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3 毫秒
1.
肖知潞 《当代贵州》2017,(47):35-35
东有西江千户苗寨,西有海坪干户彝寨。 初冬,走进六盘水市水城县易地搬迁扶贫海坪安置点一海坪彝寨,映入眼帘是一座座凸显彝族文化的建筑,土墙、茅草、彝族图腾等传统彝族建筑风格融合到现代建筑中,充分传承了彝族的建筑特色。  相似文献   

2.
凤凰的桥     
汪彤 《党课》2012,(9):115-117
对凤凰古城的记忆,该从沱江边的一座座桥开始。  相似文献   

3.
黎平鼓楼     
《当代贵州》2008,(10):F0004-F0004
木匠出生的陆根卫生长在贵州黎平县风景如画的肇兴侗族村寨。心灵手巧,在家乡和外地,亲自参与建造了许多侗族建筑,鼓楼和风雨桥,是侗族建筑中最奇异、最典型、最令人赞叹的代表。  相似文献   

4.
谭明楚 《湘潮》2021,(2):54-54
在衡阳县西渡镇赤水铺的赤水河上,有一座宽约0.7米、长约12米的石板桥,当地群众称之为“红军桥”。这座桥,是1928年由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师三团四连在原有桥基、桥墩基础上架设的。一1928年初,湘南起义的熊熊烈火燃遍湘南大地,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师以西渡镇赤水铺至桐桥一线为大本营,与朱德、陈毅领导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及郴耒地区工农革命武装遥相呼应。  相似文献   

5.
甲茶河上没有桥,但在陡壁寨人的心中却有一道无形的“桥”,这座“桥”就是王通模。  相似文献   

6.
董家桥     
董家桥位于重庆市南岸区。1915年以前,此处有-座用三块石板搭成的石桥,名为永安桥。某年发大水,永安桥被冲毁,时有董姓人氏出面集资新建石桥,取名董家桥,所在街区也以“董家桥”命名。董家桥曾改名为幸福桥,1972年邻近的门朝街并入其中,恢复原名。  相似文献   

7.
余爱民 《学习月刊》2011,(21):18-19
一要帮农民,谈谈加快改善民生问题 1、当一届村官,要完成"七个一"的民生工程。修一条路,建一座桥,疏浚一条渠,改造一个泵站,办一个自来水厂,搞一次电改或办有线电视,建一个文化活动场所。因村而异,"酌钱"处理。我算了一下,每项工程20万元,大约需要140万元。到哪弄这么多钱呢?  相似文献   

8.
庞良君 《学习月刊》2009,(24):55-56
鄂州地处武汉城市圈核心区域,是一座文化资源相对较强的省辖中等城市,也是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拥有宝贵的"鄂楚文化"、"青铜文化"、"陶瓷文化"、"宗教文化"、"三国吴都文化"等诸多文化典籍和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9.
史继忠 《当代贵州》2007,(22):50-50
在黎平,风雨桥与鼓楼相互媲美,光辉交映,给人以优雅、和谐、宁静、祥和的美感,叫人留连忘返,久久不肯离去。  相似文献   

10.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走进了千家万户,名字传遍共和国的大江南北,他以短暂的人生,树起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历经49年的风雨历程,依然经久不衰。雷锋精神为什么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光彩夺目?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一个只有22年短暂生命的普通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11.
正在钢筋水泥构建起来的"城市森林"中,凯里是个例外。一座城市的底气,皆源于生态、文化。留住了民族文化,就留住了一座城市的"根";打开了思路,文化旅游、文化产业自然"天地宽"。凯里,一座看得见青山绿水的城市!凯里,一座留得住乡愁的城市!凯里,一座富集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城市。……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因  相似文献   

12.
在贵州高原的建筑文物、出土文物、民族文物、民俗文物中,"鸡文化"丰富多彩,堪称民族文化的灿烂篇章。 建筑文物中的鸡文化 贵州许多建筑物上都雕塑、绘画有造型各异、生动形象的鸡。侗寨鼓楼、戏楼、风雨桥等民族民俗建筑物  相似文献   

13.
正"风雨声里到钟山,钟山盘水起雾岚。酷暑时节半分寒,凉都令人心自安。"在著名作家叶辛的眼中,六盘水市钟山区就是这样一座令人神往的时尚之都、文化之都、魅力之都。钟山区境内自然风光绚丽多彩,奇山、秀水、怪石、异洞,与人文景观浑然一体,形成独特的喀斯特瑰丽奇观。韭菜坪、基堡峡、神奇月照、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星罗棋布,明湖、凤池、天生湖等如宝石点缀其间,一幅幅美丽的生态长卷正舒展在"中国凉都·魅力钟山"的奇山秀水之间。  相似文献   

14.
杨汉林 《党建》2014,(6):58-59
正在贵州省东南部,有一个"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家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溪流、鼓楼、风雨桥、吊脚楼,鳞次栉比的少数民族村寨、保存完好的民族习俗……在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居住着苗、侗、汉、水、瑶、壮、布依、土家、仫佬、畬等33个民族。各族人民共生共荣,在创造美好家园的同时创造了以苗侗文化为代表的多元原生民族文化,形成了世界独特的"文化大观园"。  相似文献   

15.
<正>从来没有建过弧形的风雨桥大年初五来到上海,一晃又是几个月没回家了。现在这个馆差不多建完了,看着它,心里感到很骄傲,很有成就感。我们施工队负责贵州馆的木作部  相似文献   

16.
<正>重庆,山水之城。山势险峻,两江环绕,几番风光,也几多阻隔。曾几何时,特殊的地形地貌,让人们艰于出行,也让这座城市难以拓展,因此不得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而如今的重庆,座座虹桥飞架,天堑变通途。桥,已经和这座城市的发展血脉相连,息息相关。据重庆桥梁协会统计,重庆地区目前已建成和在建的桥梁总数在1万座以上,先后建成了一批特大跨径桥梁。其中,长江、嘉陵江、乌江上已建成的道路桥73座,轨道交通桥4座,铁路桥15座。种类上,重庆有拱桥、斜  相似文献   

17.
一个晴朗的夏日,记者走进了魏家桥村。站在村口的道路上极目远眺,一座座红砖碧瓦的房屋扑入眼帘,一栋栋蔬菜温棚排列有序,路旁绿树婆娑,田间禾麦飘香,仿佛置身于唐朝诗人王维的诗词情境中一般。  相似文献   

18.
晾桥趣话     
那桥难忘。三座大山圈成一个交叉河谷。两道曩为陡峭处,就横着那座桥。桥很普通:瓦顶木架,桥面和两侧椅形栅栏均由三寸宽的木条间距铺成。站在桥上,可览空中浮云,能数水中虾鱼。纵然是在炙炙夏日,长途而至。一旦踏上那桥,脚下的木板便“啪啪”作响,山风从云头、从水中、从树阴、从岩影荡荡而来,你会觉得,炎日远去了,疲乏消失了,余下的,只有从头到脚的凉快。从筋骨到心灵的轻松。  相似文献   

19.
涂光禄 《当代贵州》2012,(21):34-35
"凤髻玉簪长衣大袖依旧明时模样,乡歌俚语古道热肠不改江左风流。"这幅对联,写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安顺屯堡人。今天的屯堡人,主要聚居在安顺市西秀区、平坝县交界处的七眼桥、大西桥、旧州、双堡、东屯、刘官、天龙等乡镇。他们的服饰、民居建筑以及娱乐方式等,依然沿袭着古老的文化习俗,其语音也有别于周边的汉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屯堡文化现象。从"调北征南"到贵州建省"屯堡"一词,最早见于唐代。韩愈的《送水陆御史韩侍御归所治序》记载:"屯堡相望,寇来不能为暴。"  相似文献   

20.
红军桥在瑞金城东6公里处叶坪村,有一座木头搭建的桥,横跨绵江河,是洋溪村的主要通道。它的旁边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驻地,即叶坪革命遗址群。这座桥被群众称为"红军桥"。这座桥是毛泽东、也是党和苏维埃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