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乡村本身具有共同体的属性,情感要素是维系乡村社会整合的重要变量。个体化造成乡村社会的情感基础更迭、情感内聚消解和情感边界收缩,具体表现为信任伦理感知弱化、公共精神流失以及福利资源再生产受限,这些社会情感问题亦蕴含社会再整合的需求转向。乡村社会情感共同体的重塑需要兼顾情感与规则的平衡,根植于传统乡村情感资源,融契于现代乡村情感结构,以伦理道德为情感规范、公共精神为情感依托、福利互助为情感纽带,并以制度建设为情感保障,实现乡村社会整合的现代性方式。  相似文献   

2.
情感社会化是人们对社会情感生活的适应和制造.情感性质的两重性、情感发展的层次性、情感表现的角色性以及情感交流的整饰性等特征,是情感社会化的依据.情感社会化失调导致情感失范乃至情感犯罪等社会问题,使社会处于无序状态.提高个人情商力和社会情商力的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社会结构、消除社会中情感能力分配不均的现象,现时避免情感过分社会化.  相似文献   

3.
情感是道德发展和精神成长的基石。情感体验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之一,通过情感体验走向情感发展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目标。从情感角度培育人是对“如何培育人”这个时代命题的积极回应与有效探索。为此,通过巧设情感体验活动营造情感氛围、优化情感体验问题养成积极的情感态度、触发情感体验表达内化情感价值,从而不断强化情感体验,使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情感体验彼此结合,使认知发展与情感发展相互促进,最终实现情感价值人格化的育人目标,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4.
莫光辉  祝慧 《前沿》2012,(15):118-121
本研究认为当代大学生情感危机呈现出情感孤独、情感空虚、情感焦虑、情感冲动和情感冷漠的特征,情感危机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学生安全管理面临的新问题.高校学生情感危机与协同学原理有很强的契合性,以协同学理论维度提出建构高校学生情感危机的社会协同治理体系,以期为当前高校学生情感教育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情感教育"为关键词,以中国知网2001-2010年的数据库检索到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简略分析了新世纪以来我国情感教育研究的基本情况。发现,情感教育研究逐步拓展;在学科教学、情感教育基本理论、班主任管理及班级建设与情感教育等方面研究较多,在情感教育思想、具体类型情感的教育、特殊群体的情感教育等方面研究较少。最后,本研究就情感教育研究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情感素养教育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情感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青少年对自我情感分析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情感资源完善自我,以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情感素养教育的前提是以青少年的情感特点和情感影响青少年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情感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内容设计和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7.
情感不平等是当前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社会学认为社会分层与情感不平等关系密切,是学生情感不平等的社会根源,其中社会经济地位、权力、教育和家庭均是影响情感不平等的社会因素。学生情感公平的实现对缩小学生之间的情感差距、促进教育的实质公平实现、通过促进教育公平来推动整个社会的基础性公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明晰判断标准、确定测量方法、划分责任主体和加强社会情感学习实践是实现学生情感公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美的本质在于自由情感.艺术品较之自然的审美客体和其他人工创作的非艺术品审美客体更容易引发自由情感;而新兴的数字艺术较之传统的原子艺术更容易引发审美主体强烈的自由情感.原子艺术家的创作多缘于虚饰情感,这种情感在性质上属于必然情感的范畴,但其艺术品所激发的却是自由情感,这种自由情感可分为现实型和理想型两种.数字艺术系统特殊的数字技术机制使得艺术家表达本真情感成为可能和可行,本真情感隶属于美的情感即自由情感;数字艺术品除了激发现实型和理想型自由情感外,还能激发超现实型自由情感.另外,数字艺术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网络情感,这种自由情感源于数字艺术系统特有的双重虚拟互动性机制.本真情感、超现实情感和网络情感构成了数字美学的核心和数字艺术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侯秀丽 《求索》2015,(3):19-23
当前我国失独群体的弱势,不仅体现在物质和经济层面,更体现在情感和精神层面。悔恨和自责的追溯情感、悲痛和阴郁的现实情感、茫然和恐惧的期待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失独群体深陷情感困境。从托马斯·舍夫的羞愧理论来看,失独群体复杂而痛苦的情感状况源于他们羞愧的情感体验,而羞愧情感的主要来源是他们在失独后所感受到的社会疏离、自我责备和低度自尊。羞愧是一种极端痛苦的消极情感,如果羞愧一直得不到承认或调适,就会倾向于干扰社会关系的平稳进行,进而破坏社会团结。对失独群体的情感给予认同,引导失独群体进行情感转移和情感控制,是预防和化解我国失独群体情感问题的主要措施,对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宇海金 《求索》2011,(1):143-145
康德在其道德哲学中主要论述了道德情感和病理学情感两类情感。道德情感有敬重和爱两个维度。道德情感不是道德行为的依据,而是道德律作用于主体的结果,它源自于理性概念。病理学的情感出于人的本性,是服从于自然秩序的情感。康德认为,情感主义伦理学失误在于以病理学的情感作为德性的依据,混淆了善恶、快乐与痛苦之间的关系。康德论析了情感因素在道德行为中作用,排除了把快乐或幸福冒充为德性根据的、贬低人类的说教,从而批判了幸福主义、快乐主义伦理学。同时,康德指责情感主义过分强调情感作用,从而预防了道德的"狂热"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1.
胡文明 《理论月刊》2002,(12):114-116
在教育过程中,认知系统和情感系统同时存在。教育对象的情感包括对教育者和教育活动的情感、对教育内容的情感、自己的主导情绪状态。教育内容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情感源点,在教育的过程中,其情感必将被激发出来,并对教育双方产生“辐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是教育主体,同时又是积极情感互动的主导者。  相似文献   

12.
情感传播是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的推动力量、执政党和政府权威形象的建构路径、政治制度和政策效能评价的提升策略.情感传播与政治认同的这种耦合性经由网络空间泛化、分化和极化情感的再造,会对民众的政治认同形成多维挑战,主要表征为政治认知基础变异、政治权威话语场域压缩、政治评价非理性显现.为应对政治认同的情感传播挑战,要着力于推进政治情感向民众的精准投放,建构牵引民众的政治情感话语,防范和消融民众的负面政治情感.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情感思维形式这一新命题并作了初步论证:(一)人的情感分非理智性或感性的情感和理智性或理性的情感两大类型,后者是情感思维的重要根据;(二)理智性或理性情感的能动性表现于情感思维过程,大体分为以情取舍、以情评价、以情而作三种基本情况;(三)情感思维是人们以自己在以往实践中所形成的理智性或理性情感,进行情感判断,表示情感态度,以指导、支配、影响审美实践和其他社会实践的思维形式,是一种心理功能,它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既有联系又有显著区别,因此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叶挺 《公安学刊》2004,(6):33-35
情感调控是审讯活动中一种常用而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审讯中犯罪嫌疑人常表现出畏罪怕罚的恐惧情感,侥幸脱罪的盲目自信情感,对立抵触的悲观绝望情感,狭隘的亲情、义气情感等,可运用尊重人格的温情感化,启发良知、增强罪责感的道德教育,旨在感化挽救的法律教育,施加压力、打乱心理防线的威慑手段等情感调控方法予以调控.运用情感调控方法必须在依法的前提下进行,要注意犯罪嫌疑人的个性差别,应据情顺势进行,应以审讯人员为主导、以犯罪嫌疑人为中心.  相似文献   

15.
在科学研究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情感的认知在不断深入,中西各理论流派都十分重视情感因素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情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属性,人的发展离不开情感支持。情感本身不仅是青少年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还对青少年发展的其它方面起到动力作用。将情感置于青少年发展与社会认同和社会建设参与的关系中考量,推论出情感对于青少年发展的强大支撑作用,而青少年发展的情感支持应该是全面而均衡的,需要从向度、适度、广度三个方面予以科学调适。  相似文献   

16.
在现实社会空间,身体“在场”是情感联结的关键,身体“缺场”会引发青年群体情感断裂、情感缺失、情感障碍的危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情感危机的化解提供了技术支撑,身体通过技术延伸,在网络空间呈现“虚拟在场”,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进行情感转移,获得情感补偿,产生情感慰藉,但也可能产生逃避现实、持续孤独、自我迷失的“后遗症”。元宇宙空间是虚拟现实混合空间,化身“沉浸式在场”成为新的生存方式,为青年群体情感危机的化解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元宇宙中,通过虚拟化身主体实现情感延续、通过主体在场建立情感联结、通过主体预演进行情感适应。青年群体处于人生的特定阶段,消解情感危机,保持良好的情感状态是青年健康成长、持续发展的保障,是青年适应日趋复杂的、竞争激烈的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情感是德育的灵魂,而情感缺失恰是当代德育的现状。事实上,情感道德教育在中西方都有着悠久的传统,深化当代社会的情感道德教育,提升德育效果,需要深入了解中西方情感道德教育的传统,将二者融合、组织成当代道德教育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正英语教学过程是认知过程和情感教育过程的统一,注重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功用是实现素质教育有效手段之一。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中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而产生的体验,健康的情感是人的精神境界得以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它是人的道德行为的支柱。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不仅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知识,养成良  相似文献   

19.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方面的整合,确立了情感体验在德育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既是学习知识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变化过程,也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会成为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情感在学生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情感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认知的发展,有助于促进  相似文献   

20.
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了教育。思品学科是德育教育的主战场,学生情感的发源地。理想的思品课堂更是离不开师生情感的积极参与,没有师生情感或缺乏情感的思品课堂定将死气沉沉、枯燥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