,但不久“潜规则”一词就替代了各行各业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交易。除了娱乐圈。其他行业一提“潜规则”,大家心知肚明地都知道那大多特指金钱交易或权钱交易。  相似文献   

5.
成子 《当代审判》2003,(5):25-27
一审说她是“情人”,二审认为是“性伴侣”。24万多元的“感情投资”纠纷一波三折,峰回路转,让三级法院“琢磨不透”成了一大“悬念”。近日,广西高级人民法院提起再审这宗已经生效执行的“两性关系”案件,引起社会各界浓厚兴趣,此案再审有可能成为我国“两性关系”的“判例法”。  相似文献   

6.
前卫 《政府法制》2009,(15):33-33
如今,“潜规则”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跑官要官、学校招生、公务员招录、年节送礼、各类排行……“潜规则”像癌细胞一样,逐渐向社会肌体的角角落落扩散和渗透,让许多人苦不堪言又无可奈何。  相似文献   

7.
人民 《政府法制》2012,(20):41-41
今天你认“干亲”了吗?近期判处的一些腐败案例,常可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很多人走上贪腐之路,背后往往有着“干儿子”、“干亲家”、“干女儿”的身影。在认“干亲”的习俗掩盖下,一些人别有用心地进行感情投资,与受贿人“合伙经商”、“共分利益”,心照不宣地进行权钱交易。  相似文献   

8.
陈可 《法人》2011,(3):13-13
每个行业都有既定的“潜规则”,有些尽管说起来骇人听闻,但在业内却早已司空见惯。房地产业也毫不例外,从铺天盖地、眼花缭乱的楼盘广告,到令人后怕的房屋质量隐忧;从地王高价拿地拖延入市,到开发商捂盘惜售;从银行贷款失约到购房者信息被贩卖……楼市“潜规则”伴随了购房者买房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9.
武采办 《中国监察》2008,(10):34-35
近日,我们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实地访问等多种形式,对政府采购主要环节中存在的“潜规则”现象、成因和治理难点进行了专题调研活动,并根据调研结果,提出了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治理政府采购领域商业贿赂“潜规则”现象的思路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张震  刘喆 《天津检察》2008,(2):44-44,21
所谓“潜规则”,笔者认为是指在明文规定的各种正式制度之外,实际存在、隐藏于事物内部,获得人们广泛认同和遵循的潜在规律和规矩。“潜规则”是人治社会的产物,其根源是对制度、规则的蔑视和对权力的崇拜。  相似文献   

11.
日前,刘云山同志在河南调研时期主持召开的座谈会上指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从严管理干部、管好干部,落实好各项规章制度,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显规则”不落实,“潜规则”就有市场。刘云山同志的这番话,既体现了中央的一惯要求,也击中了当前选人用人工作中的时弊,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时下,一些地方干部选拔工作中的“潜规则”很有市场。一些干部的任用形式上走“程序”,实际上是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有的表面上走的是正常程序,实际上搞的是“暗箱操作”。初始提名“个人授意”、民主推荐走走形式、考察考核“自我论证”、个别酝酿“统一思想”等“潜规则”大行其道。  相似文献   

12.
8年前,新加坡商人王泉成在福建省安溪县兴建了一家四星级酒店。2003年开业后,却因不懂“潜规则”,不让吃“霸王餐”,不愿交“糊涂税”,竟遭到了地税部门的报复性执法,莫名其妙被要求补缴税费和罚款187万多元,  相似文献   

13.
马涤明 《检察风云》2011,(19):61-61
不管拼什么,最终都是“拼爹”:没有好务找不到关系,有钱也没有用;可是爹要是没能耐,上哪弄那么多的钱?其实,很多领域、很多事情,现在已经无所谓“潜规则”了——人人都晓得,大家都在“自觉”遵守,且唯恐不能“被潜规则”——“没有关系铺垫,  相似文献   

14.
一、“潜规则”与近代中国的落后“潜规则”一词是吴思先生的发明。为了完整地准确理解潜规则的定义,我们先看看吴思先生在他的《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一书中对潜规则一词的解释。吴思在该书的内篇首页中写道:“在中国历史上的帝国时代,官吏集团极为引人注目。这个社会集团垄断了暴力,掌握着法律,控制了巨额的人力物力,它的所作所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命运。对于这个擅长舞文弄墨的集团,要撇开它的自我吹嘘和堂皇表白才能发现其本来面目。在仔细揣摩了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之后,我发现支配这个集团行为的东西,经…  相似文献   

15.
过去的日子里,我们一次次为好规则和为创立规则做出贡献者鼓与呼。这一次,我们首次谴责“规则”,那是些虽然盛行却违背良知、人性、法律的东西,人称“潜规则”。“撞残不如撞死”,就是一则潜规则。一段时间以来,这一人性丧尽的“规则”在亿万司机间流传,甚至有人“照方抓药”。  相似文献   

16.
在开放搞活的新形势下,一些地方用公款请客送礼,搞“感情投资”,借以取得一些部门的“支持”,发展自己的“贿赂型”经济。这,不仅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同时也繁衍出一些借机吞食国家资财的“硕鼠”。他们打着为本地“谋利”的招牌,中饱私囊。其手法卑劣,花样翻新:一曰:“吃一报十”。翻开近几年一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村镇的帐簿,用公款吃喝送礼的白条子、假发票比比皆是。有的承办人少吃多报,个人从中渔利。某县县长下乡,一行3人仅在一个单位吃了一顿饭,而该单位帐上却核销了18公斤猪肉,两条“石林”烟,两箱啤酒,4瓶…  相似文献   

17.
唐代名臣李吉甫深明时政,为相时勤政为民,追求公平正义。但他也遭遇过“潜规则”,虽说只是一段意外插曲.但今天看来,仍然耐人寻味、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商业贿赂日渐成为一种市场“潜规则”,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秩序,成为严峻的法律和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05年5月,笔者作为迟尚斌的法律顾问前往深圳帮助其处理与健力宝足球俱乐部之间关于解除聘用合同的后续事宜。在深圳的一周里正值深圳事件的高潮,当时最流行的词除了“球霸”,便是“潜规则”。当迟尚斌在北京开完新闻发布会以后,媒体就说迟尚斌已经触动了足球圈的潜规则,而当事件的发展脱离公众预想的轨道时,媒体也会出来说是潜规则使然,于是潜规则之说流行一时。所谓潜规则实质就是暗规则,是一种区别于表面规则——“显规则”的规则,也是一种不成文的规则,在操作时,只可意会,毋需言传。中国是一个盛产潜规则的国家,因为中国社会在传统上对…  相似文献   

20.
王菲  马祥平 《政府法制》2009,(13):42-42
部门潜规则的冰山一角?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机动车数量急剧增加,也助催了交通事故救援与城市道路停车收费等相关“产业”的兴盛。一些交通管理部门看到其中隐含的“巨大商机”,将部门权力、公共资源“潜移默化”为部门垄断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