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胡文虎     
“万金油大王”的发跡史胡文虎,祖籍福建省永定县金丰里忠川乡(现下洋公社中川村),1883年诞生于缅甸仰光,1954年9月逝世于檀香山皇后医院。他是本世纪前半期中著名的华侨企业家,被誉为“万金油大王”,他的发跡史完全与“虎标良药”联系在一起。胡文虎的父亲胡子钦是1861年南渡到缅甸谋生的华侨,在仰光升设永安堂中药行,因医术高明,很有些名望,药行生意也就日臻繁荣。胡子钦娶潮州籍侨生李氏为妻,生  相似文献   

2.
在华侨史上,胡文虎是一位有争议的人物。因为1943年7月17日,大战犯东条英机在东京约见过他一个半小时,留下了一份约4000字的(大臣与胡文虎的会谈要旨)。1990年东京大学出版的(东条内阁总理大臣机密记录)中,即收有(要旨)全文。如何看待胡文虎的东京之行,这只好留待历史学家去评判了。尽管如此,胡文虎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和绝无仅有的报业大王,这是确实无疑的。1882年2月13日,祖籍福建永定的胡文虎出生在缅甸仰光。其父胡子钦是客家人,早年为生计所迫,到海外谋生,并在仰光开了一家门脸不大的永安堂国药行。胡子钦有3个儿子,…  相似文献   

3.
胡仙是当年声震全球的“万金油大王”、“报业大王”胡文虎的养女,由胡文虎的夫人陈金技养大成人。虽为养女,但胡文虎夫妇对她疼爱有加,视若己出。胡仙生活在父母慈爱的庇护下,自幼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接受着良好的教育。1954年9月5日,胡文虎在旅途中因心脏病突发而溘然辞世。根据事先立下的遗嘱,胡仙继承了《星岛日报》和《星岛晚报》的全部控制权。光大星岛报业胡文虎创立星岛报业的初衷主要是为他的药业服务─—与其花很多钱到别人报纸上登广告,不如拿这笔钱自己办报。胡文虎办报坚持在商言商的传统,报纸内容单薄,可读性…  相似文献   

4.
正虎豹别墅,坐落于新加坡美丽的西海岸巴西班让路临海的山岗上。这座花园式别墅始建于1937年,是由著名的南洋爱国华侨巨商胡文虎、胡文豹兄弟精心建造的私人别墅,取兄弟二人姓名末尾之字而得名。由于胡氏弟兄以发明"万金油"起家,所以这座别墅又有"万金油花园"的美称,建园之初免费开放给民众参观。如梦似幻的虎豹别墅背山面海,虽然山势  相似文献   

5.
第五回万金油横空出世保质量无往不胜胡文虎当时创制了5种成药。除万金油外,还有八卦丹、头痛粉、清快水、止痛散等4种。胡文虎自己设计了以老虎为图案的商标,统称“虎标良药”。老虎在当地民间象征着祛毒镇邪之力量,而又与虎豹兄弟的名字相关。与此同时,永安堂中药铺也更名为永安堂虎豹行。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天灾人祸,接踵而至,到处疾疫流行,医药短缺。然而,这全球性的不幸却恰恰为“虎标良药”提供了横空出世的机遇。经济萧条,社会动乱,人们患病没钱买药求医,价格低廉服用方便的“虎标良药”自然…  相似文献   

6.
田樱 《海内与海外》2004,(12):69-70
我到马来西亚吉隆坡时,下榻的宾馆不远处有一家华人开的名叫世界书局的书店。那是一个雨天,我来到书店三楼时,看到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图片展———“南洋机工中国抗战纪念展”。在海外能看到这样的图片展,我感到格外亲切,因而吸引了我去观展。展厅前面在红色大字“南洋机工中国抗战纪念展”的横幅下,有四个条幅,依次写着“中国危急,八方支援”、“滇缅公路求助南洋”、“抗战丰碑,机工血铸”、“历尽万难,功垂千秋”,展示着南洋机工英勇投身于神圣的抗日救国援助工作可歌可泣的事迹。这是由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世界书局和星洲日报联合举办…  相似文献   

7.
厦门人     
在中国沿海城市中,我觉得厦门是最有南洋风味的。南洋这个词有点陈旧了,但是它能代表一个时代,一个让中国人不能忘记的时代,南洋包含着多少中国人的辛酸苦辣的奋斗史,而厦门人是这段历史最辉煌的一页。  相似文献   

8.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日本的“南洋姐”席卷世界上大部分的卖春市场,对她们人生命运的悲剧性解读,构成“南洋姐”研究的主流视角。但事实上,“南洋姐”奔赴海外,多多少少是一种主体性、主动性的选择。将“南洋姐”视为“被剥夺主体性的女性”,是很难准确捕捉到历史的全部真实的。“南洋姐”以娇弱之躯,在创造自己的历史的同时,为近代日本的海外扩张开辟了道路,也为日本日后的“南进”运动奠定了第一座坚实的基石。  相似文献   

9.
罗克 《新青年》2002,(12):54-55
自由的代价大学毕业的那年暑假,一时心血来潮,放弃了原定的工作,一个人背着行囊,浪迹天涯。一天晚上,在厦门的一座天桥下睡觉,被当地警察“抓”到收容所里审问。同时被抓的,还有一个大胡子,是从遥远的漠河来的,他已流浪8年了,在都市的丛林里,他是个老资格的流浪汉。一位警察问他:“你住在什么地方?”他答曰:“我以四海为家:城市、乡村、树林、海滨……”  相似文献   

10.
前言:华侨一词的原义:既指侨居国外的侨民,又指居留当地的华民(华人)。华侨史分期:既照顾世界史,又兼顾中国史。第一篇:古代、中古时期的南洋华侨——公元前、后至十七世纪——第一章:公元前、后至九世纪汉唐间中南交往关系与“流寓”于南洋的华侨第一节:中、南交往关系的发生和发展第二节:“流寓”于南洋各国的华侨第三节:作为“生口”被贩卖到南洋各国的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11.
"南侨机工"是南洋华侨人力支援中国抗战的重要群体,他们为中国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通过对南侨机工与南洋华侨社会关系的考察,发现"南侨机工"在中国能够积极参加抗日运输工作,与南洋华侨社团和机工家属对返国机工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南洋华侨对"国"和"家"的观念是分离的。二战胜利后,在东南亚民族主义高涨的背景下,南洋华侨"国"和"家"分离的观念差异成为影响南洋华侨政治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毛泽东与华侨领袖陈嘉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南洋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心系祖国,不计个人得失,自抗战爆发之后便为国家和民族奔走一生,舍弃了万贯家财,堪称广大爱国华侨中的典范。他也因此得以与毛泽东相识相知,从而在二十年的交往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后人所称道。延安初交陈嘉庚1874年出生在福建省同安县集美村(今属厦门市)的一个侨商家庭。1890年,17岁的他就远离家乡,只身去新加坡经商。到1925年他已成为拥有1200多万资产的南洋著名工商企业家。陈嘉庚虽身在国外,却是个志在报国的“华侨大实业家”。他曾募…  相似文献   

13.
新加坡与“新”分不开,新加坡人事事要求“新”,“新”加坡族”就是一个求新的“新族”。请看─—在我眼中,新加坡是个与“新”分不开的国家,新加坡人也几乎事事求新。也许,“新加坡族”就是一个求新的“新族”吧。新加坡的“新”是显而易见的。倒不是望文生义,说新加坡是“新加的一个坡”。去历史博物馆看看,由于历史短,博物馆未免显得有些空落:一盒万金油也被当作文物,五百年前有石头就算了不起的“遗迹”了。比起像中国那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新加坡的确很“新”。说新加坡历史短,新加坡人未必高兴;可说到别的方面,新加…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对南洋华人(东南亚华族)研究现状作一粗略的考察。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涉及战前的研究,第二部分论述战后的研究。出于有关这一课题的现存文献颇多,故本文仪限于讨论“亚西安”(东盟)国家。一、战前的研究对南洋华人的研究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开始了。最早的作者是西方的汉学家,殖民官员或传教士,随后也有一些当地的华人作家。而在中国本土的中国学者只是在中华民国建立后才开始注意南洋华人的研究。很显然,“华侨”对中国的重要性在此时才  相似文献   

15.
廖承志遣使南洋 1940年10月,香港。这是中旬的一天下午。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匆匆来到香港国际新闻社,急切地找到刚从桂林转抵香港的胡愈之。 一阵寒暄之后,廖承志单刀直人:“最近,陈嘉庚向周恩来提出,他在新加坡办有一份《南洋商报》。考虑到该报在南洋一带有着广泛的影响,他建议中共派遣一名得力的文化人去帮他办报。周恩来答应  相似文献   

16.
十六、十七世纪大量华人移民到东南亚,掀起了中华文明在东南亚的一次传播高潮,关于随华人移民输入东南亚的中国商业文明和生产技术的传播,本人已在“明末清初南洋华人移民与中国商业文明的传播”和“十六、十七世纪南洋华人移民与生产技术的传播”两文中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本文拟就十六、十七世纪中国移民对东南亚语言及饮食  相似文献   

17.
中国“神舟”号飞船上天 ,有他的一份功劳。但他却是一个“小人物” ,没有人知道他内心的几多稳秘……“三剑客”之一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他是一个铮铮的硬汉。第一次与他见面 ,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一家招待所里。那天上午 ,是我的朋友把他领进我的屋子里的 ,介绍他说 :“你不是要采访航天专家吗?这也是一个默默奉献的人 ,你们谈吧。”我知道了他的名字叫陈祖贵。他是航天领域内的一个控制专家。这次中国要发射“神舟”号试验飞船 ,他是北京航天城指挥中心飞控组的一个负责人。在我们一上午的交谈中 ,他给我强烈的印象就是他的快人快语…  相似文献   

18.
“南洋华侨机工”是怎么回事? 当我们走访早已居家成都的吴璋老先生时,这位已年逾八十的老翁,患有严重哮喘症,咳嗽着,断断续续而又清清楚楚地忆起了他自己的那段往事。 “我出生在新加坡。祖籍  相似文献   

19.
山炮校的6个月,是我在部队生活中最难忘记的。所谓“松山炮校”,并不是真正的炮兵学校,是我们部队的训练队办的一期炮长培训班。这期培训班有3个月在队里学习射击理论,3个月在靶场实际操作。这个靶场在辽宁某县一个叫松山堡的村子附近的一个山里,我们就驻在松山堡村,因此我们便自己把这期培训班命名为“松山炮校”。提起“松山炮校”,首先就想到我们的校长孙长明。他的实际职务是训练队长,营级干部,当时我们这些参加培训的小炮长对松他是非常尊敬、佩服,甚至说崇拜也不为过。他中等个头,非常健壮,浓浓的眉毛,双目炯炯,面色微黑,重重的胡子刮…  相似文献   

20.
一旦夜晚到来,这是热闹非凡,像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一家家妓院的门口大都在中央放一张桌子,靠墙放一排椅子,方便“南洋姐”等候客人和谈价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