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建党史月刊》2014,(9):44-44
正在抗日战争初期,一些左翼电影精英从国统区大城市奔赴陕甘宁边区,成为最早的延安电影人。以他们为核心,1938年成立了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即延安电影团)。延安电影团以简陋的设备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生活、战斗场景,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2.
<正>成立于1938年的延安电影团,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建立的第一个专业电影拍摄机构,是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1938年到1940年,延安电影团所拍摄的第一部人民电影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生活、战斗场景,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影像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延安电影团:抗日根据地的第一个电影制片机构  相似文献   

3.
1947年,胡宗南占领了延安后受到了蒋介石的嘉奖,但很快就接到了命令:几天后,中外记者团要来延安参观,必须做好接待准备。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国民党顽固派表面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但对延安和人民抗日力量仍然实行包围、限制和孤立等政策。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 ,采取“宣传出去 ,争取过来”的方针 ,击败了国民党顽固派设置的种种阻碍 ,热情邀请有国民党顽固派参加的中外记者考察团到延安参观访问。中外记者团在延安进行了历时 4 0余天的详细考察后 ,比较客观地向全世界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不可战胜的抗日力量。这是中国共产党打破顽固派封锁的胜利。本文略记了中外记者团在延安的考察历史情况。  相似文献   

5.
王道生 《求贤》2012,(11):48-51
最近几年,天津延安精神研究会每年暑假都组织天津大中学校师生赴延安参观学习,今年是第四次了:我有幸应邀随团去延安考察,收获颇丰,感触颇深。大量的历史事实使我认识到,延安,不仅是中国革命出理论、出路线、出政策的革命圣地,同时它又是出干部、出人才的圣地,延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中国革命培养人才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认...  相似文献   

6.
《理论与当代》2004,(10):42-43
高福生在2004年9月14日的《光明网》上撰文指出,1944年9月8日,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在延安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大会上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讲演。60年后的今天,一部取材于张思德人生经历的电影在全国上映,这部原本没有多少悬念但充满温情和人性光辉的电影,出人意料地在观众中产生热烈反响,京城许多报章也以超大篇幅报道了这部电影引发的“红色激情”。  相似文献   

7.
《湘潮》2015,(5)
<正>"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好地方来好风光,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这是延安电影团拍摄的电影纪录片《南泥湾》中的歌曲。电影《南泥湾》说的是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荒种粮的故事。1941年,三五九旅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关于进行大生产运动的号召,一手拿枪,一手拿起镢头,经过几年的开拓,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不要政府  相似文献   

8.
1943年夏秋,蒋介石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重兵扑向陕甘宁边区。党中央急调时任太岳军区二分区司令员的王近山率第16团赴延安。  相似文献   

9.
<正>在抗日战争的连天烽火中,广大海外华侨青年认定延安是革命圣地,是中国希望之所在。“到延安去!”“到抗日前线去!”成为海外赤子的共同心声。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诗歌:“一壶一钵去长征,不怕关山万里程,满腔热血去受训,不到延安誓不停!”为争取华侨支持和参加抗战,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团结抗日主张,中共中央决定,在南洋华侨回国服务团延安办事处的基础上,成立延安华侨救国联合会(简称“延安侨联”)。1940年9月5日在杨家岭大礼堂召开成立大会,有170余名华侨代表参会。  相似文献   

10.
山西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彩色故事片《声震长空》,通过我党领导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创立和发展,真实再现了人民广播事业早期的壮丽发展历程,热情歌颂了老一辈广播战士崇高的思想、精神和情操,填补了用电影形式来表现党的广播事业的一个空白。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从那时起到解放战争时期,她所面临的艰危困苦,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但老一辈的广播工作者们硬是凭着一种崇高的理想,一种坚定的信念,一种严谨的工作态度,创办和发展了人民广播事业,使真理和正义的…  相似文献   

11.
《党的建设》2013,(5):46-47
1937年10月至1946年4月,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旅部及其七七。团作为留守部队,为了保卫延安和党中央,培养、积蓄干部.奉命进驻庆阳县(今庆城县)。三八五旅驻防庆阳的8年间,在王维舟和耿飚的带领下,取得了以“镇、宁两次事件”为代表的反摩擦斗争的胜利,进军大凤川,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并参与庆阳各地的政权建设,助建了陇东中学,  相似文献   

12.
1937年秋,周副主席在延安时,一次骑马不幸摔伤了胳膊,在延安治疗一段时间后,又去苏联治疗。伤愈后,从莫斯科回到中央所在地延安的兰家坪。10月下旬的一天,晚饭后,中央机关通知我们到马列学院广场去看电影,原来周副主席从莫斯科带回一架  相似文献   

13.
吴志菲 《党史纵览》2013,(12):42-45
侯波,著名新闻摄影家,1924年出生于山西夏县。先后在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游击队、西安八路军办事处青训班、延安保安处、延安大学工作学习,后历任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影科科长、北平电影制片厂照相科科长、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摄影科科长、新华社摄影部高级记者及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主席等职,当选过中国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还受聘担任过中国图片银行名誉行长。  相似文献   

14.
1945年,黄炎培以国民政府参政员的身份到访延安,在延安,他见到了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  相似文献   

15.
1945年,黄炎培以国民政府参政员的身份到访延安,在延安,他见到了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  相似文献   

16.
高德明 《党史博览》2010,(12):27-28
高浩平不算什么大人物.经历却不平凡。他1917年出生在河北省新河县的一个农村.读书后到天津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33年投身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做地下工作。1938年参军,1943年就在太岳军分区十六团任政治处主任。以后在国民党企图袭击延安时,高浩平所在部队调到陕北.改编为新四旅,负责保卫延安。解放战争期间,新四旅成为彭德怀指挥的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第六军第十七师,高浩平任政治部主任。  相似文献   

17.
1939年冬,359旅在王震同志率领下,穿过敌人重重封锁,冒着寒风冷雨,由晋察冀边区调回延安。部队到延安以后,五个团分驻在金盆湾、南泥湾和临镇。我那时在旅司令部任通  相似文献   

18.
在北京花园路一所普通住宅的客厅里.我们久久凝视墙上挂着的一张黑白照片。照片右边是毛泽东,中间的那位女同志就是我们要采访的侯波同志,左边是侯波的丈夫、著名摄影家徐肖冰。采访就是从这张照片开始的。身体康健、性格爽宜的侯波老人轻声细语、侃侃而谈……在香山别墅,毛泽东对侯波说:“你是吃陕北小米长大的,要好将为人民服务。”那是1949年夏季,毛泽东刚进北平,住在香山别墅,各方面的客人接暄而来、络绎不绝。这可忙坏了徐肖冰、侯波夫妇。他们都是参加革命多年的老党员,又是技术们熟的摄影家—一早在延安电影团时期,他们就…  相似文献   

19.
由河南省委组织部、宣传部联合摄制,河南电影制片厂出品,河南省豫剧三团演出的电影戏曲艺术片《村官李天成》,于2005年11月25日在河南人民会堂举行了隆重的首映式。  相似文献   

20.
居成  吕江 《党史博览》2012,(12):44-46
1939年9月15日,刘少奇奉中共中央之命由延安出发,奔赴战斗在大江南北的新四军各部队驻地。他在华中工作了2年4个月之后,又奉命从苏北返回延安参加中共七大。从延安来时,因为当时日军的进攻重点尚未完全转到敌后战场,火车、汽车基本畅通,仅十几天时间,刘少奇一行就到达了河南省确山县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竹沟留守处。而返回延安,可就不那么顺利了。从华中去延安的路上,刘少奇一行要通过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军设置的103道封锁线,要越过冰雪覆盖的晋西北山区,要在跋山涉水中度过一年的春夏秋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