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青少年群体正在越来越多地使用社交媒体进行微型学习.关联主义学习理论为青少年微型学习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对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和微型学习的特点进行剖析,认为关联主义对青少年微型学习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关联主义视角下青少年微型学习建构的主要环节是确定知识节点、建立连结、形成网络.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要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指出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亟须进行教学改革,并对教学改革中如何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素质进行了探讨,以期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大数据:大学变革的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技术的日益演进,大数据时代已悄然来临.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是一种资源和生产要素,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大数据正在引领新的一轮变革,作为现代社会的轴心机构,大学亦不例外.大数据是大学变革的难得机遇,它不仅会成为大学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也会推动大学治理的积极变革,影响大学的治理结构、治理过程和治理效率.同时,大数据也会改变大学的教学形式和服务模式.制定大学的数据战略是大数据时代大学发展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4.
英语阅读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其他英语技能的基础。关联理论认为,关联性是人类认知的自然机制。在阅读交流中也存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具有不同的关联性。大学英语教师应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探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训练学生选用最省力的方法,耗费最小的努力去获得最精确、最有效的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提高英语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5.
大学声誉往往表现为一种主观评价,却现实地反映出大学的社会地位及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大学的未来发展.大学声誉评价在近年来已得到了重视并在评价方法上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为研究大学声誉对大学的作用形式和培育方式,本文选取了最能体现大学声誉的高考得分、就业指数和杰出校友等指标以及最能体现大学质量的国家重点学科、全国学科排名、论文得分以及最能体现大学资源吸引程度的教育经费总收入等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期找到影响大学声誉的最关键因素.结果显示出大学声誉与大学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性影响,大学声誉培育对我国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学、政府和社会大众对大学声誉的培育和健康形成有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在解析大学制度的内涵以及大学制度与大学的绩效关联、重新考察大学的组织特性的基础上,提出分析现代大学制度的实践逻辑.现代大学制度是现代大学的基本限定,现代性是不断建构和改造的过程;现代大学是高度复杂的组织,大学组织制度受国家制度和文化的影响;学术人和行政人是大学的基本构成,在行为指令方面存在差异;大学学术人既遵从经济人、政治人的人性假设规律,也有学术人独特的假设特点;大学内部成员的行为和大学制度相互作用,实践逻辑要求将大学成员的行为纳入大学制度的考察视阈;现代大学制度的完善和改革如果不能落到行为和惯习的层面,就不可能成功.  相似文献   

7.
知识分子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人群。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已经聚集于大学及其周围。以教授为代表的大学教师是这些学院化知识分子中的典型,他们对高深学问的探求与大学在逻辑起点上保持了同一。两者以其批判性的功能对社会公共领域进行关注,使它们与社会有了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是连接世界各国计算机网络的大众化全球信患网,是继广播、报纸、电视三大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它正以惊人的速度深刻地影响着社会进程和人类未来.青少年作为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是最富有创造热情和超越意识的群体,也是目前中国上网一族的主体和先驱.由于自身独特的心理状态和认知特征,他们更容易接受网络文化所传递的价值取向,因此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必将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乃至综合素质等带来全方位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大学精神是大学作为独立于其他社会机构之外的组织而应有的内在价值观和使命感,其主要内涵可概括为独立、自由、求是、责任.大学精神的本质是向学生和社会传递、弘扬并揭示人道、地道、天道.大学文化则是一所大学的历史积淀,是由师生长期创造而形成的产物,包括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大学文化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教育的内在理想、对社会和未来的思想引领等.  相似文献   

10.
大学贫困生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国家、社会和高校现已通过各种方式着力去帮助、解决贫困学生面临的经济生活问题。但贫困生问题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他们的心理问题也应引起重视。本文在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大学贫困生的自卑心理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