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以国际话语权内生变量为视角研究中国话语权来源的路径不但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意义."一带一路"倡议中国话语权内生变量的分析逻辑是:"一带一路"倡议中国话语权来源于"一带一路"国际机制的合法性,而"一带一路"国际机制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独特有效性是"一带一路"国际机制合法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主要倡议国——中国以立足新时代的全球治理理念,推动"一带一路"国际机制快速建立.理论分析认为,国际机制的效率性是其合法性和话语权获得的核心内生变量,中国话语权可以从"目标获得""解决问题"和"集体最优"等三个方面来评价.虽然世界上绝大部分爱好和平、急需发展的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和由此带来的发展机遇表现出积极立场,但"一带一路"在从倡议转化为实践框架的过程中,仍然在理念传播、功能强化和制度供给方面面临一定挑战,中国的话语权也因此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在现有的国际机制中,"一带一路"倡议是立足新时代的合作理念和具有创新性的合作范式,也是中国最易取得话语权的合作范式.  相似文献   

2.
王煜 《新民周刊》2020,(1):26-29
2019年,"一带一路"的蓝图更加清晰,理念更加科学,路径更加明确。137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197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这是截至2019年11月,"一带一路"的最新成果数据。影响力和号召力日益增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是中法学术界都十分关注的议题,但由于双方在信息获取、价值观念、历史经验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也有着显著的不同。具体而言,中法学术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差异集中在"一带一路"是地缘政治战略还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是宽泛模糊的计划还是面向世界的合作框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为了国内利益国际化还是打造命运共同体、是为了成为全球发展治理的楷模还是实现民族复兴,"一带一路"将加剧中欧竞争还是促进中欧合作、"一带一路"发展过程中设立的制度规范是替代性的还是补充性的六个问题上。缩小中法学术界的认知差异还需要长期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通过综合分析、历史比较等研究方法,旨在解析中国海权的深刻内涵。中国海权的核心和精髓在于威慑性。相对美国全球战略而言,亚太是其东线战略的前沿,中国则是其看防的重点。美遏制中国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将中国围困在其东线以内,不能经东海、南海,前出太平洋、印度洋。中国海权始终着眼于和平战略目标。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合作背景下,中国陆海文明塑造的"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渐入人心。在以"称霸"为特质的西方海权观面前,"海上丝绸之路"所彰显的"海洋和谐观"无疑将成为引领世界、走向全球的主流思维。  相似文献   

5.
<正>"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多来,已经由最初的构想阶段进入了实施阶段,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这一倡议,在多领域同中国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推动相关区域国家经济发展,能够给合作各方带来利益,因此,一些发达国家也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之中。日本最初对"一带一路"倡议表现了消极和怀疑的态度。近两年来,随着中日关系的改善以及  相似文献   

6.
当前全球治理面临诸多问题,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外交工作主线,既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也符合人类发展客观规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框架下,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系统思路与针对性规划,具有鲜明的实践取向。三大倡议的落地走实,为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开拓新思路,为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提供正能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誉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这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体现这一特征。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反映了历史唯物主义中分工与共同体关系的重要原理,把当今国际分工及其带来的相互依存关系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立足于当今世界生产与交往的现实,回应了当下人类面临的影响其共同利益的矛盾,提出了解决这些矛盾、增进人类共同利益的创新理念,具有当代马克思主义特征。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包含的理念与方案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实践,吸取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智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实践。  相似文献   

8.
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和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为此,中国提出了对外开放的宏大战略。这一战略的核心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后来的"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合作,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孟加拉国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一部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被列入"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六大经济走廊之一。从孟加拉国的角度分析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利益所在,并讨论孟加拉国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的作用,对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影响孟加拉国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也需要从孟加拉国的角度审视"一带一路"倡议中提出的"五通",重点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可能面临的挑战,从孟加拉国的角度提出中国回应挑战的建议,为推动未来的相关研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社会正在走向新的发展十字路口。随着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时代,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成为两国巩固共同利益、最大限度维护地区秩序、推动国际秩序变革的重要抓手。在欧亚内陆广袤的经济空间中,"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并行不悖,相互融通,推动两国战略一致性的形成与互联互通的深化推进。尽管当前两国在"带盟"对接上仍有部分问题有待解决,但双方都秉持积极开放心态推进对接合作。"带盟"对接能够给欧亚地区带来新的发展动力。此外,展现两国高水平合作的"带盟"对接,也将成为建设亚欧命运共同体的最佳示范,必能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构建,促进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于2013年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此后,该倡议成为一个迅速发展的互联互通平台,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解决中国部分边境省份以及出口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即将面临的发展挑战,另一方面是为了缩小中国与邻近地区在基础设施和发展方面的差距。中国的务实方式和拟提供的资金是"一带一路"倡议初期的主要决定因素。然而,近年来,由于对"一带一路"倡议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产生的不对称影响的看法存在分歧,中国的合作伙伴的反响也各不相同(主要是积极的)。本文通过梳理德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反响,发现对该倡议存在强有力的经济考量和支持,但关于以下一些问题的政治疑虑却在逐渐增加,如关于平等市场准入的规制冲突、中国在欧盟的投资及其对欧盟内部决策程序的(潜在)政治影响。文章从自由主义的理论视角出发,分析认为尽管一些结构性冲突不可避免,但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存在进一步推动合作共赢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1.
潘玥  肖琴 《南亚东南亚研究》2023,(2):40-53+153-154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印尼“五通”合作成绩斐然,两国关系持续向好,并明确了共建中印尼命运共同体的大方向。然而,在这种背景下,印尼的涉华传播仍存在很多问题,与中印尼关系的正向发展背道而驰。其中的原因,一是印尼媒体涉华报道被程式化地纳入富有冲突性的“政治化”框架中,“一带一路”倡议与涉华议题遭遇污名化传播,印尼媒体负面涉华报道较多;二是中国国际传播权重不足,在外宣中存在话语体系不当、重心偏差、缺乏规划和深耕等问题,外宣成效有待提高;三是受冷战思维的影响,部分印尼人对综合实力日益提升的中国抱有疑虑,质疑“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进而对中印尼合作项目、中国企业与中国劳工提出疑问与批评。由此,中国在印尼的国家形象,印尼对中国的好感度和认同感均受到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可以根据国家形象理论,从不同角度提升国家形象,建构新时代国际政治传播背景下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进而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共赢。具体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途径塑造正面的国家形象标识;二是企业坚守底线,合规经营,担负起社会责任,促进互利共赢;三是媒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自塑”能力,展示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受到了所有国际行为体的重视,欧盟也不例外。①鉴于"一带一路"战略是中欧所有合作伙伴今后进一步发展及更好合作的坚实基础。欧盟表示愿意在双方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上与中国开展合作。为此,欧盟必须设计出相应机制,以促进其与"一带一路"战略的有效政策协调。未来的中欧关系将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步人新阶段。而世界政治及经济格局,也有可能通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而发生改变。但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因  相似文献   

13.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时,正值中日关系趋冷,从倡议提出日本负面居多的品头论足和各界的质疑,到2017年5月日本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率团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转为积极态度,日本对"一带一路"的态度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从日本政府的公开见解及政府智库的解读来看,经历了初期排斥、中期竞争、后期软性应对直至现在的积极参与几个阶段。与日本政府较长时间的较为冷淡态度不同,日本企业界的解读相对客观和较为积极。多数经济团体给予"一带一路"倡议较为积极的评价,一些与中国业务不甚紧密的经济团体对倡议表述较为谨慎,有的甚至充满了戒备心态;一些保守系媒体认为日本需要与美欧共同遏制中国粗放式发展模式的向外扩大,部分偏左媒体则认为应加强中日互利合作的正向报道;大学和智库的多数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构想,日本不应一概排斥"一带一路"。普通民众较为普遍地抱有戒备和担忧意识。随着目前日本自民党内主张与中国在"一带一路"延长线上合作的呼声占据主流,安倍政府对"一带一路"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积极参与的姿态明显。但从中日产业和地缘竞争角度而言,预计日本不会轻易放弃既有战略而不设防地参与"一带一路"合作,博弈与合作互现将是日本谋求对华"一带一路"合作的基本诉求。  相似文献   

14.
论韩国《中央日报》视域中的中国“一带一路”倡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日报》在韩国主流社会中影响较广。其围绕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依时间的推移呈现五个阶段的特征,从报道的数量变化,清晰显示出无论是其最初持"冷眼旁观"态度,还是最终积极报道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进展,特别是采取积极行动,深入中国内地以及"一带一路"沿线有关国家,实地采访报道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进展与影响,都说明该报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中韩合作持积极看法。《中央日报》的报道还揭示了首脑外交、议题设定在推进中韩关系发展中的重要性。《中央日报》报道呈现出的冷热不均的阶段性特征,启示我们中韩关系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而且需要加强两国媒体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为不同国家和地区探索更加适宜自身的发展模式,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倡议框架。日本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具有政治和经济逻辑。一方面,日本民族国民性中的实用主义心态和日本摆脱西方大国的政治羁绊、谋求更强政治独立性与多边合作的政治愿景,分别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支撑其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另一方面,日本经济经历了近20年的低迷增速,目前受到人口老龄化等供给侧因素的困扰。中日经济结构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日双方有广阔的合作前景。如果日本能够成功把握"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在基础设施投融资和国际劳工流动等领域与中国开展务实合作,就有机会实现中日双方的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6.
当今人类社会面临一系列巨大而严峻的挑战,全球性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国的发展也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时期。面对美国的全方位战略遏制、竞争与对抗,中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思路,是对当前和未来国际环境特别是周边国际环境进行再营造。中国具有营造良好周边国际环境的基础和经验,应将周边国际环境再营造作为我国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的重点。要贯彻中国周边外交理念,实现“民心相通”,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实践平台,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7.
<正>编者按:在"一带一路"倡议逐步落实、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稳步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与中东欧学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正在走向深化。在"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简称"16+1智库网络")的组织协调下,中欧学界有关"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等议题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基于这些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16+1智库网络"秘书处与《欧洲研究》编辑部联合组织了本次  相似文献   

18.
周亚敏 《当代亚太》2021,(5):105-135
全球气候善治作为一个全球性目标,是"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背景和约束条件.与此同时,由于自北向南的碳泄漏问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碳中和进程决定了全球气候善治目标能否如期完成.《巴黎协定》开启的国家自主贡献(NDCs)+全球盘点的"混合多边主义"模式,为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的多元行为体开展治理实验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制度框架.文章讨论了实现全球气候善治的核心理论要素及架构,归纳出后巴黎时代多元行为体基于不同认知开展的气候治理实验,梳理了全球气候治理理念的转型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全球气候治理的意义.通过论证"一带一路"开展气候治理实验的条件及方向,探讨了"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机制与路径.文章认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需要在坚持发展导向的前提下,秉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探索兼顾增长与减排的现实路径,实现削峰发展和早 日达峰,为全球碳中和进程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国际社会应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化解国际权力政治对气候议题的牵制.  相似文献   

19.
韩国是中国在东北亚最重要的邻国之一,也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主要盟国之一。在韩国对中国主要实行经济外交,对美国主要实行安保外交的情况下,韩国仍认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既是经济机遇也是安保机遇。"一带一路"倡议强调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区域联通性的增强,韩国文在寅政府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持开放和积极的态度,因此,中韩共建"一带一路"既是巩固中韩关系的可靠路径,也是地区局势的稳定锚。具体而言,中韩在政治安全上,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平台,推动区域合作组织的建立;在经济上,以亚投行为纽带,倡导构建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在文化上,保持多元交流,强化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20.
针对学界对"一带一路"的属性认知与学术定位比较分散这一现象,文章从制度视角考察了古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历史变迁.作为物质形态的丝绸之路承载着东西方商贸流通、文明对话的重要功能,在长期的演化进程中,逐渐内化为一种制度,协调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关系.而"一带一路"倡议所体现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正是在现代话语体系下对丝路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其多元性、复合性、开放性、关系性及互补性表现出对现有国际制度创新的典型特征,是一种能兼容贸易、金融、货币、发展等治理领域的多边制度.这一创新性设计,使得"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减少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经济合作绩效的制度功能.随着"一带一路"的走深走实,客观上需要"一带一路"合作进一步制度化,形成更高水平的国际合作机制.制度分析有助于对"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加以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