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是指长期居住于某一社区,由于经济、生理和社会等方面的低下状态而导致其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随着我国城市工作重心向社区转移,对社区弱势群体救助研究具有现实的意义.针对我国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救助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积极的对策:多层面、多形式进行宣传,形成一个共同关爱弱势群体的良好社会环境;多元化、多渠道筹措救助资金,加大对弱势群体帮贫解困的力度;多角度、多类型科学合理制定救助标准,为弱势群体实现应保尽保.提供政策保障;多形式、全方位拓展救助渠道,在社区建立一个帮贫解困平台.  相似文献   

2.
伦理学视角下政府救助弱势群体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救助弱势群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更是事关中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关键性问题。文章以伦理学为视角 ,从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个体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追求公正的政府职责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这四个方面对政府救助弱势群体的依据进行了详尽的理论分析 ,对于我国弱势群体的救助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城市弱势群体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研究城市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建国初期城市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研究备受学界关注,研究成果日益增多,但还没有进行很好的梳理和归纳。相关研究中,城市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制度研究、地方政府的弱势群体救助政策研究、弱势群体的个案研究等几个方面研究既有丰硕的成果,亦有诸多不足。总结和梳理建国初期城市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研究,不仅能对未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同时又能为今天中国社会的弱势群众救助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救助弱势群体是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也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建国初期,由于我国处于新旧交替的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问题异常严重且情况复杂。对此,党和政府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予以重视和关注,区分各类弱势群体的不同情况制定了积极的救助方针,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使该项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建国初期弱势群体社会救助工作的经验对今天的救助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周沛 《唯实》2006,(3):47-50
城市弱势群体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突出问题。从南京市白下区弱势群体的调查来看,当前城市弱势群体生活水平还很低,一些贫困现象还相当严重,其基本特征表现为收入水平低、身体健康状况差、住房条件低劣;精神失落,埋怨情绪多等。对城市弱势群体展开救助必须实施再就业服务、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补助、社会服务与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相结合的保障形式。  相似文献   

6.
张建伟  胡隽 《求实》2008,(3):49-5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努力让弱势群体分享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公共财政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制度保障,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社会救助、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住房等领域的投入力度,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既可以帮扶业已存在的弱势群体,又可以防止产生新的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7.
我国环境弱势群体较其他社会群体承担了更多的环境负担,对他们面临的问题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尤其是环境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角度进行制度创新.从环境弱势群体的角度审视,当前生态文明制度的缺失主要表现为环境监管不力、法律保护不足、行政救助缺乏等.为此,要着力创新乡镇企业环境监管制度、企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行政项目审批公众参与制度和环境救助制度等,从而实现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有效地解决或控制贫困与弱势群体的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政府在发展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时需要认真加以考虑的.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拉美国家对社会救助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与调整,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以缓解贫困并促进贫困群体的人力资本发展,这已成为拉美各国社会救助改革的总体取向,英改革实践提供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城市弱势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结构急剧转型,它的构成状况、规模以及存在问题等出现复杂化、扩大化以及多样化发展趋势,日益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突出的社会问题。以新疆克拉玛依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文献查阅、实地调研等发现,城镇弱势群体核心特征是经济收入偏低,而其他一切特征也都源于低收入状况。对城镇弱势群体的帮扶与救助的重点是提高其经济水平,不能靠简单地送钱送物解决他们的困难,必须通过各种教育培训提高弱势群体劳动技能、开展形式多样的救助保障活动,让弱势群体变被动为主动,才能真正帮助他们改变命运、脱离困境。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指在高校中由于性别、经济贫困、专业设置、生理残疾、心理障碍等原因而处于不利境地,并且出现了学习、生活、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大学生群体.大学生弱势群体在就业中遇到的种种不公平待遇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1.
关于救助大学生中弱势群体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有关“弱势群体”的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对“弱势群体”的定位和理解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所说的大学生中弱势群体指的是因家庭经济困难、心理素质差或学习成绩差等原因导致的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大学生群体。笔者试就大学生弱势群体有关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见。一、大学生中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和特点1.大学生中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家庭的原因。家庭的经济贫困对学生的消极影响之大是不可否认的。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自身的素质对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大学生的自卑、焦虑、交际障碍…  相似文献   

12.
赵山 《党史博采》2008,(5):51-52
近年来,遵化紧紧围绕建设"中等城市、和谐遵化"奋斗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发展社会事业,高度重视解决广大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着力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帮扶三大体系,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3.
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弱势群体”问题的存在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关键,我国应通过扩大最低生活费保障制度的范围、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健全社会救助制度等措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4.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救助实践内容丰富,在中国近现代社会救助史上有着十分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对弱势群体成因、救助途径、社会救助中主客体权利与义务关系等的认识独树一帜.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思想从广义上定义了社会救助的范畴,精辟地把握了社会救助的原则和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其社会救助实践中采取的诸种措施,为今天的社会救助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梁德友 《唯实》2012,(5):29-33
我国传统社会存在大量的弱势群体,从类型上可以划分为人伦缺失型、经济匮乏型以及社会排斥型三种类型。在儒家"人本"、"仁治"理念影响下,我国传统社会救助弱势群体实践采取"教"、"养"结合的方式,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伦理关怀。但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传统视阈尚存在诸多狭隘与不足。梳理与反思我国传统社会弱势群体救助的思想与实践,对当下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建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一个以帮扶贫困职工,救助弱势群体的帮扶站在农一师一团正式挂牌成立。一团党委高度重视关注弱势群体的救助工作。帮扶站通过信访接待、政策咨询和职工培训、生活救助等多种形式,帮助解决与团签订劳务合同的困难职工在生活、就业、医疗、子女上  相似文献   

17.
与学生的主观无关,由于学校、社会等条件的制约而处于弱势状态的群体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家庭贫困、心理问题、特殊群体以及学校教育的缺陷和社会转型带来的不利因素是大学生弱势群体形成的主要原因.要根据学校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关心和扶助大学生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8.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特殊群体,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救助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是彰显人道主义、保障受教育权和教育公平实现的要求,也是社会稳定的需要,扶贫先扶志,文章从实际情况出发,探讨了贫困界定与发展性资助模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针对当前就业市场的"用工荒"和"就业难"问题,高职院校应深入分析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就业困境,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就业行为规律及影响因素,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弱势大学生群体就业质量。政府应通过改进就业的公共政策与制度供给,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弱势群体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20.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村弱势群体医疗保障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数量庞大的农村弱势群体,由于没有任何的医疗保障,常常陷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困境和“贫-病-贫”的恶性循环中,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着重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立起适合农村弱势群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