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网络德育生活化是指以网络为载体,从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出发,对其思想行为进行正确引导的一种教育趋向。实现大学生网络德育的生活化是网络德育自身特殊性及网络德育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的客观要求,是向马克思主义人本论的回归,也是现实的需要。本文指出应在德育理念、目标、内容、方法上全面的实现大学生网络德育生活化。  相似文献   

2.
王晓晓 《法制与社会》2013,(17):169-170
网络是当前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网络负面新闻对大学生的行为模式及价值取向既有着积极的意义,也有着消极的影响。客观地分析正负效应,研究对策,力争使网络负面新闻的传播能对大学生行为模式及价值取向产生积极、正面的效果成为新形势下的紧迫任务,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网络作为现代传媒的重要平台,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影响与日俱增,也越来越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高等学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内校园网络平台的建立和升级,高等学校网络舆论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新兴力量,本文重点分析高等学校网络舆论的特殊性,基于这一群体网络舆论的特殊性提出建立健全正确有效的引导机制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4.
高校应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法制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网络行为失德、违法现象严重,迫切要求高校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行为失德、违法现象严重的原因,提出了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法制教育中应当贯彻的基本原则,探讨了高校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法制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姜华帅 《法制与社会》2011,(11):227-229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网络时代,网络正在日益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应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不断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和手段;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与管理,培养和建设一支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重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开拓创新,注重网站教育内容的实效性;加强网络管理法规及制度建设,规范网络行为;努力开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软件,更好地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用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6.
刘雅南 《法制与社会》2010,(36):234-234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实现了普及,对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在大学生中,网络已经成为其日常学习生活的一部分。网络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网络也是一柄双刃剑,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无论如何,当下我们已经步入了网络时代,那么,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问题。本文也对网络时代如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些看法,从而有助于更好的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特征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是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网络生活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结构性整体,呈现出主体性、系统性、专一性、渗透性、开放性的特征。本文指出有效应用这一模式,就需要从其特征出发,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网络学习、网络娱乐、网络购物、网络求职等网络生活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项技术都无法避免双重性,信息技术也是如此,当如今网络信息无处不在的时候,它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等提供了极大方便的同时.也被一些不法人员所利用,把传销搭上网络便是典型的一例,可以说,网络传销借助传统传销与网络技术的双重优势,已经成为当前传销活动中影响最广、危害最大的行为,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9.
网络文化必然会更新大学生的观念和思想,网络是当代最具有革命性的科技成果,它必然会推动大学生思想的大解放、活跃大学生思想、开阔他们的眼界,促进观念更新;同时落后、封闭、保守、愚昧的观念也伴随着网络影响着大学生,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既有正面作用又有负面影响,本文从这两方面探讨,并探讨了网络价值取向负面影响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网络冲击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更是影响到大学生的精神思想.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新知识、新信息的同时,也给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因势利导,剔除糟粕使网络成为培养新时代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有效工具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内容.本文指出应加强网络德育,指引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网络心态,以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抵御网络上的种种诱惑,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高速的发展,以个人为中心的自媒体时代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的中坚力量,如网络道德价值观念错位、网络道德意志力薄弱、网络言行缺乏诚信、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等。因此,社会、家庭、学校及大学生自身需采取有效途径,完善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行为,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自律的习惯,使其自觉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  相似文献   

12.
网络日益成为大学生获取思想、信息、知识的重要平台,也是一些不良信息渗透、传播的重要逢径.因此,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学习方式、交际方式、心理健康的正确引导;要注重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重在引导、重在教育、重在发展,发挥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行为方式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熊鹰 《法制与社会》2011,(18):206+211-206,211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的重要工具,网络以它强大的优越性和便捷性深深吸引若高校学生,互联网对高校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心理发展、政治理解、道德法制观念等都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高校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开展工作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关注度高,极易滋生网络谣言,影响网民心理和行为,引发大学生群体的围观与转发。大学生对网络谣言的认知是其群体行为的基础。选取新冠肺炎期间典型谣言,对大学生基本信息、信息疫情的衡量、对特定谣言情绪的测量与接受特定谣言后行为进行调研,研究大学生网络谣言认知与行为差异。研究表明谣言的信源表达方式以及谣言信息折射出的地域指向性、情感动员、现实关联性对高校学生群体产生差异性影响。大学生在网络谣言的传播模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政府部门、高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建设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当前,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不容乐观,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教育还存在法治教育课程中网络法治教育的内容有所缺失、法治生活中大学生的法治体验不够完整、法治教育活动的效果难以保证等问题。文章认为培育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通过优化网络法治课程和教学内容,构建健康有序的法治生活,推动网络法治教育活动见实效。  相似文献   

16.
张大健 《法制与社会》2011,(34):247-247
当代社会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并,校园网络建设速度也逐渐加快。互联网的出现为我们的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带来了新的方向。因此,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群体极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社会巨变或危机时期。在我们正常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并不期望有一些极端言论或行为的产生。网络的飞速发展,使网络舆论的作用日益凸显,而网络舆论的主体——网民的"群体极化"也就成为了我们关注的焦点。它很有可能扩散到现实生活中来,引起某些过激行为的发生,十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安宁。但是,目前无论是学者还是政府对它的关注都还不够,所以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而急迫。本文通过详细分析,指出了导致它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当前网络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诱导表现在三个方面,要克服消极影响,需要从成因入手,围绕克服传统路径依赖、主体构造、平台设计以及疏导化解机制等四个环节进行重塑模式的选择,并结合大学生的自我维护能力、网络资源的整合、心理健康指标体系以及网络行为的实时监控和预警处理等方面提出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9.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特点(一)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概念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是指大学生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在互联网或是移动通信网络对重大突发事件(包括重大政治事件、自然灾害、传染病疫情、各种社会热点等)所表现出来的政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公开意见或是情绪反应,并进而在现实生活中演化为没有合法依据的较大规模的人员聚集,发生多数人间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重大影响的、危及高校稳定和声誉的各种事件.  相似文献   

20.
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在我国高校中广泛普及,大学生成为受网络影响最深、接触互联网最广泛的群体之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使我们可以更广泛、更快捷的了解世界、获取知识,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另一方面,它又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形态、人际交往等方面形成强烈的冲击,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研究网络条件下大学生思想的新特点,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寻求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