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莉 《各界》2008,(8):96
皮特·纽马克在<翻译教程>一书中将语言表达分为四大类型:表现型,信息型,呼唤型以及美学型.本文将运用他的翻译理论来分析电影片名翻译中的部分现象.为了更好的讨沦电影片名的翻译,我们首先要了解电影片名的各种特征和翻译原则,才能得出方法策略以更好的解决电影片名翻译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2.
邓飞 《学理论》2010,(11):161-162
本文指出了目前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在电影片名的翻译时要体现出影片信息、商业价值、美学原则和文化内涵四个方面的内容。并呼吁译者翻译电影片名时把四者结合,译出优美的片名。  相似文献   

3.
翻译界关于“信”与“达”之间关系的争论由来已久。应该将“信”理解为忠实于原文,“达”理解为通顺、流畅。在翻译实践申只有坚持“信”与“达”的统一,才能翻译得更“信”,更“达”。  相似文献   

4.
从林语堂的译品看“间性”思想在翻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燕 《学理论》2010,(15):164-165
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等诸多相互矛盾的翻译理论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话题,这些对立都是一元化翻译视点的结果反映,是翻译研究中的一种失衡现象。拟从"间性"的角度试图调和各对立理论的矛盾,并通过分析林语堂的翻译作品探究"间性"的重要性及"间性"思想是如何在翻译中起作用的,以期能为今后平衡这种翻译研究失衡现象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5.
根据奈达的"读者反映论",读者给予文本生命力,读者的理解是文本意义的所在,每一次阅读都是对文本的又一次全新的诠释.我们翻译任何作品,目的都是为读者服务.如果译者不顾读者反映而自行其事,其翻译绝不能算是好的翻译.作为奈达等值理论(Equlvalent Theory)重要组成部分,"读者反映论(Reader's Response Theory)"在中国翻译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得到高度重视.以荆州店名为例探讨中英双语店名的翻译特点,以奈达的"读者反应论"为指导,提出英汉双语店名翻译的"四要"原则.  相似文献   

6.
来春燕 《学理论》2009,(31):190-191
在翻译领域,等效一直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不同时期的理论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它有着不同的诠释。对国内外译界影响最大的应是奈达的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理论。近几年来,影视字幕翻译的研究日见增多。《返老还童》这部电影曾荣获1998年度三项奥斯卡奖,影片内容新颍,内涵深刻,表达了人们对生与死的理解,耐人寻味。本文将把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运用于《返老还童》的字幕翻译对比研究,让观众更好地理解这部电影。  相似文献   

7.
《魂断蓝桥》被称为经典的爱情悲剧,而影片的原名为Waterloo Bridge,直译为"滑铁卢桥",本文首先分析直译的缺点,然后联系剧情结合中国文化分别从"魂断"、"蓝桥"、"魂断蓝桥"三方面进行赏析,仔细品味片名翻译中的文化韵味和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8.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译制片的出现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英汉电影翻译工作者在处理一些文化色彩词语或语句时经常出现错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原声电影本意的传达。因此选取观众最熟悉、最易于接受的词语、语义来翻译原版片是电影翻译的基本原则。本文结合一些译制片翻译实例,讨论了文化与字幕翻译的一些策略,指出电影翻译中仍有许多领域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受体"研究,是借鉴接受美学的观点,从"读者"——"接受者"的角度来回顾分析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具体历史语境相结合之后所产生的话语色彩和审美效应。这种以接受者为第一本位的研究策略,既具有文艺理论本身"活"的灵魂的特点,也坚持了"还原历史"的唯物主义原则。按照接受主体身份的变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不同时期适应了不同的期待视野,也便产生了不同的理论话语,它们分别是:知识分子主体时期的"政治功利论"、政治领袖主体时期的"制度范畴论"和"复调"主体时期的"多极圆融论"。  相似文献   

10.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思想入党"原则,是我们党"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理论的重要内容。"思想入党"原则,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一般规律,也体现了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根本要求。新形势下,始终坚持"思想入党"原则,就抓住了党的纯洁性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华语电影的字幕翻译有其自身的特色,特别是中华文化在华语电影中的重要体现。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华语电影文化专有项的部分翻译原则与策略主要是归化和异化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从不同路径出发论证了作为方法论原则的"整体性",提出各自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认识;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其进行解读,并试图在超出机械决定论和简单还原论的基础上重建国家和社会的统一;试图在本体论层面对"整体性"范畴作澄清,但最终陷入一种偶然性和异质性逻辑,并开启了对"整体性"范畴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全面解构。这些讨论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即要从实践纲领出发来理解马克思的"整体性"范畴,用一种辩证的"整体性"方法去研究和对待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内部各个环节之间的交互性和内在演化上来认识和把握马克思的社会整体性思想。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五反"运动。总起来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作出的开展"五反"运动的决策是正确的。"五反"政策执行是贯彻"五反"政策过程的关键环节,也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但"五反"政策在上海执行的结果,往往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机械执行、野蛮执行和扩大范围执行等偏差。之所以出现上述误区,是因为存在着主观阻碍因素和体制弊端的影响。从公共政策执行的视角分析、总结"五反"政策在上海执行的经验教训,能够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这对于促进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现阶段各级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能力和政策执行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古玉 《学理论》2010,(27):32-33
阐述并且分析了胡锦涛总书记的"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以人为贵"的执政伦理意蕴——以人民群众利益至上为根本宗旨;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原则;以"为民倾情、为民用权、为民谋利"为内涵;以尊重群众和服务群众,弘扬正气和承担责任,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为方法的执政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6,(2)
向陈云学习,学习陈云"一心为民"的精神,是贯彻落实党的根本宗旨的要求,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是学习"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要求。向陈云学习,学习以克己奉公、心系群众、求真务实为主要内容的陈云"一心为民"精神。在学习中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一般和特殊相结合的原则,将学习陈云"一心为民"的精神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6.
王立君 《学理论》2011,(11):335-336
两课"教学中的四结合原则包括原理阐述与范例分析相结合、课堂讲授和专题讲座相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启发式与灌输式相结合,正确运用"两课"教学中的四结合原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在学术争鸣的百花园中,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研究日趋成为一个显性理论领域。其中,马克思、列宁和葛兰西的观点颇具代表性。马克思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的生成动因是其所确立的"物质第一性"原则。列宁则以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为依托,彰明了意识形态领导权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作用。葛兰西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亦根源于马克思,却意在突出"文化渗透"在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中的特殊意义。将深刻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融合新时代中国实际予以解读,进而探知其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现实意义,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8.
列宁根据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的发展进一步丰富、发展、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使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第一次真正走向全世界。列宁的意识形态思想启示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原则,培养革命思想家;坚持意识形态的党性原则和阶级性;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制度建设,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在实践中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使其成为治国理政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评价地方性法规质量高低的标准有两条:一条是法律标准,即"不抵触原则";另一条是实践标准,是指"有特色"和"可操作"。不抵触原则是指地方性法规不得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具体条文相冲突、相违背,并不得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精神实质、基本原则相冲突、相违背。"有特色"是指地方立法要充分反映本行政区域经济、政治、法制、文化、风俗、民情等对立法调整的需求,注意解决本行政区域突出的、而国家立法未能或者不宜解决的问题;"可操作"是指要求地方性法规要加强民主立法,正确处理公权与私权、自由与秩序的关系,完善有关立法的程序规定。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3,(31)
费尔巴哈通过对古典哲学和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继承,提出了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内的"人本质理论",然而该理论本质上是机械唯物主义的。对费尔巴哈"人本质理论"的实质进行了阐述,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质理论"的扬弃出发,分析了费尔巴哈理论中的合理内核,并阐明了马克思"人本质理论"对费尔巴哈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