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深刻地指出:"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这是党执政55年来最为根本的一条成功经验,也是反映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纷纷丧失执政地位后得出的历史结论,更是我们现在和将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永远要不断回答好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命题。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提高密切联系群众的本领,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种基本能力。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是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我们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高度来认识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  相似文献   

3.
伍华良 《传承》2013,(9):82-83
密切党群关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积极探索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意义,深入分析并阐述保持党群血肉联系的有效方法,有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4.
时桂平  王晓锐 《传承》2013,(7):82-83
密切党群关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积极探索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意义,深入分析并阐述保持党群血肉联系的有效方法,有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5.
《今日海南》2006,(7):5-5
胡锦涛强调,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我们党只有不断保持和发展自身的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必须紧紧围绕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进一步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紧密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实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相似文献   

6.
吕琳 《传承》2012,(22):18-19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党的科学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动体现,是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动力。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党要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以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就必须始终坚持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7.
吕琳 《传承》2012,(11)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党的科学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动体现,是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动力.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党要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以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就必须始终坚持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8.
宋浩华 《党建研究》2005,(10):32-33
党的十六届 四中全会《决定》 指出:加强党的执 政能力建设,必须 以保持党同人民 群众的血肉联系 为核心。只有通过 巩固与人民群众 的血肉联系,才能 不断提高党的执 政能力,永葆党的 先进性。 一、保持党同 人民群众血肉联 系的理论和实践 依据  相似文献   

9.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回顾我们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始终抓住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个关键,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在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保持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问题更加重要和紧迫,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各项任务也更加艰巨。必须深入分析执政党党群关系产生矛盾的深层原因,认真研究党的作风建设的现状,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相似文献   

10.
八面来风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6月30日在京举行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七一”重要讲话胡锦涛强调,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我们党只有不断保持和发展自身的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必须紧紧围绕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进一步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紧密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实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7/2006Hainan Today今日海南农业部启动农村实…  相似文献   

11.
彭美云 《新重庆》2005,(1):9-10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核心,实质上就是深化党的执政感情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各级党员干部来讲,深化执政为民的感情,既是最低要求,也是最基本的职责所在。  相似文献   

12.
刘诚 《群众》2002,(12)
党的十六大对党的作风建设高度重视,报告指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这是党中央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党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教育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产生,从根本上解决党群关系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今日海南》2013,(7):11-11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55年来党执政兴国的一条主要成功经验,并作为今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充分表明必须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坚强决心。党的执政能力是通过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执掌国家权力的能力来体现的,人民群众往往也是从各级领导干部的形象和“官念”、“官德”来评价我们党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领导干部的形象和威望,就是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望。这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将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将推进民主执政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之一。这不仅表明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而且进一步揭示坚持人民性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目标。牢牢把握这一根本目标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建立政府与群众的新型互信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基础在群众。公众信任是一个政党能否长期巩固执政地位的“基石”,赢得群众普遍拥护和广泛信任是我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所在。建立政府与群众的互信关系,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题中之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特征,也是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赢得执政党公信力的时代要求。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利益关系的调整必然触及到群众的切…  相似文献   

17.
《群众》2004,(10)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  相似文献   

18.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主线。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了必须把群众路线贯穿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始终。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增强为民服务的本领;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葆党的先进性;狠抓公安机关自身建设,永葆党的纯洁性。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在今年全省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党要长期执政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与党外代表人士交朋友,对于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至关重要,与党外人士交朋友也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任务决定的,也是解决当前党的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党风不正的种种表现,归根结底都与脱离群众有关。我们党要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要领导人民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切实改进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