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百年风采     
正100年前,一大批胸怀救国梦的中国青年远渡重洋到法国"勤于做工、俭以求学",史称"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重庆是留法勤工俭学人员的重要输出地,输送了以邓小平、聂荣臻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同时以赵世炎为代表的渝籍青年也从全国各地汇入到留法勤工俭学大军的洪流中。他们当中许多人在法国一边做工,一边学习新知识、新  相似文献   

2.
黎余 《当代党员》2021,(6):25-27
寻路五四运动前后,一大批胸怀救国梦的中国青年远渡重洋到法国"勤于做工、俭以求学",史称"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四川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赴法人数最多的省份,重庆则是四川开展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据统计,四川参加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人数达511人,而重庆仅巴县和江津两地就有93人。  相似文献   

3.
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掀起了一场留法勤工俭学热潮,周恩来、朱德、聂荣臻等均参加了留法勤工俭学,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先后有1700多中国学生赴法国勤工俭学,被称为世界留学史上的“空前盛举”。这场大规模的留学热潮,最初起源于中国人在法国开办的一个豆制品公司。 1902年,清末李石曾作为驻法公使孙宝琦的随员来到法国,成为中国第一批留法学生。李石曾在巴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在苏联十月革命的影响之下,一批优秀的进步青年纷纷前往法国,他们积极地团结在共产主义的旗帜之下,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党团组织和各种革命团体。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建党活动提供了来自海外的组织基础、理论依据和人才支持,作出了特殊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5.
《湘潮》1986,(4)
五四运动前后,全国近两千名有志青年远渡重洋去法国,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这就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毛泽东、肖子升、蔡和森等人发起组织的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的新民学会成立后不久,即积极倡导和组织湖南青年留法勤  相似文献   

6.
正五四运动时期,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的中国大地兴起了一场青年知识分子到法国勤工俭学的热潮。一大批有志青年怀着满腔热血,到欧洲去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先后有数以千计家境贫寒的知识青年来到欧洲文明的中心法国,一面做工,一面求学。他们通过勤工俭学掌握欧洲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立志归国后通过"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办法,使中国富强起来。踏上留法之路1912年,吴玉章、蔡元培、李石  相似文献   

7.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五四运动中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寻找救国救民道路的一次伟大尝试。在四川,先进人物为推动留法勤工俭学的健康发展,先后在成都、重庆开办了留法预备学校。邓小平是在五四运动的高潮之际进入重庆留法预备学校的,在重庆一年的勤奋学习与参加爱国运动,为他以后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五四爱国运动的浪潮,激起重庆及其附近地区一大批爱国青年学生纷纷奔赴海外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少年小平一步一步从故乡广安走到重庆,走到法国,走上了职业革命家道路。重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造就了以邓小平等人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在川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应强  江珍妮 《学习导报》2011,(14):56-58
91年前,一位名叫邓希贤的年仅16岁的中国四川青年踏上了法国的国土。他在法国度过了5年多的时光,足迹遍布法国东南西北,他在这里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后来改名邓小平的他,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中写下了不朽的篇章,践行了当年留法勤工俭学的中国有志青年“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誓言。  相似文献   

10.
温长松 《当代党员》2023,(Z1):98-99
<正>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留学运动。马克思主义等进步思想在青年特别是学生中传播,一部分优秀的勤工俭学生自此走上革命道路,为我们党的成立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中,来自四川巴县(现重庆市巴南区等地)的数量较多。  相似文献   

11.
大洋上的生日辛亥革命后,蔡元培、吴玉章等人发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五四”运动之后,更有大批有志青年来到欧洲,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寻求真理,以图报效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上千人赴欧洲,主要是法国勤工俭学。去法国  相似文献   

12.
孙石月 《党史文汇》2000,(12):23-23
自 1919年3月 17日第一批青年赴法勤工俭学至1921年以后,再很少有青年以勤工俭学为目的去法国留学。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经历了一个短暂的高潮之后便很快归于沉寂。这一骤起骤落的运动,留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和思考。” 一、勤工俭学使青年学生体验和实践了“劳工神圣”和“与劳工为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为当年勤工俭学运动的参加者子晖曾总结说:“我们至少做到了三件事:一、没有钱的穷学生也能出洋,打破了官费阔少的专利;二、中学甚至小学的也出西洋,打破定要大学专门然后出洋求高深学问,即人才教育贵精不贵多说。尤其很…  相似文献   

13.
1919至1921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中国学生兴起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全国先后有1500多名青年学子赴法。其中,四川80多个县共计有492名青年勇出夔门走向世界。当时仅简阳一县,就有10名学生投身到这一波澜壮阔的勤工俭学行列中。这10名学生是:刘子华、叶济澜、王秉乾,法国巴黎大学;周芗琴,法国南部大学;毛克生,法国里昂大学;陈文,法国中法大学;姜毓荣,法国农业学校;霍家新,法国所末尔高等工业学校;彭宝珊,法国巴黎工程专门学校;张国权,法国杜威工业专门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行将结束之际,曾经留法的教育家和国内名流蔡元培、吴稚晖、…  相似文献   

14.
《湘潮》1991,(11)
五四运动期间,在风雷激荡的革命活动中,向警予结识了志同道合的蔡和森。为了进一步寻求救国的真理,他们双双远涉重洋赴法勤工俭学。1920年5月,他们在法国蒙达尼组成小家庭。婚礼简单而又隆重,在学校的一间木板平房里,向警予和蔡和森对着几十个留法中国青年朗诵了他们共同编写的表明  相似文献   

15.
党史之最     
《湘潮》1989,(9)
最早在湘发起留法勤工俭学活动的人 1917年10月,华容籍青年罗喜闻、戴勋等人在广州结识广东留法俭学会会长黄强,遂起留法勤工俭学之念。他们返回长沙后,筹备组织留法预备学校,后因经费、校舍无法解决,只好作罢。1918年2月,罗喜闻等人赴京参加留法勤工俭学预备活动。不过,罗喜闻等主要是解决自身求学,所以未在湖南造成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本刊讯1919年3月,第一批留法勤工俭学者从上海出发,拉开了留法勤工俭学的大幕,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聂荣臻、陈毅、向警予等一大批有志青年心怀报效祖国、改造社会的雄心,陆续踏上追寻真理的航程。今年3月,上海陆续举办了系列活动,纪念这场100年前轰轰烈烈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相似文献   

17.
留法勤工俭学无论在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以及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都是十分有意义的一页。他是一场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实践运动。经过留法勤工俭学这一深刻的世界性的时代性的社会实践的洗礼,勤工俭学的学生尤其是其中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者,成为中国第一批最为出色的马克思主义者。 虽然留法勤工俭学的初衷并非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但它是一场深刻的世界性的时代性的社会实践运动。实践出真知,先进的实践造就先进的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18.
曾晓庄 《湘潮》2021,(3):30-31
陈公培是湖南长沙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又称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5名成员之一。1919年6月,受五四运动激励的陈公培赴北京,准备去法国勤工俭学。当年秋,他进入法文专修馆学习法文。这是一所专门为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设立的预备学校。在这里陈公培有幸结识了赵世炎、鲁易等先逬青年,还与李大钊、吴玉章等革命前辈有了联系。  相似文献   

19.
红梁 《新湘评论》2020,(4):58-59
从青少年时代起,蔡和森就追求真理,立志拯救国家,改造社会。1918年4月,毛泽东、蔡和森共同发起的进步团体新民学会在长沙刘家台子蔡和森家中正式成立。同年6月,为了求得新民学会的“向外发展”,蔡和森积极倡导和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并受学会的委托,北上联络赴法国勤工俭学事宜。从他赴法国前后的一些事情中,我们能深深感到这位建党先驱孜孜以求的理论求索。在河北保定高阳县布里村,坐落着我国建立最早的留法预备学校“布里留法工艺学校”。1918年10月,蔡和森和毛泽东一起,带着30多个准备赴法勤工俭学的湖南学生来到这里。蔡和森既是学生,又兼任国文教员,生活了半年多。  相似文献   

20.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正赶上了1919年至1920年在中国出现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高潮,在湖南赴法留学工作中出力最多的毛泽东却最终留在了国内,他为什么没有赴法勤工俭学呢?这首先与毛泽东"为了实现目的,天涯海角都要去人"的想法有关。青年毛泽东和他那些志同道合的同志有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理想。特别是在这期间毛泽东在北京接触了李大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