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法律信仰存在与否是一个广受争议的问题,实质上是关于对信仰能否脱离神意的定位差异以及其与理性是否能够相容的争议。信仰形成过程以及践行都不排斥理性,这和信仰对象的性质密切相关,真正法律信仰应该突出“法律”所特有的品质,对“法律”内在品质的层次分解而非“意识”的结构为划分对象并重新界定法律意识的结构,才能分解出现代法律信仰的必要构成,即权利意识和规则意识,培养真正科学、健康的现代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2.
法律理性是法律与理性有机结合的产物,是现代法的内在精神品质,也是现代法治社会的一种精神追求。法学教育应当强化法科学生以法律理性和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法学学术和法学思想的培育,重视法律伦理和法律职业品格的塑造,崇尚人类公平正义的法律信念,秉承法律信仰、塑造法科学生的法律理性人格。  相似文献   

3.
"鸟巢一代"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志愿者也被称为“鸟巢一代”,他们在服务期间所表现出来的素质和能力受到世界的赞誉。“鸟巢一代”身上体现出中国青年和现代青年的双重特点,具体则表现为理性爱国意识、文化交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国际视野、平等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4.
塑造全民的法律信仰是实现国家法治的必由之路。我国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本应该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司法适用性,而实践中却往往成为“空中楼阁”。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没有在全民中养成宪法信仰。因此,养成公民的宪法信仰极为重要。这一法律活动是信仰主体和信仰对象的互动过程,既要增强公民的主体意识和权利观念,又要制订出良好的宪法。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将自我意识视为精神现象发展的转折点,而苦恼意识则是自我意识的完成,它完整地展示出人类所有精神形态的基本辩证结构。近代以来,围绕哲学与科学、知识与信仰、理性与虚无的争论无不源自自我意识这种令人“苦恼”或“不幸”的辩证结构。认识到这种结构就是人的根本的生存状态、存在状态,这不但是人追求自由和幸福、克服虚无主义的起点,也是人的使命和命运。  相似文献   

6.
法律信仰话题的兴起无疑就是现代社会“去蔽”以后的产物。众所周知,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就是日益世俗化和理性化,按照马克斯·韦伯的说法,现代社会是一个日渐“祛魅”的社会,这种巨大的社会转型主要归因于西方伟大的宗教改革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两者相互印证)。从伦理史的角度来看,宗教改革的重大后果就是,作为道德和信  相似文献   

7.
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公民对法律的信仰。一个社会,公民对法律的信仰程度如何,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民主、进步的程度如何。法律信仰是实现法治的内在动力。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全社会法律信仰的培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具有最高权威的“母法”。树立真正的法律信仰,就应当首先培植宪法信仰。我们看到。虽然目前很多人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法律意识,但宪法的尊严和不可侵犯性在多数人心中依然比较薄弱。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理性成果异常丰富的二十世纪 ,东、西方社会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宣扬“伪信仰”的邪教组织。将什么样的信仰带入二十一世纪,既是人类理性的体现,又是人类理性的责任。文章通过对邪教宣扬的“伪信仰”产生原因和理性信仰基本内涵的讨论,指出了“信仰不应泯灭人类的理性,理性需要看护人类的信仰”之邪教防控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信仰就是将某物作为自己精神支柱或行动指南,这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意识形式。法律信仰包含以下两层含义:(1)主体对法律的认同、尊重,对社会生活依法而治的赞同与向往;(2)主体相信法律能为自己伸张正义,获得救济,并自觉运用法律的理性评价社会现实、指导自己的社会性行为。  相似文献   

10.
论法学中的“理性”含义北岳一、“理性”的研究意义和范围“理性”是西方哲学的一个经典性概念。“理性”也是西方法学的经典性概念。“理性”概念以及这一概念的运用,对于以西方为先导的近现代人类法律文明制度的形成、发展所起的推进作用无论怎样赞誉都不为过。自从西...  相似文献   

11.
法律家及其职业理性的形成和发展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法律的权威和信仰得以确立的关键。东西方法律的不同发展造成了法律职业理性的形成各有不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制建设的初创阶段 ,必须立足法的形式主义理论基础 ,才能真正确立起法律职业理性 ,进而树立法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12.
现代法治人格及其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现代法治国家要求主体必须具备现代法治人格.现代法治人格是以主体独立为前提的,具备权利与责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理性的批判精神、宽容和耐心,并以法律信仰为最高信念.现代法治人格的培养需要政府法治人格与司法人格的引导,需要科学的法律建设为其提供制度性基础,需要通过对传统人文成果的改造为其提供精神支持,而发展法律教育则是法治人格塑造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历史感,是理解黑格尔和马克思二者历史观差异的重要环节。此般差异性具体体现在“自意识”与“克服意识”的隐性关系层面。黑格尔从“自意识”的视野出发,释放出其历史感所蕴含的理性规定,并且通过对自意识的形式规定,最终使其历史感进入思辨哲学的境地。马克思批判吸收了黑格尔的历史感所呈现的理性阐释和总体论证,并在深入历史现实的基础上,既详细分析了“自意识”的抽象普遍性所带来的历史局限,又通过对“克服意识”具体内涵的分析,深刻批判了黑格尔对绝对理念的思辨关切,并为自身的历史感找到其现实主体,最终呈现出历史感演变的现实路径,即从自意识到克服意识,从理性追问到现实考察的飞跃,并在历史感嬗变的历史过程中,守护了唯物史观的现实地基。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背景下,国有老人福利机构竞争意识缺乏,机制僵硬,组织结构机关化,很难适应新的形势。应运用市场营销的理念和方法,采取增长型策略,关注服务对象的需求,改善服务品质,调整组织结构,加强市场调查,制订市场营销计划,促进项目开发,开展多元化服务,从而增强国有老人福利机构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的主要内容。行政人员是一国行政活动的实施主体,考察其对“行政权本原及其目的”、“职权法定和权责统一”、“法律保留和法律优位”、“依据法律行政”、“依据程序行政”和“依法接受监督和承担法律责任”等现象的认知、关注、实践、评价和期待,不仅有助于准确判断我国依法行政的发展水平,而且有助于有效强化行政主体的依法行政意识。据此,本文实证性地研究了我国依法行政实践、行政人员依法行政意识和法制宣传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整个二十世纪中后期的法律思潮都被执政党的法律观所主导,而意欲透析后者则有必要对董必武和彭真这二位党内法学权威的思想进行研究和比较。本文将“法律是什么”这一法律观的根本性问题分解为“法律与时代任务”和“法律与执政党的关系”二个子命题,通过论述和分析董、彭有关法律的论著,得出结论认为,此一阶段主流法律观是服务目的理性论和政党目的理性论的结合,在本质上是一种目的理性主义。文章的最后一部分简要分析了法律目的理性主义的影响、理论困境及能否消解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当代青年肩负着祖国的未来,无论是社会、学校、家庭还是他们自身都对这一点有充分认识。当代青年并不单单是个时间概念,更多地表现在观念、意识和与即将面对的时代挑战所需要的能力结构上。笔者就近年来团干、青年培训的感受,对这一课题作一探讨。1.网络意识和交际意识马克思讲:“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当代青年置身于一个高度分工、高度合作的社会,更能切身感受到社会的密切联系。荣格心理学提出“团体人”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一个现代意义的“我”和传统意义上的“我”,加上…  相似文献   

18.
“孤证”就是指单个的证据。由于对法律的理解不同,对孤证也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认识。在刑事立案、侦查、起诉和审判各环节对证据的运用要求以及对案件的证明标准都是不一样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孤证问题有助于提高诉讼效率。这就要求司法人员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诉讼意识和证据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法治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9.
法律信仰是实现真正法治社会的精神条件,是现代法律有效运行的心理基础.警察法律信仰的内容包括"法律至上"的法治观念;具有"正义"这一法治的价值理念;正确的权力和权利观念;法律职业信仰.警察法律信仰的树建必须摒弃法律工具主义的理论误导;树立法律权威.  相似文献   

20.
法律是一种阐释性的概念,法的“空缺结构”特征必然会产生解释上的分歧。对个案来说,按照法不溯及既往原则,是不能求助立法的修正以图为案件树立新的法律依据。因此在个案中,和其他解释相比较,法院的解释无疑具有终局性和决定性。文章以“许霆案”为背景,以案件争议的焦点为对象,以哈特“法的空缺结构”和德沃金“法律的整体性”解释理论为分析工具,对许霆案进行法理学思考。认为法官在解释法律时应该具有整体性的概念,将公平和正义怀揣于心中,将抽象的正义变成具体的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