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珏 《湘潮》2006,(10):4-7
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开始战略转移。此时,随队转移的毛泽东尽管已经被撤销苏区中央局书记、红军总政委和前敌委员会书记职务,被剥夺了对红军的指挥权,但他仍以大局为重,以高度的责任感,“不在其位”仍坚决反对“左”倾错误的指挥。从1934年10月到黎平会议召开,毛泽东与“左”倾错误的斗争至少有7次。会昌之争,毛泽东实事求是:我们应该到敌人力量薄弱的湘南去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8.6万余人从瑞金出发,开始战略…  相似文献   

2.
通常人们认为红军“长征”走了“二万五千里”。然而,“长征”并不等于“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先后举行长征的红军部队共有4支: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 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  相似文献   

3.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战略大转移,到1935年夏均被称为“突围行动”或“西征”。1935年9月12日,党中央作出《关于张国素同志的错误的决定》,文件中第一次把战略转移称为“二万余里的长征”。但这个决定当时只传达到中央委员。9月22日,在哈达铺召开的团以上干部会议上,毛泽东在高度赞扬红军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时,再次提到了“两万多里长征”,于是“长征”这个词开始在红军中广泛宣传使用。IO月19日,中央红军主力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毛泽东和部分红军指战员谈话时,第一次提出“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个概念。不久,他又写了《七律…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革命的辉煌史册上,记载着遵义会议这一闪光的篇章;在亿万中国人民的心间,永远缅怀着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 遵义市是国务院1982年首批命名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名城遵义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这段光荣历史不难追溯——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危害。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战略大转移——长征。在长征途中,红军浴血奋战,突破了强大敌军的围追堵截,抵制了“左倾”路线的干扰,在敌我兵力悬殊,我军事实力受到重创的情况下,毛泽东同志分析了敌我形势,在他的积极建议下红军向敌人防御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占了黔北重镇——遵义。从通道会议,黎平会议到渡过乌江,毛泽东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是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在这个领导集体中,毛泽东是核心。作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朱德在确立和维护毛泽东的领导核心地位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遵义会议上明确支持毛泽东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长征。1935年1月上旬,红军占领贵州遵义。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  相似文献   

6.
在许多有关论述中央苏区红军长征的史书论著中,都称长征初期的主力红军为“红一方面军”或“中央红军”。严格说来,这是不很确切的。因为,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在开始长征时,已经改变了部队的名称。根据历史文件记载,1934年10月10日,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开始长征时,以朱德为主  相似文献   

7.
我们知道,红军先后曾有4支队伍从不同地点参加了长征。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是其中的一支,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那么,“二万五千里”这个说法是从哪来的呢?1935年毛泽东在政治局会议上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12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到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毛泽东根据什么说红一方面军长征有二万余里?…  相似文献   

8.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从瑞金出发,率领中央红军主力及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向湘西进军,开始战略转移.1935年10月19日,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完成了举世闻名的长征12月27日,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召开的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对红军长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二万五千里长征正是在毛泽东所述“长驱二万余  相似文献   

9.
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完成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实现了战略大转移,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而对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离苏区开始战略转移这一行动,后来的大多数史著和历史学家都称为“长征开始”。其实,红军的战略转移一开始并不是就叫“长征”。当时,党中央和中革军委所确定的战略方针,是到湘西去与红军第2、6军团会合,开辟“新的苏维埃根据地”。因此,当时红军总部所发布的命令、训令均把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之为“突围行动”和“长途行军与战斗”,并没有称其为“长征”。  相似文献   

10.
“长征”一词在冕宁第一次提出的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主席1935年10月写的《七律·长征》脍炙人口,人们耳熟能详,激励了多少革命者。“长征”是指1934年10月至1936年间工农红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西、甘肃一带的大规模战略转移。“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但“长征”一词并非1934年10月就提出的,据《中国共产党党史镜鉴》记载,“长征”一词第一次提出是在万里转战到凉山冕宁后提出来的。1935年5月21日红军占领冕宁城,22日在县城张贴了红军总司令朱德向夷(彝)族同胞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全文如下: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可恨四川军阀,压迫…  相似文献   

11.
邓子恢生于1896年,比毛泽东小3岁。1929年5月,邓子恢在龙岩城外的龙门圩第一次见到毛泽东。从这时起到1934年10月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5年时间,他们从相识到相知,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红四军三打龙岩,毛泽东感谢邓子恢出谋策划1929年5月23日,毛泽东率领红四军进抵龙岩城外的龙门圩。在这里,毛泽东与专程赶来的中共闽西特委书记邓子恢相遇。邓子恢代表中共闽西特委向毛泽东等四军领导汇报了驻守龙岩的敌情、  相似文献   

12.
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中央苏区未能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五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被迫实施战略大转移。从1934年10月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到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了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红军将士在长征中历尽了千难万险,克服了重重困难,我概括为“四多”。  相似文献   

13.
《广东党史》2013,(4):57
1934年12月,敌人调集重兵,准备围歼向湘西转移的红军。在这紧急关头,毛泽东建议红军改向敌军力量比较薄弱的贵州前进。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占了黔北重镇遵义城。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组成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参加的中央军事指挥小组。  相似文献   

14.
<正>从1934年10月10日到1935年10月19日,在毛泽东、周恩来等精心运筹下,中央红军在清除内部错误路线的同时,成功粉碎外部围追堵截,取得了长征的胜利,把中国革命重新引向胜利的道路。在总结长征历程时,毛泽东曾自豪地说过:"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  相似文献   

15.
1934年开始的红军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至于这历史上的第一次的起始时间,国内外史学家却众说纷纭,不尽一致,粗算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即“7月6日说”和“8月7日说”(见《江西社会科学》1986年第6期),“10月10日说”(见《中国人民解放军大事记》第91页),“10月16日说”(见美国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第162页),“10月18日说”(见《在毛泽东身边的日子里》第169页),“10月21日说”(见《中共党史大事年表》第38页)以及“10月间”、“10月中旬”等笼统说法。 这些说法,虽说都有较为可靠的史料为据,但选择的角度不尽相同,有的仅仅是以单个军团或中央机关或中央领导人的出发时间为标志,但这并不能代表中央红军主力全部行动的时间,故亦不能作为红  相似文献   

16.
1 1934年9月,由于中共中央总负责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在历时一年的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采取一系列错误的战略战术,致使中央苏区兵日少,地日蹙,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10月中旬,博古,李德既未经政治局讨论,又未做政治动员,即决定红军撤离中央苏区,进行战略大转移,计划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10月18日,身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泽东,怀着既是预料之中而又不愿接受现实的沉痛心情,  相似文献   

17.
1934年10月18日傍晚,患病的毛泽东,被人抬在担架上渡过被深红似血的夕阳涂抹的于都河。他告别了一个存在三年的红色国家,踏上了凶险难测的长征之途。 伴着战马的嘶鸣,萧瑟的秋风送来身后依依不舍的苏区人民的歌声—— 九送红军上高山, 一阵北风一阵寒。 问一声啊红军哥—— 几时人马再回还?  相似文献   

18.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造成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得红军不得不离开原来的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在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长征的胜利,铸就了长征精神,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前进。  相似文献   

19.
刘峰 《广东党史》2011,(4):18-21
王明上台之后,中共党内"左"倾之风更加盛行,并波及到了苏区。而坚持实事求是的毛泽东,则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1931年11月,"左"倾教条主义者通过赣南会议开始排除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1932年10月宁都会议又以"暂时请病假"的方式解除了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导职务;1934年1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由张闻天取代毛泽东担任苏维埃人民委员会主席的职务,  相似文献   

20.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等领导下,战胜了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和无数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极其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战略大转移,创造了人民军队的英雄壮举和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今天,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早已举世闻名,但很少有人知道70年前“长征”一词是怎样产生的,二万五千里路程是怎样计算出来的。长期以来,国内外史著和历史学家对此均有不同的说法。那么,“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概念究竟是怎样来的呢?“长征”一词的来历众所周知,1934年秋,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