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生态文明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类要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生态文明所提供的基本观念是全球生态环境系统整体观念和系统中诸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念。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以损害自然界的生物种群来满足人类无节制的需求,只能导致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枯竭,最终危害人类自身。因此,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从自然的角度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自然的主宰。这就是说,人与自然是平等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在评价自然物种的非经济价…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19)
工业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本质,这种文明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可以说,当前社会所面临的生态环境、资源危机这些人类生存危机无不是这种文明理念的结果。所以,对工业文明背景下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思与超越是解决人类生存危机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3.
印度洋大海啸夺走的不仅是数以万计的人的生命,还从某种程度上打击了人类征服大自然的信心。从人类历史上看,每当遇到人类力不可抗的天灾,总会有人彷徨无措,有人疑惧人类自身的能力,有人对自然产生敬畏的心理。人与自然,以谁为本?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应该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这是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我认为,应该是以人为本。我绝不反对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但需要弄清楚一个观念,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为了人。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破坏”一下环境、生态,改变一下环境和生态,但也是为了人。这个问题要搞清楚,…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12)
审丑观是审美观的另一种形式,丑是美的反衬。"德有所长,形有所忘"是道家在儒家基础上对中国人审美观的继承和发扬。重德的审美观是儒道两家的共同点,然而道家更重视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反映在生态文学汇中,则是人类针对自己破坏生态平衡、破坏环境的深刻反省和自查。敢于正视自己无情剥夺其他动物的生存权利的丑陋行为,也是人类在审丑意识上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西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陕西省委副书记刘荣惠(一)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为了解决当前面临的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使子孙后代能够正常生存和发展,提出来的一种新的发展战略思想。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加强,社会经...  相似文献   

6.
一、环境现状对可持续发展提出挑战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和作用的总和。它不仅包括各种自然要素的组合,还包括人类与自然要素之间相互形成的各种生态关系的组合。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发展最主要的前提,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安定的基本条件。一个多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丰富了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然而,也使自然环境遭到了难以承受的干扰和冲击,人口、资源、环境及其发展关系,就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在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的基本现状…  相似文献   

7.
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农村环境主要是生活于农村的居民在与外部自然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中形成的,而农村环境问题则是指人们在农业和工业生产过程中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所造成的破坏生态平衡和污染生态环境的现象。目前,我国农村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因此,探讨农村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解决对策,无论对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的繁荣稳定,还是对于农民的安居乐业,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人类文明改造自然的深度与广度的急速扩张,始于毫末的生态问题也逐步转化为势不可挡的生态危机。为此,我们需要以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文明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重新反思为理论的第一基点,构建出兼顾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与自然生态维护路向的新的生态哲学。新的生态哲学,即"生态生存论",是在否定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征服自然的取向与"自然中心主义"服从自然的取向后辩证发展而成。生存论生态哲学坚持"从现实出发"的历史研究方法、"人与自然共荣共生"的生态价值核心和"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共赢实践取向,力图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学术构建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在打乱了人们正常生活秩序的同时,也促使人类开始了新的反思,即人类是万能的吗?现有的科学体系和知识体系是最好的吗?人类应该如何生活和生存,SARS危机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给我们的思维尤其是我们的教育带来新的思考。一、SARS危机的实质自从工业革命之后,人类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对自然的破坏也越来越大。随着机器的使用和科学技术的应用,人类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优越感,即人是宇宙的中心,是万物的统治者,人类可以征服一切,战胜一切。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种最小的生物——病毒成为人类的最大挑战者。从爱滋病病毒,到埃博拉病毒、拉沙热病毒以及  相似文献   

10.
自然生存与社会生存20世纪50年代以来,巨大的社会进步与深刻的生存危机结伴而行。当代,危及人类生存的因素很多,其中有大体上属于自然因素的问题,如匾乏的资源,失衡的生态,污浊的环境,频发的灾变等;也有大体上属于社会因素的问题,如人口膨胀,贫富不均,疾病蔓延,暴行猖极,以及种族、社区、国家、集团之间的杀戮和战乱,等等。所谓环境恶化,不仅是指被污染的水质、充满烟尘的空气、高分贝的噪声,就人类生存的条件而言,除了如水源、气候、土地等自然生存条件外,还有社会生存条件,如食物、住房、交通、通讯等。随着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工具文化与精神文化相对应,是人类为更好地生存发展而创造的有效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提高人类物质生活质量的文化体系,如物理、化学、电子学、电脑技术等等,它以效率作为最高原则,提倡科学理性,最大限度地限制人的非理性因素。理性的工具文化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会带来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但是,工具文化也有着严重的不足,最主要的一点,是由于过分强调效率、理性、实证和有形的物质形态,致使以提高精神生活质量为核心、强调感情作用的精神文化遭到排挤。比如,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企业领导一味追求效益。引进技术…  相似文献   

12.
人类要追求可持续发展之路,就要求人口数量、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都要与环境维持一种协调、平衡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理论折射出人类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强调了人在征服自然的同时,兼顾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就当代人类中心主义视角下如何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论述中,本文从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失衡、人与社会的不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三个层面进行了论述,最后根据论述的结果就如何构建新时期和谐的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一世纪即将来临,新的世纪能否兴旺发达,全赖于人才。自然环境是人才生存的基础,社会环境也同样是人才成长、发展的基础。人才离不开自然,更离不开社会。如果说自然能陶冶人才的性情,那么,社会则是冶炼个才灵魂的大熔炉。因之,自然与社会构成人才发展环境学研究的两大侧面。这两个侧面是推动人类进步、社会发展和人才成长的直接要素。江泽民同志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使经济建设与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人才发展的环境思考,是人才成长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人才发展的良性循环,就必须营造有利于人才掘起的三种环境:思维环境、周边环境和决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25)
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环境是哺育人类的摇篮,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类不顾自然界的规律任意破坏自然环境,必然危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无疑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人类的行为产生了环境问题,而环境问题也必须用人类的行为去克服和纠正.有人说:人类在改造自然、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的同时也产生了环境污染;或者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在毁灭文明,等等.这些都不无道理,它们正反映了这样的事实;人们改造自然、创造文明、创造先进技术的行为还不成熟.人类正是经历了一次次失败,饱尝了人类自己种下的苦果后,才愈来愈变得聪明的.一、发展经济必须要有环境价值观价值观念对人的动机和行为  相似文献   

16.
既然“我们是被观念而很少被别的东西所统治”,那么——人类社会追求富裕与公平的轨迹人类社会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伟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富裕与公平应是包含于其中的内容,分属于这两个文明。自有文明以来,富裕与公平总是为人相伴以求,人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问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也关系到各国的利益,关系到全世界的环境正义。从环境正义角度看,哥本哈根峰会给予我们以典型的启示。我们要坚持环境程序正义,协调好环境议题和发展议题之间的关系;我们要坚持环境分配正义,实行发达国家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自主减缓行动;我们要坚持环境补偿正义,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的前提下,发展中国家应该自觉增加减排透明度。  相似文献   

18.
空间四种自然形态与时间四种自然形态形成十六类空时自然形态体系。一切存在与不存在、实在与虚在,万物与万无、物质与精神,人类思维和意识,皆有对应的空时自然形态。空间界定形状、大小、范围、环境、结构。时间界定持续久暂性、先后次序性。空间有几何维度、自然维度、运动维度。时间只有过去经由现在指向未来一个单维维度。空间运动包括意识思维的运动皆具有单向性单维性不可逆转性,逆转必有空间因素且已变换时空。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意识具有客观虚在性。意识和思维归属虚在的万无、精神范畴,具有零空间、零时间、零时空特性。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以人为本的涵义及其根本思想、基本特征    以人为本,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作为根本。人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社会必须以人为基础,以人为根本。随着人类社会对人在宇宙中中心地位和重要作用的确立,人类认识的座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人类征服自然和建构社会的过程中,人类对人自身的认识、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对人的尊严的重视不断增强,“以人为本”的思想已成为现代人类文明的基本标志,成为驾驭人类社会的重要指南。    以人为本的根本思想就是要体现人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人不仅是认识的主…  相似文献   

20.
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要解决这一危机,就必须要对造成危机的社会制度作出彻底的变革,用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虽然在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也存在着严重的环境问题,但它并非是自身社会制度的产物。相反,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环境问题的制度支撑,使我们第一次有可能将促进经济的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以保证人对自然的利用不会危及人的生存条件,进而危及人类自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