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新诗发轫于1917年。“五四”前后的新诗人,在新诗发展方面尽了开路先锋的责任,完成了两项历史使命:1、在理论上阐明了用白话作诗的必要,并提出了作白话诗的具体主张;2、在实践上创作了一批白话新诗,使新诗取代了旧诗,在中国诗坛占据主要地位。但是,新诗运动先驱者并未全部完成革新诗体的任务。正如周作人在1921年所说的那样,“诗的改造,到现在实在只能说到了一半,语体诗的真正长处,还不曾有人将他完全地  相似文献   

2.
新诗的叙事语言是“大白话”,并向着两个方向提升:一种是艾青式的“现代散美”,另一种是李季式的“民间歌谣美”。新诗的叙事方式主要有三种:故事型、散型、情节暗寓型。新诗的叙事结构更加灵活多变,其关键性的突破在一个“大”字上,几乎想写多大就能多大。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的新诗是在“五四”前夕“文学革命”的斗争中诞生的,也是在其后一系列的文艺思想论争中发展的。而所谓斗争与论争的焦点,主要是新诗的发展应该遵循什么传统、采取什么形式的问题。从现代到当代,新诗实际有两个传统:一是民族传统,即所谓继承;一是外来传统,即  相似文献   

4.
文学革命后,口语入诗、诗歌散文化的追求曾导致“诗文合一”、诗文不分的倾向。随着文学的进一步发展,诗歌和散文文体界限不清的问题引起了创作界和理论界的重视,对诗歌文体独特性的追求促使作家们对新诗语言进行调整和加工。通过对诗歌语言“形象的加工”和“声音的加工”的自觉追求,新诗语言逐渐与口语拉开了距离,这有力地推动了新诗文体的完善。从“诗文合一”到“诗文划界”,这一现象揭示了文学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文体形式发展的关系,这也包括现代文学的文体发展对文学语言变革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5.
人们一向说中国是个诗国,有着悠久的诗歌传统。然而,近几年来新诗创作却格外受到冷遇,写新诗的人感到迷惘和困惑,诗坛相对地寂寞了。这是令人气闷的。且不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诗曾经起过开路先锋的作用,即以新时期的文学复兴而论,也是以“四五”诗歌运动为起点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目前诗歌创作的这种比较沉闷局面呢?原因固然复杂,用一句话也许难以讲清。但有一点却值得提出:那就是评论界学术界对新诗的重视不  相似文献   

6.
由于“四人帮”破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伟大方针,强行推销“三突出”原则,还胡扯什么新诗也要学习他们所炮制的“样板戏经验”,致使诗歌创作出现许多不良倾向,构思雷同化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情况,必须改变! 列宁在确定无产阶级文学党性原则的前提下,曾强调指出:文学事业“绝对必须保证有  相似文献   

7.
"声调"是胡适等人为建设白话新诗而特别关注的一个重点。他们试图用双声叠韵来改善白话诗的音节,认真学习古乐府、词曲和歌谣的声调,甚至提出过填皮簧的设想。总体上看,白话诗人对声调的"试验"并不成功,理论探讨也并未达到相应的深度。值得注意的是,白话新诗声调建设的种种努力虽然有新的文学史观念作为支撑,却更多是从旧诗创作和欣赏习惯出发的,是有意无意向守旧诗界妥协的结果,显示出在因袭势力强大背景下论证白话新诗合法性的一片苦心。到1940年代,朱自清有力论证了新诗适合朗诵而不适合吟唱,指出新诗虽具音乐性而不能音乐化,为白话新诗声调建设及新诗音乐性问题做出了完满的总结。  相似文献   

8.
欧化是现代汉语生成与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和现象,运用现代汉语进行书写的中国新诗面临着欧化带来的种种困境和难题。与欧化相对的是本土化,二者的关系相当复杂,其关键是欧化或本土化在新诗自我建构中的位置。其实,与其纠缠于欧化在新诗中的有无、可否,不如考察语言欧化的历史性存在如何重塑了中国诗歌的书写方式、改变了中国诗歌的哪些质素。这些方面在新诗的许多代表性诗人和文本中有清晰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新诗音韵美的建设是新诗发展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对新月派的新诗格律化的探索进行分析,发现无论是格律理论主张的提出,还是格律实践,无论是对于西文诗格律形式的借鉴,还是处理音韵和意蕴的关系,白话语言特性都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可见新诗的格律建设必须建立在对于白话语言特性的分析和研究基础上。这一结论的揭示对于认识新诗的发展规律和动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现代古典诗派是介乎新旧之间的诗人群落。他们不乏自己的"新诗"愿景,但这种愿景深受古典"文"传统的制约:以"音节"为文体规训,追求"新诗"的普遍形式;以"文字型文学"为标准,批评"语言型文学"白话新诗等,并由此形成了其强烈的文化本位观念、强固的"中文"意识以及诗学排外心理。"文"传统是一柄双刃剑,它在打开传统门窗的同时,也阻塞了通往未来的道路。新诗建构需要一次继承传统而又超越传统的新综合。  相似文献   

11.
今天来回忆文革中的种种情形,仿佛是在看荒诞剧,但这确实是我们生活中曾经发生过的。重提这些往事,是为了不让那些带有悲剧性的荒诞剧重演。父亲辛笛作为诗人成名于20世纪30年代,40年代出版了他的代表作《手掌集》,并与其他诗友形成后来被称之为“九叶诗派”的诗人群体。但在50年代以后他几乎搁笔不写新诗,投入到工业战线工作,度过较为太平的一段日子。但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他也在劫难逃。在那个“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最让父亲发愁的是满橱满柜的书,实在舍不得亲手烧毁。平时他看到书掉在地上,弄脏折角都会很心疼,拣起来赶快掸掉书…  相似文献   

12.
诗歌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它的文学形态除了凭藉语言外别无长物。新诗的语言经历了口语化、诗化和散文化的变迁,新诗的体式也经过了白话体、格律体、自由体的演变。通过探讨新诗体式的演变与诗歌语言的变迁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诗歌语言的诗化与非诗化是导致诗歌体式产生演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从文体嬗变的意义上看 ,散曲文学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最后一次变体 ,也是古代韵文学的最后一种形态 ;从文学语言的角度视之 ,散曲语言是对传统诗歌语言的一种疏离 ,甚至与此前正宗文学语言相对说来是一种逆向思维。所谓“尖新茜意”、“说尽道透”,以及泼辣、灏澜、透辟、生新云云 ,与含蓄蕴藉的诗 ,雅洁清空的词 ,都是完全不同的。曲语已趋于通俗晓畅 ,渐近“言文一致”,其与“五四”以来的白话新诗 ,已是项背相望。故体式之变 ,根在语言之变  相似文献   

14.
缘起新诗格律运动,无论是从陆志韦1923年出版的《渡河》算起,还是从1926年《晨报·诗刊》出版算起,都已有了六十年上下的历史。它自成为一个“运动”之后,几十年来,虽然时断时续、时隐时显、时起时伏,经历着一条曲曲折折、坎坷不平的道路,但是却始终吸引着许多人沿着它行进的方向去不断探索开拓。1965年春天,诗人、元帅陈毅说起过,毛主席曾向他讲到中国文艺改革以诗歌为最难,大约需要五十年的时间。可见新诗格律和形式要创出一条公认的路子,是多么的不易。正因为这样,我们应该尽力推进它。  相似文献   

15.
1934年9月,在南京由孙望、汪铭竹等人发起成立了名为“土星笔会”的文学团体,主要从事新诗创作和外围诗歌的翻译。该会成员主要是南京金陵大学文学院的学生,除孙望、汪铭竹外,还有程千帆、滕刚、常任侠、章铁昭、艾珂、绛燕(沈祖棻)等。该会出版有专门的诗歌刊物《诗帆》。《诗帆》于1934年9月创刊,直到1937年6月终刊,共出三卷,每卷6期。此外,还出版了一套有十五种之多的“土星笔会丛书”,如程千帆的诗集《三问》  相似文献   

16.
卖茶壶     
龙泉镇小学教师许峰酷爱写诗,最近接到“诗歌月报”社通知,邀请他去景德镇参加“新诗笔会”。许峰接到通知后喜忧参半:因车费自理,学校难以报销;妻子一人在家耕种责任田,收成总比别人差些,哪儿有多余的钱呢?老校长善解人意,对许峰提示道:“你可以找找姚镇长,只要他表态,完全可以解决车费问题。”傍晚,不会吸烟的许峰咬咬牙买盒“红塔山”,找到了正在酒后品茶的姚镇长,小心翼翼地递上“通知”。没想到姚镇长看后竟爽快地答复道:“这是一件大好事嘛!我表态:不但车费报销,开会回来还要按有特殊贡献发给1000元奖金!”“…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新诗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但诗歌教学从实践到理论都还有一些问题有待我们去继续探讨、解决。搞好新诗教学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把握诗歌这种主情文学的本质,从而生动再现抒情主人公的情志。教一首新诗,不管是即景抒情、托物咏志的抒情诗,还是披露内心直抒胸臆的  相似文献   

18.
初期白话诗是中国新诗的起点,但是创作成就有限。初期白话诗的产生不是因为诗人内心自发的创作热情,而是为了满足文学革命的需要。初期白话诗人在人格和气质上多不属于诗人,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却担起创造新诗的重任。同时,资源的贫乏、没有建设性的创作纲领、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所有这些共同困扰着初期白话诗的创作。  相似文献   

19.
王珂 《金陵法律评论》2004,3(3):104-109
新诗文体的初步形成主要经历了19世纪末的"诗界革命"和20世纪初的"白话诗运动"两大阶段.诗界革命是保守的文体改良运动,以增加"新名词"为汉诗改良的主要内容,并没有动摇汉诗的根基,文体变革的力度太小,基本上没有对汉诗的诗句、诗节、诗段及诗律进行变革.白话诗运动又太激进,对已有的古代汉诗诗体进行了全面的颠覆,不仅改变了汉诗的语言、文体和内容,甚至写诗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巨变,是一次超过了汉诗承受能力的文体大变革."诗界革命"的保守和"白话诗运动"的极端都是当时的政治局势及诗歌生态决定的.新诗出生时的先天不良造成了后天成长的艰难,特别是百年间新诗文体建设存在的许多问题,都与早期的文体变革有关.  相似文献   

20.
论废名诗歌观念的"传统"与"现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废名的诗歌观念既"传统"又"现代",代表了1930年代中国新诗艺术尝试的一个方向.与模仿西方诗学的思路不同,废名是将寻求新诗"现代"发展的目光,投向了中国古典诗歌传统,认同晚唐诗所表现出的"诗的内容"和"诗的感觉",从而在观念上超越了胡适等人偏重于从语言形式上划分诗之新旧的思路.同时,废名在创作中实践了晚唐诗深幽婉曲的艺术风格,并将之与其个人独特的禅宗意趣结合起来.废名的诗歌观念承袭了周作人的"文艺复兴"的文学观念,是以"现代"眼光重释和取舍"传统",打破了"传统"与"现代"非此即彼的割裂关系,表现出鲜活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