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小平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他所创立的邓小平理论理论体系中,始终贯穿着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观这条主线。他从时代主题的高度,指出发展问题是当今时代最核心的问题,是世界历史的潮流;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出发,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命题;从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高度,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观点;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出发,强调发展的重点是发展经济,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把握时代特征的基础上,确立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强国之路。这为我们党确立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开拓者,邓小平同志一贯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在具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邓小平积极探索民族文化的发展道路,为中国民族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一是通过拨乱反正,恢复和发展毛泽东时代民族文化的基本方针;二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文化综合素质;三是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吸收世界各民族有益文化成果。  相似文献   

3.
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的治国理政的探索与实践中,邓小平对通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进行治国理政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强调经济建设对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二是"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三是"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法制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四是"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做好群众意识形态工作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五是"马克思主义者应该站出来讲话",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才能有力排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障碍。邓小平治国理政的基本经验为当前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借鉴:坚持并发展邓小平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夯实治国理政的物质基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治国理政的政治方向;完善法律体系建设,建设治国理政的法治体系;做好宣传工作,巩固治国理政的群众基础;整合多元社会思潮,优化治国理政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4.
"小康社会"思想是邓小平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思考的重要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康社会"思想与"中国式的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等探索相连接,它的提出不仅丰富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也是"三步走"发展战略的主要根据和基本依据,是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为一体的综合性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小康社会"这两个邓小平"思想词典"中最具特色的话语,成为21世纪以来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连续三次党的报告中的"关键词"。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格局中,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根本课题,也是对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重要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战略进行了长期不懈地探索和发展,形成和确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战略理论,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战略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其内容而言,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就其性质而言,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其研究对象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孕育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形成于80年代中期;初步表述是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系统阐发是1992年春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报告;此后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轮廊。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提出"改革动力论"开辟了以改革为动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前进方向,规定了基本原则,明确了价值核心,提出了重要前提,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邓小平的思想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发展,逐渐形成了我们党和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各个领域实践的指导思想,成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指导理论,是指引中国克服各种困难,奔赴现代化的光辉的旗帜、胜利的旗帜;党的十四大明确地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十五大以简练的语言提炼为邓小平理论,这是我党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以及不断总结历史成功经验和失误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不断的探索和发展社会主义道路、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结合我国新时期改…  相似文献   

9.
信息窗     
“2·19讲话”的新突破胡锦涛总书记2月19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理论上的新突破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邓小平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要抓,到江泽民提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再到现在正式提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这是一个理论突破。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唯物史观基础山东省社联包心鉴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渊源于他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握当代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实际,开创性地探索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道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今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它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一条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在回答20世纪社会主义面临的最重大的历史课题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为当代社会主义在现实基础上迎接挑战,展示了广阔前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经济文化较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规律的探索,在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时,从五个方面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理论做出了突出的创造性贡献。  相似文献   

12.
史伟刚 《理论探讨》2006,34(2):16-19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的汪洋大海中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历史难题。以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者为破解社会主义历史难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邓小平理论的诞生第一次系统地破解了这个历史难题,不仅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而且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开创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不同于西方国家主导的传统现代化模式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是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方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作出科学的历史定位,为振兴中华民族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他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甘落后、追赶先进的雄心壮志和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之路。"中国式现代化"以经济建设为逻辑起点,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建设,发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按其特有的实践逻辑依次展开,反映了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整体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结合。"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一条合乎人类社会发展理性之路。中国梦是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价值理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理性,二者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4.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方针,与私有化有着本质区别。划清两者界限,对于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指导改革和建设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构筑  相似文献   

15.
姜峰 《学理论》2012,(29):12-13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个重大的系统工程,它考验着执政党的理论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口号,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邓小平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贯穿于他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始终,集中表现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和途径;民主法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证等等。  相似文献   

16.
邓斌 《理论探索》2006,19(4):44-46
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理论提出了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吸收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果的设想。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及其实践,肯定了中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进入社会主义;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比较系统地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跨越”之后的难题,从而把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5,(30)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必要的思想保证,而社会的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发展,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本文首先阐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进而论述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意蕴;最后就二者辩证关系进行研究。以期对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的"革命的功利主义"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义利观一脉相承,都是在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毛泽东的"革命的功利主义"是对"重义轻利"传统价值观的批判,但在脱离了群众,脱离了中国经济建设的实际后,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向"重义轻利"传统观念的回归和对个人利益的忽视。邓小平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为基础,提出了社会主义义利观。他注重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立足点,既反对极端的集体主义,又批驳个人主义,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蒋涌 《瞭望》1994,(31)
当前,我们的国家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全国上下朝气蓬勃,成就令世界瞩目.但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文化建设应当摆在怎样的位置上呢?党中央一再强调两手抓,强调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要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富裕、文明两者都不可缺少.自贡市抓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经验值得重视,这篇调查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历史发展刘苗芳邓小平经济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题是研究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他的产生和发展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有一致性,又有其内在的逻辑性。第一阶段,邓小平经济理论产生前的思想准备阶段(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