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后,江苏大片国土沦入敌手。1938年5、6月间,新四军挺进苏南敌后,1940年8月,八路军主力一部南下淮海,先后开辟了苏南、苏中、苏北以及淮北、淮南五块抗日民主根据地。抗日根据地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在这一总任务总目标下,江苏敌后抗日根据地有效地进行了教育改革,留下了珍贵的教育遗产。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英勇善战与国民党领导的军队的节节败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国民党领导的军队为何这样缺少战斗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民党政府在腐败问题大量存在的情况下,还纵容腐败,这就大大销蚀了军队的战斗力。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官吏贪赃枉  相似文献   

3.
马祥林 《政府法制》2012,(11):31-31
1948年8月初,国民党中原会战失败,蒋介石主持召开“三年来戡乱检讨会”。  相似文献   

4.
1937年,根据部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陆续开赴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本侵略者,收复被国民党丢失的大片国土,创建抗日根据地。到1945年春,全国已有18个抗日根据地,其中安徽淮北、淮南、皖江三个根据地总面积10万多平方公里,人口1330万,建立54个县抗日民主政权。为了坚持长期抗战,安定社会秩序,改善人民生活,安徽抗日根据地首先进行政权建设,建立和健全政权机构,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边区、县的参议会既是民意机关,也是权力机关。政府机关设边区、县、乡三级,另有边区政府的派出机关专员公署和县政府的派…  相似文献   

5.
路琰 《政府法制》2010,(10):34-34
新中国面临的帮派问题,是国民党政权留下的恶果。早在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帮会就成为他破坏革命的反动工具。即使在败逃台湾前夕,蒋介石仍然在考虑如何与黑社会组织互相勾结,“铲除共产祸害,反共复国”。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蒋介石作为共产党和国民党的领袖,在用人之道上,有着“五湖四海”与“黄埔浙江”、“放手使用”与“越级指挥”、“依法用人”与“帝王之术”的区别。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最终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王先金 《政府法制》2013,(17):39-39
1941年1月4日,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长叶挺同志在最后突围时被敌逮捕,失去白南,随时都有被国民党反动派暗杀的危险。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他的安危十分关心,虽通过各种渠道打听,但总是得不到他的确切消息。  相似文献   

8.
刘继兴 《政府法制》2012,(23):31-31
蒋介石平素不苟言笑,缺乏幽默感,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评价蒋介石“古板,极其乏味”。抗战爆发后,蒋介石心情更是很沉重,据蒋介石侍从室(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的下属机构)的人回忆说。很少见到“老头子一笑”。然而,抗战初期胡适的一首白话诗,硬是把蒋介石逗笑了。  相似文献   

9.
东方明 《检察风云》2014,(24):78-80
国民党举行的群众大会有一种形式为“国父纪念周”,每周一次定期举行,雷打不动,届时全国所有党政机关、军队、社会团体、学校等自上到下人人部须参加。如此周复一周年复一年,难免使人有“老套”之感,于是产生厌烦,会场秩序就难以保证。1945年元旦,蒋介石在出席国民党“中央纪念周”时,面对着会场懒散疲沓勃然大怒。于是,就有了“委员长亲纠会风”的一幕……  相似文献   

10.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地。为了发展抗日根据地经济,中国共产党从抗日根据地的实际出发,制订了一系列民生政策。主要的有: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开展大生产运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等各种经济措施,这些方针,实际上是中共局部执政条件下实行新民主主义经济方针的尝试。本文以襄河抗日革命根据地的民生建设情况作一说明。  相似文献   

11.
1943年,国民党顽固派妄图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蒋介石密令胡宗南调集60万精锐部队,准备“闪击”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党中央在军事上做好准备的同时。委派周恩来赴西安与胡宗南进行交涉。  相似文献   

12.
王庆顺 《政府法制》2009,(24):48-49
抗日战争胜利后,当时的东北没有国民党军队的一兵一卒。蒋介石为了独占东北,在抗战的硝烟还未散尽之时就迅速派兵闯入东北地区,一度号称“天下第一军”的国民党新一军就在这时被蒋介石急调东北。这支王牌军会同其他蜂拥而来的“国军”,与长期在此地坚持抗日的东北人民自治军(后改称东北民主联军),一起恶战于白山黑水间。  相似文献   

13.
黄开富 《政府法制》2013,(20):44-44
抗战期间,日本飞机疯狂地轰炸战时首都重庆市,生灵涂炭,日月同悲。这天,浓雾弥漫,料想空袭不会再来,蒋介石吃完早饭,便召集了包括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主任陈布雷在内的几位干练随从,准备“便装巡视街道,亲自察看灾情”。一行人长衫礼帽,蒋介石拄着手杖。他们走过大街小巷,只见断垣残壁比比皆是。突然,蒋介石驻足于自龙池街口,他昂首斜视,表情骤然严肃。  相似文献   

14.
李俊田 《政府法制》2013,(36):55-55
蟠龙镇地处山西省武乡县东部,是中共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下乡住村联系点——砖壁村的所在乡镇,拥有包括八路军总部旧址、游击战体验园在内红色景点144处,是革命老区红色武乡的腹地,是伟大太行精神的孕育地、八路军文化的形成地。  相似文献   

15.
佚名 《政府法制》2012,(2):15-15
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结束后,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李卓侯赶编了一出《庐山雪》的剧本,内容是写红军杀上庐山、俘虏蒋介石的故事,寓意国民党统治就像庐山上的春雪,很快就会消融、瓦解。  相似文献   

16.
1939年12月,汪精卫秘密离开重庆经南昆明飞抵越南河内,于12月9日在河内发表了臭名昭著的“艳电”,响应日本政府的近卫声明,向国民党当局建议“中日和平”,力劝蒋介石投降,声言日本政府的声明是和平的原则,国民政府应以此为依据与日本政府交换诚意。  相似文献   

17.
水银河 《政府法制》2010,(10):15-15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出于爱国热忱,联合发动兵谏,将正在西安督战的蒋介石扣留,陈诚、邵力子、蒋鼎文、陈调元、卫立煌、朱绍良等国民党军政要员也一并软禁,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事变当天,张杨二位将军向全国发出了关于救国八项主张的通电。  相似文献   

18.
老当 《检察风云》2007,(1):66-68
与蒋介石唱对台戏 1927年,近代中国腥风血雨的一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发动反革命事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人士.国民党左派领袖邓演达被迫逃亡海外.  相似文献   

19.
王丰 《政府法制》2010,(6):46-47
风雨飘摇之际,蒋介石于1949年退居台湾,宋美龄亦在隔月的1950年1月13日,翩然从美国假道菲律宾到台湾。稍早,蒋介石连襟孔祥熙、郎舅宋子文早已远走美国,不再过问国民党当局的政事。  相似文献   

20.
1945年,上海滩发生了一起天大的怪事:国民党接收大员因忙于抢黄金、洋房,还未来得及对战败日军的武器装备进行接收,一批威力无比的TNT炸药,及194挺机抢,却莫名其妙地被“第五战区刘峙部一中将”运走。消息传出,震惊上海滩。当时,就连蒋介石本人都没想到,这位“中将”竟是刺杀自己和汪精卫的主谋、被悬赏10万大洋捉拿的中共华南局特工华克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