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世纪中期是美国在拉美地区投资的转折点。本文从投资环境、投资部门结构、投资地区分布和主要投资方式四个方面考察了20世纪美国企业在拉美地区投资的特征和演进路径。本文选取美国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和美国联合果品公司在拉美地区的投资案例作为研究重点,发现20世纪中期美国公司在拉美地区的投资模式有重大缺陷,其背后反映出的投资和经营理念严重缺乏可持续性,具体可以归纳为三点教训:一是过度追求在行业或者地区的垄断地位,二是将公司发展和当地社区发展割裂甚至对立起来,三是忽略了自然资源上附带的主权属性。为了提升研究结论对中国的启示作用,本文进一步考察了首钢秘铁在拉美地区早期投资实践,通过与同行业的美国公司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中国企业在拉美地区早期投资实践中的问题。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为中国政府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础设施投资是拉美地区拥有巨大需求而中国具有能力优势的领域,近年来备受关注。从拉美基础设施领域的历史发展看,以商品价格为基础的经济波动、政府的能力和作为以及私人部门的参与既是其背后的重要驱动因素,同时也是投资者面临的主要风险。PPP模式是拉美地区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式,当前市场上已存在众多来自区域内外的投资者,反映出拉美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的吸引力;然而,拉美各国政府掌控PPP模式的能力差异以及对基础设施投资多元化目标的追求,也使得拉美基建市场呈现出较大复杂性。中国方面,尽管中国基建企业在国内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积累了较丰富的施工经验、技术能力和一定的国际化商务能力,在海外工程承包业务上成绩斐然,但其在PPP模式上仍有短板。因此,中国基建企业投资拉美需认清形势,把握拉美基建投资的潜在机会和风险,因地制宜,在发挥既有优势的同时努力学习当地PPP模式的运作方法,争取与当地实现共赢发展。  相似文献   

3.
美洲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的负面影响不大。美洲自由贸易区建立后,中国向美洲地区的出口、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中国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不会遭受重大冲击。美洲自由贸易区会促进中国在拉美地区的投资,有利于改善和发展同拉美地区未建交国的经贸关系,有助于改善中国、美国和拉美国家的“三角关系”。因此,应以积极的态度来认识美洲自由贸易区,通过双边或多边的自由贸易安排来应对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4.
拉美地区有着深厚的资源民族主义思想传统和丰富的政策实践,往往对外国在该地区的资源投资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拉美资源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国家对资源实施管控、单方面改变投资协议或法律框架、对外国投资企业设置更多限制以及土著民族对资源权利的诉求等。近年来,随着中国在拉美地区资源投资不断增多,投资安全问题受拉美资源民族主义思潮和政策的影响也日益加重,中国国家主导性投资遭受质疑,中国企业在一些拉美国家的投资项目遭受挫折或损失。对此,中国应通过积极的公共外交改变拉美国家对中国投资的负面认知,提高环境和劳工标准,通过合作方式减少文化障碍和规避政策风险。  相似文献   

5.
对外直接投资和贸易是拉动一国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21世纪以来,中国和拉美地区的经济往来显著加强,主要体现在投资和贸易两个方面。中国对拉美地区直接投资的特点体现为增速快、存量小、覆盖面在提高、内部方差在增加以及实业投资相对不足;中国与拉美地区双边贸易的特点体现为发展速度较快、贸易伙伴集中以及商品种类明确。本文分析了中拉之间投资与贸易的现状,提出中国对拉美的直接投资是否促进了双边贸易的问题。通过对现有文献研究进行详细梳理,并结合2003—2014年中国与拉美8国的双边贸易和直接投资数据,采用面板模型对中拉在直接投资和贸易方面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中国对拉美的直接投资短期内对中拉贸易量没有显著影响,但从长期来看,直接投资会促进中国从拉美的进口,但会抑制中国对拉美的出口。结合上述研究结论与现阶段发展形势,本文从实体产业和虚拟服务业、微观监管和宏观法律制定等角度提出旨在促进中拉之间投资和贸易良性互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与拉美地区的经贸关系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中拉双边贸易额和中国在拉美地区的直接投资流量都增长了10多倍,中国与拉美国家在各经贸平台上的合作不断加强.然而,随着中拉经贸关系的日益密切,中国与拉美国家之间在贸易、投资等领域的矛盾和冲突也不断显现出来,特别体现在对华反倾销、对拉直接投资中面临的政策风险与劳资纠纷等方面.本文认为拉美国家政策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是导致中拉经贸关系冲突的政治根源,中国与一些拉美国家产业结构上的竞争性是导致中拉贸易摩擦加剧的经济根源,拉美地区的经济民族主义是导致中国与一些拉美国家投资纠纷的思想根源,但合作与发展仍然是中拉双边经贸关系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7.
柳明  王发军 《拉丁美洲研究》2012,34(4):14-19,79
中国在拉美的经济影响力的上升对于拉美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中拉贸易为拉美国家提供了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中国在拉美投资的增长有效地弥补了拉美投资的不足。中国在拉美地区的贷款更多倾向于被国际金融机构忽视的"高风险国家",是对世界银行和美洲开发银行在该地区贷款的有益补充。中方贷款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政治附加条件较少,并且多用于拉美亟需的基础设施等方面建设,有利于促进拉美经济的长期发展。本文最后对中国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在拉美地区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1991年流入拉美地区的外部资金规模较大。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在1990年资金净流入100亿美元的基础上,1991年流入拉美地区的资金又增加100多亿美元。其中约有一半是拉美国家前几年外逃的资本,反映了外逃资本回流的趋向。阿根廷、哥伦比亚、智利和墨西哥等国的资本外逃现象已开始扭转,成为资金净流入国。吸引外部资金流入拉美地区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拉美各国投资环境的改善。1991年拉美  相似文献   

9.
拉美地区对中国的温室气体减排、商品出口增长、资源类商品进口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资源类商品供大于求是导致此类商品价格下跌的根本原因,中国不仅稳定了此类商品的国际市场需求,也使拉美地区此类商品的出口量继续保持增长。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等背景下,中拉经贸合作由"贸易驱动"向"金融驱动"过渡,中国对拉美地区资源类商品的进口需求稳步增长将继续拉动双边经贸合作,中国在拉美地区金融类投资涉及的国家(地区)日益增多,与部分拉美国家成功探索和实施了"贸易+投资+金融"合作模式,金融合作可以使拉美国家普遍受惠。中拉经贸合作是推动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GDP每年增加6000~8000亿美元是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基础,拉美地区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自然延伸,基础设施一体化是中拉经贸合作的重要物质基础,自由贸易是中拉经贸合作的重要制度保障。中拉产能合作面临着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产能过剩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全球背景下,中拉产能合作应集中在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  相似文献   

10.
80年代,国际资本投资进一步向发达国家倾斜。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资本投资中所占的比重下降。拉美地区由于爆发了债务危机,经济增长率下降,通货膨胀严重,汇率不稳,投资环境急剧恶化,在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中拉美地区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1980年拉美地区占60.7%,亚太地区只占29.5%,其他地区占9.8%;1985年亚太地区已占50%,拉美地区占32.9%,其他地区占17.1%;1988年亚太地区所占比重增加到59%,拉美地区的比重却降到23.6%,其他地区占17.4%。拉美国家在面对沉重的债务负担、国内资金严重短缺和得不到国际商业银行新贷款的情况下,把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从80年代起,拉美国家都把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