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颖超同志曾说过,“像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所写的原型李白同志,为了党的利益,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些同志是永远值得纪念的.”关于李白,在“李白烈士故居”里,有份材料这样记载:李白,原名李华初,又名李朴,化名李霞、李静安.1910年5月1日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张坊区板溪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李白的祖上没有田产,父亲李荣德以贩运纸张为业,膝下有三男一女,李白居长.李白小时候只读过3年书,后因生活困难,13岁起当染坊学徒,他要承担一个成年人的繁  相似文献   

2.
周兆良 《湘潮》2023,(2):32-33
<正>英烈小档案 李白(1910—1949),湖南浏阳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了秋收起义,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通讯连指导员。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7年到上海从事党的秘密电台工作。1949年5月7日,在上海浦东戚家庙被杀害,年仅39岁。2009年,李白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相似文献   

3.
散木 《党史博览》2008,(9):51-51
毛泽东的书信,在已公开出版的《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中,共收录了372封,其中大多是1936年后的信函。此前的书信,如编辑所云:“特别是1921年至1935年期间的书信,现在收集到的很少。”在这372封书信中,可以看到,有相当一部分是对党外人士进行统战工作的,因此可以见证“三大法宝”之一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正李白,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的原型,是我党隐蔽战线和情报工作的无名英雄。1910年,李白出生于湖南浏阳河畔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李白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8月,李白正式加入红军,成为红四军通信连的一名战士。1934年6月,李白被组织上安排学习无线电技术,结业后分配到红五军团任电台台长兼政治委员。  相似文献   

5.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讲述的确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抗日战争爆发后,李白受党中央的派遣,化名李侠,从延安来到日军占领的上海,在日军和汪伪集团的眼皮底下秘密架设了电台.由于工作需要,组织上决定物色一个女同志扮作李白的妻子作掩护.李白是湖南济阳县张坊乡人.1925年他年仅15岁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1年参加红四军举办的无线电培训班,毕业后即从事党的无线电通讯工作,长征中任红五军团无线电队政委.  相似文献   

6.
中国从提出加入世贸组织至今,历经十三年,一彼三折,充满艰辛。最近,世界贸易组织上海研究中心主任汪尧田教授、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吴心伯教授等专家就中国加入WTO的有关问题作了回答。1.WTO是什么? WTO是世界贸易组织的英文简称,它是一个由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成的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 2.中国何时提出加入WTO? 中国在1986年就开始提出要恢复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中的合法地位,1995年,“关贸总协定”改名为“世界贸易组织”。 3.中国为什么要加入WTO? 简言之,中国成为WTO成员国,就可以享受成员国之间相互给予的各种贸易最惠国待遇,比如可以享受最低关税等。具体说来,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该在多边谈判和体制制定上拥有自己的地位,中国应该而且能够发挥在经济上的影响力和在制定多边秩序上的主观能动性。在经济上,中国需要获得在新一轮多边谈判回合中的表决权,以便创造更为合理的多边秩序,为充分参与新一轮产业革命及分享国际化生产铺平道路。 4.为什么美国是解决中国加入WTO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花与政治     
“花与政治”,这似乎是一个不着边际的题目。那不解语的花,怎么能和政治扯到一起?其实,花和政治的关系,本是自古有之。屈原的《离骚》,就把兰芷、荃蕙喻为君子,菅茅、萧艾比作小人。“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李白的《清平调》把杨责妃比作牡丹,又扯上赵飞燕;高力士为泄脱靴之愤,说李白把贵妃比  相似文献   

8.
李白是个千古留名的大诗人,他才学盖世,诗文无双,连当朝皇帝唐玄宗都对他宠爱有加,特意将其召到身边,日日赋诗作歌,可谓红极一时。人们皆以为李白必定飞黄腾达,前途不可限量。然而事实总是与人们的想像相悖,李白在皇宫始终未能得到重用,未了还被皇上“赐金放还,”仍是“布衣”一个。李白悲愤长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无数后人也为之鸣不平,认为皇帝昏庸、朝廷腐败,活活屈煞了一个旷世奇才。而笔者认为,皇帝昏庸、朝廷腐败固然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然而李白个人素质的种种缺陷,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李白恃才自傲、目空一切。李白…  相似文献   

9.
公元745年,在京城长安呆了三年的李白还是在满腹郁闷中离开了长安。虽说他从此可以过上逍遥自在的文人生活了,但内心落寞却无人知晓。从“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到“遥望长安日,不见长安人。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再到“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这一步一回头五里一徘徊之中,李白向我们所展示的是一颗多么孤愤的心啊!想当初,年轻气盛的李白一心想的是“羞与时人同”,心中充盈的也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海水”。三年前,上路入京时,他告别孩子时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  相似文献   

10.
一、来自异国的书信 1986年深秋的一天午后,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副司令员胡奇才和夫人王志远正在桌边下棋,突然一阵急促的门铃声传来。胡奇才把手中的棋子向棋盘上一放,说了声“将军”,便起身前去开门。 铁门被敞开,一位年轻的女投递员含笑问道:“这是胡奇才先生的家吗?” 胡奇才点头称“是”。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广平在其著作《许广平忆鲁迅》中言及:“鲁迅托人带了两只火腿,到延安去送给毛主席和党中央多位领导同志.那火腿是带走了,但听说到了西安,再也不能通过,只好切开来吃,但一切开,发现里面却还有书信.”“两只火腿”真的没有送到陕北解放区吗?据当时在洛甫(张天闻)同志身边担任机要文书的刘耀东回忆确认,他在陕北保安确实吃过鲁迅先生从上海托人带来的火腿肉.时间是1936年10月11日或12日的一天下午.  相似文献   

12.
刘少奇1950年至1963年间写给子女的书信有多封存世.在这些家书中,刘少奇提出了许多家庭教育的观点.主要有如下几个:“解决世界观问题是很要紧的”;“丝毫不搞特殊化”;“解决思想问题,不能操之过急”.这些观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刘少奇在子女家庭教育方面的优良风范和高超艺术,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阅谢春涛所著《庐山风云:1959年庐山会议简史》一书(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11月出版),书中第60页里写道:“他(指毛泽东──编者)还手书李白诗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并在末尾注明:李白《庐山谣》一诗中的四句。登庐山望长江,书此以赠庐山常委诸同志。”事实上,毛泽东题写李白这四句诗的时间,是在1961年第二次庐山会议期间,并非是1959年第一次庐山会议时。末尾为“书此以赠庐山党委请同志”,而非“庐山常委诸同志”。1961年8月对日至9月16日,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中央工作会议…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纪念在上海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的共产党员李白,以他为原型,拍摄了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电影中的李侠对党忠心耿耿、为革命英勇献身的事迹,真实地再现了李白烈士的一生。李白,原名李华初,曾用名李朴,化名李霞、李静安。1910年5月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1930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成为红四军通信连的一名战士,后任通信连指导员。1934年6月,李白调到瑞金红军通信学校第二期电讯班学习无线电技术,结业后分配到红五军团任电台台长兼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全国抗战爆发后,193…  相似文献   

15.
<正>“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2023年12月1日下午,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南苑街道“庐山恋”小剧场内,辖区居民党员自导自演的话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首映。当舞台灯光渐暗,剧中男主角李侠慷慨赴死,现场观众饱含热泪,掌声久久不能平息。该话剧以真实事件为原型创作。其原型人物李白,在上海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誓死守护党的秘密电台。1949年5月7日,李白牺牲,倒在了上海解放前夕。话剧中男主角李侠对党忠心耿耿、为革命英勇献身的事迹,真实地再现了李白烈士短暂却光辉的一生。  相似文献   

16.
苏贤益 《支部生活》2004,(12):30-30
《唐语林&#183;赏誉》是本很有意思的书,其中载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唐玄宗李隆基设宴招待翰林学士。席间,他问大诗人李白:“在用人上,我和天后相比,有什么不同?”李白说:“天后用人,好像小孩买瓜,不择香味,只拣大的;陛下用人,好像从泥沙里淘金子、破开石头找碧玉,寻求的是精华。”  相似文献   

17.
中美之间关于中国复关、“入世”的谈判在持续了13年之后,中国终于来到了WTO的门前.以开放中国的市场为代价换取中国加入WTO到底值不值?这一问题成为时下人们议论的焦点.笔者试把双方的打算、预期收益加以比较,以期让读者看清各自利益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投身我丈夫毕生的事业”──读宋庆龄的几封书信张爱荣,宋春燕《党的文献》杂志这一期发表了宋庆龄不同时期的八封书信。这八封书信都是珍贵的历史文献。其中有五封是早年写给她在美国读书时结识的好友阿利(AlexandraMann)的。她们相互间交往长达五十年...  相似文献   

19.
诗人与酒     
自古以来,诗人与酒便有着难解难分之缘。杜甫说李白”一斗诗百篇”,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的“酒中仙”,并说李白“嗜酒见天真”。然而杜甫自己又何尚不是如此?“饥籍家家米,愁征处处杯”,他是把酒看作同饭一样重要的!说来令人心寒:公元770年,未满花甲的杜甫竟因饮酒过量而醉死了。这是中国诗歌史上沉痛的一笔。这点,一些古代学者不忍心看到他们崇拜的“诗圣”就这样“饱死”,往往避而不谈,有的甚至加以否认,这完全不必要,正史所载杜甫“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是无可辩驳的史实。被酒醉而死的伟大诗人,也许只杜甫一人,但在醉中发泄情感的诗人,却是相当普遍的。情为诗之根,诗为情之苗,诗是抒情言志的产物,诗人的情感世界相当丰富——否则就成不了诗人。酒中含酒精,喝多后大脑被酒精中毒曰:“醉”,这“醉”导致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不能自我控制,不少清醒时自戒不能  相似文献   

20.
林品强 《党史文汇》2010,(11):29-33
从1927年以后的10年间,朱德成为国民党悬赏缉捕的“要犯”。国民党当局的封锁,使朱德与亲友隔绝了书信联系。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朱德出任八路军总指挥,从此以后才得以与四川亲友书信往来。烽火岁月里,家书抵万金。民族的存亡,亲人的牵挂;战斗的艰辛,打了胜仗的喜悦;抛弃一切,为祖国为民族求生存的抗战决心,被一封封书信连接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