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文精神的失落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性质.来自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内容的"失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而为计划经济体制服务的人文精神内容的"失落"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时的必然现象.只有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趋利性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导致的人文精神的失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失落.推动失落的人文精神重新回归的可行之法在于尽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尽快建立起与之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2.
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评价问题,本来不应该成为问题,但一段时间以来却有人对此发难,并形成所谓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论".事实上,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展及其提前完成既有历史必然性,又有充分有利的历史条件,是一种历史合力的结果.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完善、优化和发展,二者是一脉相承的.我们既要坚持政治性原则,也要坚持历史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史上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重要事件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本刊2012年第3期刊载了20世纪上半期俄罗斯著名经济学家鲍里斯·布鲁兹库斯(Boris D.Brutzkus)的《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一书上卷1—6章,2013年第1期刊出该书上卷第7—10章及下卷第1—2章,2014年第1期刊出了下卷第3章1—3节。本期刊出该书下卷第3章第4—6节及第四章。至此,全书连载完毕。鲍里斯·布鲁兹库斯,1874年10月生于立陶宛,1908年在彼得堡农学院任教,1918年任彼得堡农业研究所教授,作为俄罗斯一流的农业问题权威,1922年任农业人民委员部彼得格勒省农业计划委员会主席。还在苏俄处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1920年,他不断发表演讲批评苏俄的共产主义试验。1921年底将演讲内容整理成文,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民经济问题》为题,在俄国技术协会第十一部(工业经济部)创办的《经济学家》杂志上连载。杂志的立场和观点受到列宁、季诺维也夫等布尔什维克领导人激烈指责,杂志被查封,布鲁兹库斯和杂志编辑部其他大部分成员被捕并被驱逐出境。布鲁兹库斯被驱逐后去了德国,任柏林俄语学院教授。他和一些被驱逐的俄国学者一道创办了"俄罗斯科学研究所",继续从事苏维埃俄国经济问题研究。德国纳粹上台后,"俄罗斯科学研究所"宣告解散,布鲁兹库斯谢绝英国伯明翰大学的邀请,前往耶路撒冷的希伯莱大学任教。大战爆发前患肺癌去世。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布鲁兹库斯的《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一书第一次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亲身体验系统地批评了计划经济体制,论证了市场经济必然性与合理性。冯·哈耶克把布鲁兹库斯与冯·米瑟斯和马克斯·韦伯并列为20世纪早期确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核心问题的开拓者,认为他们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批评显示了非凡的预见。种种原因,中文读者对布鲁兹库斯了解甚少。本刊1997年第1期发表的俄罗斯经济史专家列·希罗格罗德的文章《论布鲁兹库斯及其专著〈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民经济问题〉》,中央编译局张文成教授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第2期上的文章《计划经济体制命运的预言者?——布鲁兹库斯及其〈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一书》,可能是对布鲁兹库斯作系统介绍的仅有的两篇中文文献。刊发《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一书,望能有助于学界对这位思想家的研究。本译文根据George RoutledgeSons,Ltd.1935年版译出。  相似文献   

4.
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恩格斯通过对工业化以来德国经济、社会、工人运动等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化及政治制度的特点的考察和分析,形成了关于德国工人运动的思想,即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和环境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德国工人运动开创的新的斗争形式——议会斗争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为国际工人运动树立了榜样;但是,这种斗争形式是暂时的策略,不能使德国建立起共和国,更不能使德国"长入"社会主义;德国无产阶级不能放弃革命,不能放弃无产阶级专政;在新的条件和环境下,德国无产阶级革命应该会最先发生在军队.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人运动和德国历史发展的进程验证了恩格斯关于德国工人运动的论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学术界围绕所谓恩格斯政治遗嘱展开的对恩格斯的国际工人运动理论乃至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误解或歪曲.  相似文献   

5.
前言:本刊2012年第3期刊载了20世纪上半期俄罗斯著名经济学家鲍里斯·布鲁兹库斯(Boris D.Brutzkus)的《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一书上卷的1-6章.本期刊出的是该书上卷第7-10章及下卷第1-2章. 布鲁兹库斯,1874年10月生于立陶宛,1908年在彼得堡农学院任教,1918年任彼得堡农业研究所教授,作为俄罗斯一流的农业问题权威,1922年任农业人民委员部彼得格勒省农业计划委员会主席. 还在苏俄处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1920年,他不断发表演讲批评苏俄的共产主义试验.1921年底将演讲内容整理成文,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民经济问题》为题,在俄国技术协会第十一部(工业经济部)创办的《经济学家》杂志上连载.杂志的立场和观点受到列宁、季诺维也夫等布尔什维克领导人激烈指责,杂志被查封,布鲁兹库斯和杂志编辑部其他大部分成员被捕并被驱逐出境.布鲁兹库斯被驱逐后去了德国,任柏林俄语学院教授.他和一些被驱逐的俄国学者一道创办了"俄罗斯科学研究所",继续从事苏维埃俄国经济问题研究.纳粹上台后,"俄罗斯科学研究所"宣告解散,布鲁兹库斯谢绝英国伯明翰大学的邀请,前往耶路撒冷的希伯莱大学任教.大战爆发前患肺癌去世. 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布鲁兹库斯的《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一书第一次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经验系统地批评了计划经济体制,论证了市场经济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冯·哈耶克把布鲁兹库斯与冯·米瑟斯和马克斯·韦伯并列为20世纪早期确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核心问题的学者,认为他们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批评显示了非凡的预见. 种种原因,中文读者对布鲁兹库斯了解甚少.本刊1997年第1期发表的俄罗斯经济史专家希罗格罗德的文章《论布鲁兹库斯及其专著(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民经济问题)》,中央编译局张文成教授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第2期上的文章《计划经济体制命运的预言者?--布鲁兹库斯及其(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一书》,可能是对布鲁兹库斯作系统介绍的仅有的两篇中文文献.刊发《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一书,望能有助于学界对这位思想家的研究.本译文根据George Routledge & Sons,Ltd.1935年版译出,除特别注明外,注释均为原文.  相似文献   

6.
米塞斯的中央计划经济非可行性理论认为,复杂的经济活动需要核算价值才能使交换行为得以实现,资本主义就是用资本核算支配生产的经济制度,而社会主义无法形成经济计算,也不可能有合理的生产,计划经济存在种种弊端。从纯理论的角度看,米塞斯指出非市场经济的计算问题是有一定意义的,经济核算的重要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到证实。尽管经济核算和市场效率问题被社会主义国家重新审视,并不等于米塞斯的观点完全正确。他的中央计划经济非可行性理论主要缺陷有三:一是针对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看不到或者歪曲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有理论与实践脱钩之嫌;二是他用价格机制批驳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对劳动价值论是一种歪曲;三是他不承认也不能解决市场的"无政府状态",而唯市场论并不科学。米塞斯对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的整体观点是错误的,但正是他的有力挑战迫使社会主义者认识到,恰当的核算体系对于引导社会主义经济的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鲍里斯·布鲁兹库斯第一个在其著作<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中预言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失败.他认为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设想缺少一个重要的东西--经济计算.如果没有市场,社会主义国家的单一经济计划无法对社会需求作出准确的计算,因而是行不通的.中央计划经济用行政命令指导经济,最终只能导致经济生活彻底官僚化.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主要是因为实行了取消市场交换的政策;经济自给自足的俄国最有可能实现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8.
“德国民主社会主义研究”一文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基础,通过德国民主社会主义在德国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生成、发展、演化的历史过程,搞清德国民主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延绵不断的思潮,作为一种经久不衰的运动,作为一种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颇有生命力的体制结构要件的来龙去脉,剖析这一理论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和某些政策主张的合理之处。由于德国在世界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处于重要地位,由于德国社会民主党和德国的工人运动在国际共运史和国际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由于德国民主社会主义在国际社会民主党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渊源早、理论  相似文献   

9.
作为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普列汉诺夫毕生反对各种关于落后国家发展的"跳跃论".他提出的俄国社会发展规划在理论上是有力的,在反对民粹派时起过决定性作用.后来俄国马克思主义运动走上了一条新的"跳跃"之路,而又未能克服落后给社会主义带来的种种困难.  相似文献   

10.
福山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期间发表了一系列言论来维护和强化其"历史终结论".一是以"国家要素缺失"为理由为美国自由民主危机开脱,牵强短视地看待国家和政府的作用,颠倒黑白地宣传美国"政治信任"的情况和作用,撇开民主制孤立地批评特朗普;二是为自由民主制的"优越"辩解,不顾真相地赞扬美国联邦制"实验创新",主观地臆断"民主或将重生",不切实际地策划政府改革;三是以西方中心主义评判历史,用单一民主观抹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逻辑混乱地评判中国抗疫实效,恶意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优越性.深入分析和批驳这些言论的错误之处,对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1959年革命胜利以来,古巴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方面进行了数次变革、探索与争鸣,先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严格的计划经济、"革命攻势"、经济领导和计划体制、"和平时期的特殊阶段"等多次对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探索,丰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劳尔在接替卡斯特罗担任最高领导职务后,提出了"更新"社会主义模式并正式启动"更新"进程。劳尔就古巴长期经济困难的原因、党的工作重点、关于平均主义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提出了更加合乎实际的新思想、新举措,推动了古巴的"更新"进程,但其在计划与市场的性质等方面较以往仍然没有实质性突破。目前,古巴在"更新"进程的目标模式方面仍然存在争论,这些争论直接影响着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真正的社会主义"是19世纪40年代在德国出现的一种社会思潮,德国落后的社会经济制度是其现实基础,德国"哲学"是其思想外壳。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分析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支柱,揭示其德国"哲学"前提;同时还剖析其小资产阶级的阶级实质,进而指出其症结及本质所在。马克思、恩格斯分析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理论进路对于当今国内外关于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相关讨论有着重要的理论启示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3.
十年"文革"是一场灾难和浩劫."历史的灾难通常会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文革"对历史的最大补偿,是为"文革"后的思想解放运动创造了条件.对"文革"的反思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依据,使中国成功地走上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作为我国政治生活的“总题目”即“主题”提了出来,但后来在实践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致使党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偏离,把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都纳入了阶级斗争的轨道,背离了这一主题。反思这一段历史,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自那时起,世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取得可歌可泣的伟大成就,也经历了沧海桑田般的深刻变迁。今天,我们回顾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探讨政党政治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对不同国家政党制度的历史成因与当前状况进行分析比较,意义不言自明。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中共中央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历史开创性和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会议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一部纲领性文件。为什么要用一次中央全会专门研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如何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图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怎么理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如何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中国之制"推进"中国之治"?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本刊特邀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副部长级),中国中共党史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冯俊教授,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解读。  相似文献   

17.
依据马克思的有关文献,"卡夫丁峡谷"借指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导致的灾难和危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俄国农村公社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这是马克思明确提出的科学设想.这一设想主要论及的是个别国家实现社会非渐进式发展的条件性、可能性,用"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提法是符合马克思的本意的.俄国十月革命所开创的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既非对马克思"跨越"设想的直接验证,也非与其绝对无关,而是一种深化和发展了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基本内容是关于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计划经济体制和按劳分配的制度设计的论证.这些论证在学理上存在着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因此,总的说,它们不可能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付诸实施,更不可能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所依赖的理论资源.中国以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前提的改革开放要得以顺利进行,必须探索新的社会主义观.  相似文献   

19.
久加诺夫的“俄罗斯社会主义”,主张把马克思主义与俄罗斯的民族特性、历史经验与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优秀成果结合起来。这一理论的出发点是“俄罗斯问题”。俄罗斯地缘政治学,特别是泛斯拉夫主义和欧亚主义是其重要思想来源。“俄罗斯思想”是其基础。“俄罗斯社会主义”寻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俄国走向社会主义之路,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地、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对俄罗斯的历史和现状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并提出正确的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当代世界中心与德国罗莎·卢森堡基金会共同举办的"发展与创新:21世纪初的世界社会主义--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国际研讨会于2004年10月21-23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德国、俄罗斯、法国、厄瓜多尔、印度和日本等6国的外方学者及来自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社科院、中央编译局、武汉大学、上海社科院、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的有关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会上,与会学者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及前景等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讨.现将会议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