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犯罪现场的心理痕迹客观地反映了作案人的心理意识和活动,它具有客观普遍、抽象特殊、相对稳定等特征。通过对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获取作案人的个性特点,犯罪经历、动机、行为以及无意识心理痕迹等特征,能够为作案人进行心理画像,并为案件串并、侦破提供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心理痕迹是对物质痕迹的反映,犯罪心理痕迹是当事人等历经罪案的记忆,以及物证所反映的犯罪行为的"心理留痕"。犯罪心理现场是罪案引起的心理活动状态,近似广义的心理痕迹。心理痕迹的特点是心理载体的物质客观性、心理痕迹的意识潜在性、心理信息传递的间接性、心理要素的相对稳定性、心理面貌的独特性,心理现场的特点是精神世界的相对独立性、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案件信息的主观扩张性、案件意义的法律抽象性。在心理的潜隐与动静之间,体现着痕迹反应性和现场能动性、静态痕迹和动态现场、痕迹点和现场面、信息存留和信息扩展的辩证关系。犯罪心理现场重构是再现案件事实的方法,犯罪心理画像是表现作案人个性等的分析结果。犯罪心理痕迹和犯罪心理现场相互依存。  相似文献   

3.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是侦查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它包括犯罪心理痕迹、非犯罪心理痕迹和被害人心理痕迹,这些心理痕迹具有重要的侦查价值。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捕捉过程实际上就是其再现的过程,在分析现场心理痕迹时要注意一因多果行为、偶然因素的影响,同时,对心理痕迹的侦查价值应持理性态度。  相似文献   

4.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科学编题是犯罪心理测试能够取得成功的可靠保障,要实现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科学编题,就必须在犯罪心理动态分析的基础上全面深入地了解犯罪案情,同时也要遵循犯罪心理的规律,准确把握作案人大脑中存储的独特犯罪心理痕迹,犯罪心理痕迹是区别作案人、知情者和无辜者的唯一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5.
狭义上的犯罪心理痕迹分析,是指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在预备和实施犯罪过程中,心理活动历程及个性特征以物质痕迹为载体遗留在现场上的反映的获取与判断。运用犯罪心理痕迹分析案情时,应以犯罪心理学为依据,同时运用犯罪心理内外化机制来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痕迹。在犯罪心理痕迹的运用中,侦查人员应注意克服犯罪心理痕迹的不确定性,排除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的主观化影响,建立犯罪心理痕迹整理系统。  相似文献   

6.
犯罪心理痕迹是犯罪行为的客观反映,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能被认识的特殊形态。从侵害对象、作案工具、现场的特殊环境等方面,特别是被害人的损伤分布、损伤特征来分析蒙自"8.01"特大杀人案的犯罪心理痕迹,以刻画作案人心理、生理身份及其社会身份特征,从而划定犯罪嫌疑人范围并进而锁定犯罪嫌疑人。  相似文献   

7.
分析判断现场痕迹与犯罪行为的关系,最根本的问题是从遗留在现场上的各种痕迹中分析、判断和确定作案人作案时遗留的犯罪痕迹。直接分析法、排除分析法、比对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是分析判断现场痕迹与犯罪行为关系的四种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8.
犯罪现场物质痕迹中隐含着相应的心理痕迹,它是犯罪行为人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事物发展联系内在逻辑的充分体现,也是现实的一种客观存在。对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应立足于现场的物质痕迹,推导犯罪行为过程及心理状态;分析时应全面客观,力求多方印证。  相似文献   

9.
心理痕迹不仅对现场勘查意义重大,对于整个侦查实践也尤为重要。文章认为,利用心理痕迹勘查现场有充分的理论依据,犯罪心理痕迹的勘查应在现场勘查过程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因此,我们要了解犯罪心理痕迹的内容,掌握勘查现场心理痕迹的方法,以便更好地为侦查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10.
心理学的发展,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刑事侦察工作中也大量应用心理学理论。在现场勘查中收集痕迹、物证为侦破案件提供证据,进而分析作案心理,这对判断案情性质,了解作案人的个性心理特征,进一步判断其职业、习惯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从侵害物的选择进行犯罪心理分析。 犯罪侵害物是指犯罪分子实现犯罪动机,达到犯罪目的所选择的犯罪目标和行为对象。预谋型案件中犯罪侵害目标、对象—般都是犯  相似文献   

11.
潜在痕迹,也叫潜在信息或心理痕迹。它是犯罪分子作用于犯罪现场并通过现场表现出来的犯罪分子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是在犯罪现场留下的看不见、摸不着,具有抽象性、不能被人们直接感受到,但又客观存在的信息,需要侦查技术人员观察、发现、分析、提炼。对犯罪现场潜在痕迹分析的目的,主要是搞清楚犯罪分子为什么会这么做,并解释犯罪现场遗留的、难以解释的痕迹。其对象主要是犯罪现场那些隐藏在有形痕迹中的潜在信息。通过对潜在信息的分析,透析犯罪分子的动机特征,从而达到进一步刻画犯罪分子、揭露犯罪分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犯罪经济学的理论认为,人的犯罪行为同其他行为一样。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都是得失关系和效用理性选择的结果,恐怖犯罪的犯罪嫌疑人也是在综合分析该行为的成本收益之后才实施恐怖犯罪的。恐怖犯罪的成本包括:时间机会成本;惩罚成本;物质成本。恐怖犯罪收益是指从犯罪活动中所获得的利益,可以是精神的。也可以是物质的。在恐怖犯罪中,一般是为了获取经济收益以达到其政治目的。犯罪人之所以选择恐怖.其根本原因就是恐怖主义可以得到经济以及政治上的“暴利”。  相似文献   

13.
暴力犯罪的案件现场通常会遗留有血迹。现场血迹的形状、物理性质、遗留位置、分布特点等都是血迹形态分析和犯罪现场重建所依据的重要信息。分析和重建工作并非都在现场完成,而是需要将现场搜集的资料带回实验室进行研究和分析。因此,对勘查人员来说,掌握如何利用现场勘查笔录、现场制图、现场照相、现场录像等方法来客观、完整、准确地记录犯罪现场的血迹形态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犯罪现场概念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犯罪出现新类型、新特点,根据侦查实践的需要,犯罪现场概念应突破地点场所观、犯罪行为核心要素观的局限进行重构。犯罪现场新概念应为:犯罪现场是指由犯罪行为引起变化的环境以及产生的犯罪证据和犯罪行为信息的载体。  相似文献   

15.
情景预防是通过控制环境,进而增加犯罪难度、减少犯罪回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在西方发达法治国家较为流行,尤其是在普通刑事犯罪预防领域。情景预防的策略和方法完全可以应用于职务犯罪预防领域,而且能够弥补社会预防和司法预防的不足,促进当前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6.
心理痕迹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和犯罪前后的心理活动,是一种抽象的注意对象,是现场诸物证之间关系的反映,是留在被害人、事主和知情者记忆中的心理踪迹。在现场勘查中,它既不能直接观察,也不能提取。通过对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刑事案件的侦破。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犯罪现场重建研究已成为侦查理论界的热点话题。从本质内涵来讲,重建、再现、模拟都是对犯罪现场重建的正确认识和见解,只是由于所涵盖的犯罪现场认识的本质内容有所偏重而存在差异。犯罪现场的认识过程包括了对现场的重建、行为的再现及场景的模拟,同时也包括对犯罪现场重建起纽带作用的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总体而言,犯罪现场重建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公安高等专科教育的特点是面向实践培养应用型人才,将理论与实践进行反复的指导和印证有利于使受教育者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以模拟犯罪现场勘查为中心的综合训练是对这一教学理论的有益尝试,它使受教育对象在短时间内能将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融会贯通,进而提高实战能力,培养出优秀的公安人才。以模拟犯罪现场勘查为中心的综合训练教学的目的和做法需要进一步明确、研究和改进,以促进公安高等教育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道格拉斯的犯罪现场分析法和特维的行为证据分析法在美国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两种犯罪心理画像方法。二者在理论基础、形成过程、构成和内容、实际运用方面都有差异。犯罪现场分析法是将当前犯罪人的行为与先前研究得出的统计数据和所建立的犯罪人类别进行比较。特维的行为证据分析法则综合犯罪现场、被害人研究、行为证据三方面信息,遵循严格的演绎分析步骤来解释犯罪人行为。行为证据分析法因不依赖于统计数据和犯罪人分类,并具有跨文化适用性,而有望在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本土化研究和运用中率先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