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玉敏 《求索》2013,(9):108-110
生死问题是人类终极关怀的重要主题,是哲学无法规避的必答之问。中国传统文化之儒道释。从不同角度诠释此哲学问题.赋予人类生命以丰富内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命哲学观:传统儒家“贵生慎死”。促进生死之融通.把对死的恐惧转化为生的追求:道家以智者的眼光从“重生乐死”、“生死俱善”两层面关怀生死,借以高扬个体生命之价值.对死亡以审美观照;佛家消极看待生死,提倡生死轮回,顿悟成佛,超越生死。儒道释三家生命观及其实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文风景线,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死信念与思维活动.对现代社会追求生命本真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活着     
活着周寒非人最主贵的东西是生命,只有活着的人才叫人,死了就什么都不是了。冬至这天王好珠家发生了一件事,虽然离死还有一截,却把全家人弄得生不生死不死的。事情就出在王好珠的丈夫魏世谦身上。魏世谦是城郊公安派出所副所长,一气干了七年,不升不降,平时只抓案件...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死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生活在群体之中 ,生与死自然都会引发人们共同的关怀。传统儒家文化“贵生、乐生、轻死” ,道家却以一个智者观察和审视人生 ,对生死关怀有两种不同的取向 :其一是“全生避死” ,其二是“生死如一”。佛教提倡轮回说 ,其影响有两点 :一是有效打破了传统文化中将人的生活限定在今世的生死观 ;二是通过因果报应 ,使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从而使世界人生具有了某种道德秩序和意义 ,因而也满足了人对意义的基本需要。  相似文献   

4.
信念永存     
邹积隆 《现代领导》2008,(11):44-44
人离不开信念。历史上的仁人志士,为什么能经受百般挫折、艰难困苦.而不屈不挠、“虽九死而犹未悔”?就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志向、信念。  相似文献   

5.
梁昭 《人民公安》2012,(12):40-40
我时常虔诚地想像,人读书读到感动处,如果能泪涕长流,读书人一手紧攥着书,一手不住地抹眼泪兼擦鼻涕,那该是一幅多么动人的读书图啊!这一方面说明书写得好,另一方面也说明读书人会读书、读得深入。两强兼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只可惜自己虽已人到中年,但自小至今却从无因读书而淌泪的经历,这实在是一处惭愧得羞于向人提及的人生伤痕。想想也绝不是没碰到过好书.而是自己读书不上道,要不就是泪腺迟钝,总之怨不得书。  相似文献   

6.
《时事资料手册》2008,(4):58-63
面对生死抉择,我们的品德面临着无情的拷问,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劫难中,中国人以其进发出的人性光辉,谱写了生命的赞歌。 老师,用血肉之躯为学生扛起将落下的死亡闸门,父母,张开双臂为孩子撑起生命的天空;党员干部,面对痛失亲人及生与死的抉择,义无反顾选择了先救群众,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在特大地震中受灾最重的北川县,副县长瞿永安全家9人遇难,通口镇党委书记赵蓉失去了丈夫和孩子等9位亲人,县委副书记、县长经大忠失去了5位亲人……可是无论在北川还是在汶川、青川等灾区,许多党员干部都如经大忠所说的一样:没得选择,在我们心中,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样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群体,让世界震撼,更让国人看到灾区新生的希望!  相似文献   

7.
谁都不会否认,有时候感觉自己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一周五天的工作日都感觉难熬。感觉自己的时间很多,一生很漫长,不知道该如何打发无聊的白日和漫漫长夜。有人会想到人终有一死,似乎死是一个遥遥无期的事情,与自己目前毫不相干。当人们健康无恙,便对生命产生了倦怠。  相似文献   

8.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一辈子都学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当这些人成为管理者后,他们得到了权力和手段.得以在下属面前掩饰和隐瞒自己所犯的错误,或背是通过狡猾的手段把责任推到下属身上二。当然这一切他们部做得不露痕迹。  相似文献   

9.
论年龄     
古稀之年在我们的一生中是一层台阶,跟其它所有的人生台阶一样,它也有自己的外表、自己的环境与温度,有自己的欢乐与愁苦。我们满头白发的老年人跟我们所有的年纪较轻的兄弟姐妹一样,有我们的任务,这任务赋予我们的生命以意义,甚至连病入膏肓的人和行将就木的人,这些尘世的呼唤都已难于送达到他们卧榻的人也都有他们的任务,有着重要的和必要的事要由他们来完成。年老和年轻同样是一项美好而又神圣的任务,学着去死和死都是有价值的天职,这和其它天职一样——前提是对人  相似文献   

10.
<正>超凡"大师",古来有之。唐朝有个大师很了不得,自言能咒人生死,似乎是"阎王办"的,这一招把人镇住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很多人都想结交这个大师,想法很简单,即便不能从大师那里得到什么便宜,也能防止有人贿赂大师把自己不明不白地咒死。上层人物都以结交这位大师为荣,如果自己还不认识这位大师,和这位大师不是好朋友,说明自己层次还不够高,需要自己"找差距"。就这样,大师名气越来越大,传到了天子李世民耳朵里。历来主张"兼听则明"的李世民不想轻易下结论,让人传唤那个大师,他要当庭验证。李世民问满朝臣子:"众爱  相似文献   

11.
日本曾经有这样一个传说:“山谷中的每个人都有一棵属于自己的树.人的灵魂从自己的树的根.也就是树的根部那里出来.走下山谷钻到刚降生的人身体里去.所以人死的时候只是身体没有了.那灵魂是要返回到树根去的。马上要死的人要是睁开了灵魂之目.他就会知道自己的树在哪里.”  相似文献   

12.
卫毅 《中国减灾》2011,(16):4-6
冯翔身上有他自己独有的孤独与寂寞,也有灾区基层干部共有的经历和压力。在大地震中面对了生死和经历了生死之后,冯翔之死不仅让我们看到一个灾区干部的内心,也让我们看到灾区一个普通人的挣扎。  相似文献   

13.
她说,人死了,账不能死,不能让人戳死人的脊梁骨,丈夫欠人家的钱,我来还! 有的债主没找上门,她就主动打电话找他们。她对债主说,我丈夫的欠条.我负责还:不放心的,我重新写。  相似文献   

14.
刘鑫 《求索》2012,(5):125-127
福柯的主体批判理论、作者理论、文学观念都是其思维形式的重要组成,然而其跳跃的书写思维使学界对这些理论观念的疏通往往一筹莫展,探究其内在关联便成为福柯研究的必由之途。福柯的主体理论表明人是理性知识型的构造,会随着知识型的断裂而消亡。就书写活动来看,主体的消亡就是"作者之死"。"作者之死"表现为作者概念在话语传播中的消失,从而显现出没有主体统辖的文学书写的开放性功能。这样福柯的主体批判理论,经由书写活动的作者功能化表述,导向了一种开放性的文学书写观念。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死亡哲学”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像斯芬克司的谜那样永远摆在人类眼前,死亡的困扰是任何一种试图对人生作总体思考的哲学都不可回避的问题。然而,在中哲史上,对此却缺乏深入的思考。自孔子对死亡采取了避而不论的态度(所谓“未知生,焉知死”),此后,无论是“以死为息”(荀子),还是“生死齐同...  相似文献   

16.
看了描绘赵云霄烈士赴刑场前同刚满月的女儿诀别的油画——《母亲》,又读了赵云霄、陈觉、李硕勋、刘伯坚四位革命先烈用血泪和忠诚凝成的遗书。使我想到了很多很多。人活着。总有追求,有的人追求享受;有的人追求刺激;有的人追求安逸;有的人追求虚荣。而赵云霄、陈觉、李硕勋、刘伯坚等烈士的人生历程虽是短暂的,但是他们为人民的幸福,人类的解放而献身,他们追求的是奉献。他们留下的遗书,字字句句都是豪言壮语,都洋溢着革命的激情,正如陈觉烈士给妻子赵云霄的遗书中说:“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虽然我们死了,但我们的遗志自有未死的同志来完成,大丈夫不成功便成仁,死又何憾!”。在人生的道路上,在生与死的选择中,他们选择了“宁愿向前一步死,决不后退半步生。”烈士们生命的火花,凝铸于铁窗镣铐之下,迸发于刀光血  相似文献   

17.
石坚错案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和历史原因。纵览本案.人们可以受到诸多警示:一是必须根除以权代法,滥用职权的恶习。本案中.无论是从原省委书记程维高,还是受命制造错案的杨益铭等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党和人民赋予他们的权力无限放大.权比法大是他们的信条,法制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荡然无存。正因如此,他们才胆敢置法律于不顾.滥用执法权,滥用司法力量.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公开制造冤案.迫害无辜。  相似文献   

18.
庄子对生死有着独特的悟见,其生死观的独到之处是以自然中道观生死,不悦生不恶死;以宇宙大道观生死,消解生死差异。最终指向是超脱生死,对生死的超脱是庄子通达自由理想境界的根本途径,也是其人生哲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处。  相似文献   

19.
“真后悔读了文科。”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魏杰(化名)最近一直在想,自己是不是“入错了行”。“文科和理科.简直是‘冰火两重天’——我在北京邮电大学的同学,他们班现在80%的人都至少有个保底的offer(协议意向)了。可我们班.80%的人都还没着落。”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个由购房陷阱引发的既幽默搞笑又生死纠缠的故事。电影中的三个人,一个越想掘金,越在购房炒房的掘金路上倒霉背运,而每一次的挣扎,都让他更狼狈一次;一个是发现自己着了道就立刻给别人挖坑的女人,但不擅坑蒙拐骗之术的她却总将自己和别人的生活都弄得一塌糊涂;另一个是过气明星,他只为了一个朴素的愿望,却做了许多损人不利己的事情。他们各自为利,然而他们却又无法自拔。但矛盾的是,他们又各怀善良本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