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9 毫秒
1.
高岩  韩阳阳 《学理论》2012,(29):62-63
在我国社会结构转型期,社会工作作为一项独立的职业正日益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而我国社会工作的开展并不是均匀的。少数民族地区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就更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与帮助。认清民族社会工作中的关键问题、影响因素等,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促进社会工作这门朝阳职业在民族地区顺利开展,促进民族地区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2.
刘悦 《学理论》2013,(19):121-122
随着社会工作在中国的不断发展与深入,越来越多的地区意识到了社会工作对于国家与社会的重要性。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离不开社会工作的不断深入。伴随着经济发展而带来的社会问题是要依靠社会工作的不断探索而解决。社会工作的发展可以平衡社会与个人的利益,从而减轻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和矛盾。在发展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社会工作的价值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社会工作作为解决和应对社会问题的制度化方法,是一个融合价值观、理论与实践的多维系统。民族地区的社会工作实践除了受到国家方针政策以及社会工作者本身的专业价值、专业技能等因素的正式约束之外,还受到来自服务对象文化持守方面的非正式约束。本文从观念性层次,规范性层次和操作性层次分析了民族社会工作中非正式约束的文化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土化民族社会工作实务体系构建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4.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呈现出明显的"三阶特征",而民族地区的社会工作还处于"第一阶"水平,基本上处于缺失状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性为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了需求性空间;民族地区民政工作的局限性为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了现实性空间;民族地区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为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了必要性空间.民族地区社会工作具有的特殊性,那就是必将面临"本土化"与"再本土化"的交织、主流文化与次属文化的冲突、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碰撞这几对矛盾.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24)
民族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出于其对民族关系建设、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文化保护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而目前为止并未有统一性的定义和完善的价值体系,对其服务领域的探究也是众说纷纭。本文尝试在突出时代性的前提下,将民族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分为民族关系、民族地区、城市三个大方面,并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对民族社会工作的具体服务领域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划分和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不仅有利于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制度的创新,而且有利于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首先明确了学校社会工作在高职院校工作体系中的定位,然后从服务内容、服务程序、路径选择和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构建了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7.
社会工作介入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是多元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以政府主导的扶贫模式存在精准扶贫团队专业能力欠缺、民族地区贫困群众主体性不足、贫困对象缺乏精确认定等问题。与其相比社会工作在资源链接、助人方法、助人理念等方面有自身专业优势。在精准扶贫的具体介入工作中,社会工作者采用多元化的介入策略,将项目运作与培育社会组织相结合;将扶贫、扶智、扶志三者相结合;将外展服务与社会服务整合相结合,共同促进民族贫困地区精准脱贫。同时,社会工作者在对民族地区扶贫的介入中应注意文化敏感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6,(8)
实习基地建设是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文章以湖北民族学院为例,介绍了该校建设社会工作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以及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民族院校社会工作教育的实际,提出了加强民族院校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建设工作的对策建议:一是统筹规划;二是创新机制,深化实习基地与高校的联系;三是建设双师型老师队伍,强化督导;四是拓展实习基地。  相似文献   

9.
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工作在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开展社会工作的前提是要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功能强大的社会工作队伍,政府应该主导社会工作人才促进的工作,强化培养、发展、配置人才的措施,以人才为动力推进社会工作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0.
侯利文 《学理论》2013,(24):84-85
随着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社会工作人才培养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迁,然而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呈现断裂的态势。因此,构建需求导向下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应是创新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William M. Epstein 《Society》2012,49(6):525-533
Social work practice persists by virtue of a crucial alternative function: it is one of the culture??s practices of romanticism, glorifying national values in its insistence on individual initiative and responsibility through its services and providing easy status positions for America??s mediocracy. The field is not held accountable to effective social services nor even the provision of intelligent, responsive, productive and capable practitioners and intellectuals. Rather, social work performs civic sacraments??baptisms of the heroic individual will??in affirming the romantic ideals that are cherished pillars of America??s political and social choices.  相似文献   

12.
为妇女的生存和发展服务是妇女社会工作的宗旨.在社会建设视野下,妇女社会工作在工作理念、方法等方面要进一步体现社会建设的现实要求.当前妇女社会工作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表现为妇女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日趋多样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水平大大提高等;但也明显存在专业社会工作在广度和深度上介入不够,本土化有效运作模式不足等问题.为此,需要从妇联组织、高等院校、民间妇女组织以及现行的社会政策法规运行环境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妇女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和牡会化水准,以更好地服务于妇女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3.
14.
15.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 This paper is situated in the normative discourse on the society building in China, seeks to go beyond the various ideological discourses, such as the...  相似文献   

16.
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进入到城市生活,面临来自于家庭、社区以及社会政策多方面的排斥而难以适应和融入。社会工作者应该采取整合的社工介入策略,从个人、家庭、社区以及社会政策多层面帮助农村老年人应对以及改变社会排斥,帮助他们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17.
18.
社会工作是一种福利性和公益性服务,它的正常运转需要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而社会资本就具有这种功能。可以说,社会工作就是社会资本的社会支持功能的具体展示。目前,我国社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面临着社会认同度较低、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激励保障机制缺失等发展困境。这主要是由于社会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健全,社会工作理念和意识不够普及,社会工作人才评价体系不够完善造成的。为此,要端正价值取向,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健全职业体系,开发社工岗位,加强教育培训和激励保障,以利于积累社会资本,推进社会工作发展。  相似文献   

19.
Organizational scholars and institutional theorists have shown a great deal of interest in the concept of social capital. To a large extent, this interest has been fueled by accumulating evidence that social capital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cooperative, productive, and stable relationships within organizations and institutions. Recognizing these benefits, a major focus of recent theoretical efforts has been explicating the antecedents of social capital. Drawing on concepts from social identity theory and related theories of the self, this paper develops a framework for conceptualizing how individuals' psyc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with a collective enhances their willingness to engage in behavior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cre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social capital. The paper reviews empirical evidence in favor of the framework and draws out some of its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