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东欧民粹政党有大量社会底层支持者,农民是最有代表性的民粹主义基础。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看,以农民为代表的中东欧民粹支持者与历史上保守势力的支持基础有类似的逻辑。在农业仍为关键产业的中东欧国家,当传统经济受到转型后突如其来的外部经济影响时,既有经济结构和生产关系受到严峻挑战,在本土保守势力的推动下,竞争力不足的中东欧国家呼吁保护传统经济,反对以西欧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的价值腐化、以威权整肃国内腐败、强调历史上的民族荣光、复兴宗教及家庭伦理等。这一思潮被民粹政党用以获取政治权力。在外部经济压力下,农民、城市底层民众、经济民族主义者、保守的政治精英、大文化中心论者共同构成支持民粹主义的基础,民粹政党的兴起是精英和大众共同推动的结果。中东欧民粹政党自该地区转型后就出现在政治舞台,其影响深度和广度是欧洲其他地区所不及的。有鉴于此,探索一条以民粹主义基础为导向的策略路径,整合政府、企业和民间机构三类实践主体,有助于强化中国在中东欧的影响力。积极推进民粹政党或执政党的对华合作,是中国强化和拓展中东欧地区利益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自19世纪中后期以来,民粹主义先后形成了三波民粹化浪潮,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一波和20世纪50年代的第二波民粹化浪潮都没有对世界政治产生重大影响,发生在21世纪的第三波民粹化浪潮在欧美发达国家强势崛起,推动了一批具有民粹化倾向的政治强人在政治舞台上崛起,代表着大众反叛的呼声,已形成一股巨大的政治力量。第三波民粹化浪潮是一系列因素的综合效应释放,包括现有治理体系失败、全球化带来的世界分化和等级化趋势,以及信息技术革命催生的大众动员等,这将对世界政治关系和政治制度都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国际关系研究一直被看作是社会科学中世俗且具实证性的研究领域,宗教及向来与国际权力体制没有关系的非国家行为体———各种类型的宗教组织在其中难有一席之地。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宗教复兴、宗教的政治化趋势及国际关系的"宗教回归",尤其是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世俗媒体和学界对国际关系中宗教作用的传统看法,引发和推动了国际关系研究的"宗教转折"甚至"范式转移",使宗教与国际关系研究成为21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学术热点和增长点。那么,如何评价全球宗教复兴对当前国际关系的冲击,国际关系研究的"宗教转折"有何特点?我国宗教与国际关系的研究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为此,本刊特约记者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涂怡超专访复旦大学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徐以骅教授。徐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宗教与国际关系、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美国宗教、中国基督教等,著有《宗教与当代国际关系》《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后冷战时期的宗教与美国政治和外交》等。  相似文献   

4.
宋勇梁  高崇慧 《法制博览》2015,(7):131-132,130
"法律信仰"是一个舶来概念,来自于西方,而"信仰"这个词也具有深厚的历史与宗教的背景,可"法律信仰"这个概念在中国一经提出就陷入了自身难以解决的悖论,宗教与信仰的关系、宗教与法律的关系、法律与信仰的关系它们之间如何联系在一起,东方不同于西方的历史和价值体系注定使中国无法照搬西方的原有概念,寻求中国法律信仰的正当性与合理性是我国研究法律信仰问题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5.
欧洲怀疑主义是中东欧国家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政治思潮。它不单纯是国际关系领域的"疑欧"思潮,而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空箱子",里面可以放一系列不同立场的各种政策。从根源上说,欧洲怀疑主义的出现与中东欧国家的历史和现状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民众和精英对于中东欧国家与西欧国家关系、中东欧政治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现状的一种"另类"审视。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的欧美国家大选中,长期难入政治主流的左右翼极端政党群体性崛起,从体制外闯入体制内,"黑天鹅"现象频现。民粹主义和极端政党推崇大众民主,认为平民运动天然合理,放纵其中的非理性抗争行为,鼓动以反体制和保护个人权益为主要诉求的"街头政治"。西方多党博弈与制衡,多以裹胁民意、绑架国家利益、加速国家政治极化和社会分裂为代价。西方政客特立独行走极端的方式,进一步加剧了朝野矛盾和政治极化。极端政党与民粹主义融合聚变,也进一步加剧了西方政治极化和政党格局碎片化趋势,否决政治将成常态,选举政治的不确定增加。民粹思潮崛起,既挤压了左翼力量发展空间,也刺激了强人政治的发展。"解铃还须系铃人",西方民主"失灵"和"特朗普现象"的答案只能从西方多党民主怪圈中求解,西方代议制民主的弊端到了该清除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7.
在欧洲民粹主义浪潮下,不同意识形态的左中右翼政党纷纷借助于民粹主义的力量获取选民的支持.对于主流政党而言,最为担心的莫过于所有民粹政党结成反建制联盟.而实际上,虽然中间与激进右翼民粹政党选民体现出了相近的意识形态倾向,但激进左右翼民粹政党选民分属不同的社会阶层,秉持完全异样的价值观念与政治诉求,因此三类选民分别支持的民...  相似文献   

8.
自2016年脱欧公投以来,英国开启了"脱欧时代",不同政治力量围绕脱欧议题展开了错综复杂的博弈,政党政治呈现了政党博弈"白热化"、政治格局"碎片化"、政治运行"无序化"的演变趋势。西方代议制民主的固有弊端、政党沉迷选票政治的消极影响、民粹主义分裂社会的共识困境,是英国政党政治演变的深层动因。"脱欧时代",英国政党政治将面临政治认同、公众信任与国家治理等多方面的现实挑战。  相似文献   

9.
民粹主义是现代社会的固有政治现象,具有独特的政治信念、政治风格、话语、思维与策略。美国政治始终具有显著的民粹主义特征。过去几十年里美国政治的日益民粹化助长了当今的民粹主义浪潮。民粹主义不仅是美国政治的悠久传统和固有特征,对于美国的政治发展也是不可或缺的。它是被忽略的群体表达意愿的一种形式,也是推动美国政治改革的重要力量。但当代民粹主义往往造成政治的不稳定或政府的威权化,毁损社会的多元性和包容性。由于民粹主义是在民主精神和程序之下对代议制的回应和挑战,当今美国两党的建制派很难应对。一般的化解方法是在政策上吸纳民粹主义运动诉求的合理成分,而根本的解决之道则是良好的国内治理,消除产生它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民粹主义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一直扮演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尤以英国和日本两国为甚。本文主要介绍了英、日两国极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政治派别、组织形式及政治主张,通过对两国民粹主义的话语特色进行分析,清晰地勾勒出两国的民粹主义政客如何在各自国家的政坛发挥着"极右"的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两国的政治走向。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基督教福音派的大规模崛起和政治参与是美国社会的一大景观,其影响力远远超过在美国政治舞台上曾经风光一时的基督教自由派或主流派,成为美国宗教界的主导力量。本文归纳了后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政策"福音化"的基本趋势,分析了特朗普政府对华宗教战略的主要特点,并且指出了推动特朗普政府对华宗教战略的三大宗教势力:主要由保守福音派领袖组成的"宫廷福音派",作为特朗普政府和共和党政治基础的白人福音派,以及美国跨宗教、跨党派的宗教人权建制或宗教领域的"深暗势力"。三种宗教势力的政治诉求虽有较大差异,但盘根错节、配合运作,不仅策动了美国当前对华"宗教冷战式动员",而且在美国对外关系领域也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2.
《南风窗》2016,(20)
正西欧民粹主义者们的愤怒,很多都是针对全球化的。几乎是同样的原因,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频频攻击目前的贸易体制,不那么"民粹"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对TPP也没什么热情。这很容易给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西方成了全球化的"输家"。全球化成为热词,始于1990年代。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对比1990年与2015年的世界GDP总量排名,除了中国和印度跻身前十(加拿大和西班牙跌出前十),其他如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前苏联(俄罗斯)以及巴西等8个国家,变  相似文献   

13.
中东欧的新民粹主义并没有一个核心的意识形态,其政策就是"取悦于民"。新民粹主义政党并不创设新议题,而只是"汇集民意",迎合大众口味的各种主张都能为其所用。中东欧转型中存在诸多弊端如大众经济满意度差、阶级力量的溃散、传统政党代表能力下降、民族主义情绪发酵等因素,在社交媒体的重新整合下催生出新民粹主义。但是,新民粹主义所包含的彼此相互印证或相互矛盾的方案如经济平民主义、疑欧主义、反精英政治、民族主义等并不是解决中东欧现存问题的有效方案,反而加剧了政党关系、民族关系、本国与欧盟关系的紧张,推动中东欧政治朝着更为激进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潘蔚娟 《国际展望》2014,(1):121-135
作为中东最大的基督教群体,埃及科普特人在20世纪70年代前却鲜为人知。70年代后,埃及国内穆斯林和基督徒之间接连不断的冲突才使科普特人问题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本文从埃及总统对宗教和科普特人的态度、政府法律条规对科普特人的影响、科普特基督教和科普特人对埃及政府的态度等三方面,梳理了埃及科普特人在战后政治地位的演变过程,认为埃总统发挥宗教职能的不同方式、埃及人共同的国民政治认同尚未真正形成以及科普特人缺乏政治参与热情是其政治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展望未来,尽管形势仍扑朔迷离,但革命后的埃及的伊斯兰化不仅没有弱化、反而有强化趋势,而埃及宪法的世俗化又将直接影响到科普特人政治地位问题的根本性解决。因此,科普特人政治地位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问题也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5.
2015年,在世界秩序深度转型的同时,各方围绕全球治理形成多元互动和激烈竞争。政治思潮围绕国际秩序、全球治理的激荡反映出了国际社会对世界走向何方的探求及各方对此展开的博弈。历史冲突与现实矛盾叠加,导致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主义兴起。地缘政治的回归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作祟使国家作为国际关系中最重要行为体的作用再度凸显。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国"的兴起标志着恐怖主义浪潮与吉哈德运动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而这是根植于中东地区深层的宗教、政治和社会因素。同时,"伊斯兰国"自身的组织建设、经济管理和民众动员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伊斯兰国"的兴起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它不仅与"基地"组织争夺全球"圣战"的主导权,而且对外输出暴力恐怖和意识形态,导致国际冲突与地区动荡,挑战传统观念和国际规范,加速了中东地缘政治关系的重塑与国际反恐力量的分化和重组。此外,"伊斯兰国"的兴起还推动着国际体系边缘群体的宗教化、集体化实践,造成了对国际秩序的冲击和挑战。为此,国际社会需要认识到"伊斯兰国"背后的恐怖主义运动与重建哈里发国家政治实践的双重属性,关注其背后的滋生土壤,以求更加妥善有效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7.
民粹主义在历史上出现过四次浪潮,前三次总体上呈现出偏左的政治色彩。在21世纪初叶,第四次民粹主义浪潮席卷欧美,却出现不同于以往的、左翼与右翼同时并举的两极化趋势。引领全球化已达30年的新自由主义催生和助长了这一趋势,其经济政策导致财富集中和分配不均,中下层陷入经济焦虑,左翼民粹主义由此萌生;而新自由主义所倡导的文化价值加剧了身份政治和其他单一议题政治,中下层的身份焦虑激发了右翼民粹主义。新自由主义在政治上主张的代议民主出现种种弊端,成为左翼与右翼民粹反精英、反建制的共同政治诱因,是激发当今民粹主义两极化趋势的制度根源。  相似文献   

18.
基民主义是当今世界一种重要的政治思潮,其历史可追溯到18世纪.但作为一支对"基督教原则"和"民主原则"并行认同的政治力量,基督教民主党在欧洲则基本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出现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亚太正在取代欧洲—大西洋地区成长为全球经济中心和地缘政治中心,这是当前的国际共识.同时,亚太也是国际冲突频仍,麻烦不断的地区,未来5-10年亚太国际冲突有加剧趋势,这不仅是国际共识,更是可以预言的国际政治现实.这两个"国际共识",尤其是后一个"国际共识",要求亚太建立一个能有效覆盖全区域的地区安全机制,以求抑制亚太国家间的矛盾与冲突,适应亚太崛起为全球经济、政治中心枢纽区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20.
将对世界民粹主义理论内涵的探讨与东亚民主化以来的民粹案例结合起来,可以发现,东亚的民粹主义具备社会二元对立论、直接民主与反建制、激进的社会平等观以及程度不一的民族主义或本土认同论述,这四个内涵要点借助自由民主价值观和一人一票制而得到放大。并且,东亚民粹主义政治具有明显的外生性经济根源,经常由于迷信选举民主、煽动社会对抗,造成治理失效和社会动荡。近年来,学界开始反思民粹主义的根源与弊端并探索化解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