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南京某中学的一位老师讲述了一个真实故事。他们学校初一年级某班的音乐课上,老师问学生:"知道屈原的请举手。"在全班30个同学中,只有3个人举手。第一位同学回答说,屈原是个歌手,他唱过《离骚》;第二位同学回答说,屈原是个厨师,他发明了粽子;第三位同学说,屈原是个医生,大家都管他叫大夫。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古代经典,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屈原所赋《离骚》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伟大的诗人。很多人知道他,除了因为读过他的一些作品,更主要的是因为他与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一天,人们赛龙舟、吃粽子,相传这些传统的民间习俗都是为了纪念屈原。然而,在节日的欢闹之余,恐怕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屈原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创作《离骚》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从众与妥协     
有一次.我带领一个日本主妇团体到中国旅行.在确认第二天早上有多少人愿意去看当地市民晨练的时候.三分之二的人举手表示愿意去。可能是领导觉得这项内容影响当天后面的行动.似乎不太赞成,但是,她并没有直言反对。  相似文献   

4.
编辑同志: 近日,笔者读过一篇文章,某企业召开职代会,就企业出售等重大事项进行表决时,职工代表除一人反对外,其余代表清一色举手通过。事后,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企业破产,职工代表们再想重新行使一次表决时,为时已晚,后悔莫及。  相似文献   

5.
<正>两会拒绝"三手代表""见面握手、表决举手、通过拍手",采访过两会或者当过两会代表的人都知道,两会期间身边这样的"三手代表"很多,来之前不做任何调研,不搞任何议案、提案,来了后完全按照议程走,表面看不缺席、不迟到,但是也没发挥一点作用。要知道"你"不称职,就意味着人民的缺席,群众的失语,民主就无法体现。最终的结果就是,"你"不把群众放心上,群众就不会把"你"留台上。  相似文献   

6.
《党建》2015,(12)
<正>一第一次知道"寻乌"这个地名,是在2011年11月21日。这一天,我看到发表在《学习时报》上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谈谈调查研究》,作者习近平。这篇文章是他不久前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发表讲话的全文。在这篇文章中,习近平用130字的篇幅提到了江西寻乌县:"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  相似文献   

7.
“倚天不出,谁与争锋?”也许大多数人第一次知道“倚天剑”,都是通过金庸武侠小说.殊不知,这把“倚天剑”最早出自宋玉《大言赋》:“方地为舆,圆天为盖.长剑耿介,倚天之外.”毛泽东对这四句十分喜爱,曾对其进行过两次手书. 宋玉,战国末期楚国人,在楚怀王、楚襄王时担任过文学侍臣,是稍后于屈原的辞赋家,与屈原并称为“屈宋”.其作品主要有《九辫》 《风赋》《大言赋》 《高唐赋》 《神女赋》 《登徒子好色赋》等,多收录于《楚辞》与《昭明文选》中.毛泽东熟读《楚辞》和《昭明文选》,对于宋玉的作品十分熟悉.如果说毛泽东对于屈原的评价是建立在人格与文才之上的;那么,其对于生平并不太翔实的宋玉的评判,则是更多地建构在其作品之上的.那么,毛泽东与宋玉作品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呢?  相似文献   

8.
第三集 韵盖楚骚 (屈原塑像。行吟阁) 2300年前,楚国的三闾大夫、因为爱国而遭到放逐 的伟大诗人屈原来到东湖之滨,"行吟泽畔",写下了光 耀日月的不朽诗篇。 (叶剑英。叶剑英《吟屈原》诗手迹) 1979年4月,元帅诗人叶剑英来到东湖宾馆,写下 了这首颂扬屈原的七绝:"泽畔行吟放屈原,为伊太息 有婵娟。行廉志洁泥无滓,一读骚经一肃然。"  相似文献   

9.
正《反对本本主义》是1930年5月毛泽东在寻乌写的一篇文章,原来题目叫《调查工作》。1950年编辑《毛泽东选集》第1卷时,毛泽东便很想把它收编进来,但苦于未能找到。1957年2月,福建上杭县农民赖茂基在家里发现这篇文章的原稿。他虽然不知道毛泽东在到处找这篇文章,但也意识到其重要性,于是立  相似文献   

10.
1968年10月,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各省市负责人、军队的负责人及红卫兵代表计132人。会议有一个议程,即表决通过《关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罪行的审查报告》,会上最后表决通过“永远开除”刘少奇党籍的决议。当时的表决方式是举手,有131人都举手表示赞成这个提案,只有一个人没有举手,这个人就是陈少敏。  相似文献   

11.
某市召开党代会,在选举大会主席团成员时,新到任的市委书记接过大会秘书长递过来的主席团成员建议名单就念。由于时间仓促,准备不充分,这位新书记无意中念错了建设名单中的三个人的名字。 选举大会主席团成员大多采用举手通过的方法进行,建议名单一般也不会通不过,但是念错人名是必须纠正的,张冠不能李戴。可是令人失望的是台上台下537个与会代表没有一个站出来提醒新任书记纠正口误。被“改”了名字的三个人照样按部就班地被全体代表举手一致通过了。通过归通过,台下与会代表交头接耳的议论可不小。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决议》,指出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充分肯定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是作为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本人在教学屈原作品时,始终把屈原进步的政治理想、深厚的爱国情感、磊落峻洁的人格、不断求索的斗志这一伟大而优秀的精神遗产,用来陶冶和教育青年的品行情操,从而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担负“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使命中,发挥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所应有的作用。 一、屈原的“美政”理想,屈原对楚国政治  相似文献   

13.
万志恒 《党课参考》2021,(5):124-126
近日,有读者在中共重庆市委党建门户七一客户端留言,想知道怎样讲党课才能让党性教育深入人心。为此,我们摘编了万志恒的这篇文章,供大家参考。要真正上好一堂党课,让党性教育深入人心,必须创新党课内容、党课讲授方式、党课机制,让党课成为人人想学、人人想听、人人需要的"香饽饽"。  相似文献   

14.
许多人不一定知道夜郎,却知道“夜郎自大”这句成语,知道这是一句贬义词,于是动辄用它作为讥嘲对方的法宝:对于骄傲自满的人,以此语警诫之;对井底之蛙之辈,以此语劝告之;对真正有本事的人,自知技不如人时,亦可以此句讥刺之。而被安上这句成语的人呢,哪怕并非妄自尊大,也似乎立即矮人三分了,只得把锋芒与本事藏起,灰溜溜地做人。久而久之,人  相似文献   

15.
从1941年5月到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为延安整风运动撰写了三篇文章——《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这三篇文章中所展示出来的问题观是毛泽东问题观思想成熟的标志。这不仅对指导当时的抗日战争  相似文献   

16.
孙德胜 《党课参考》2020,(1):124-124
近日,有读者在中共重庆市委党建门户七一网(七一客户端)留言:"现在许多基层党组织推出的‘微党课’越来越多,并且效果越来越好。"这位读者想知道基层"微党课"为何这么吸引人。为此,我们摘编了孙德胜刊发在《中国纪检监察报》上的这篇文章,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日参加旅游团到北京,最后一项行程是在三个自费项目中选取一个。导游作了极具倾向性的介绍之后,“大方地”让游客们自己举手表决。她先问:“想去恭王府的举手。”无人举手。又问:“中央电视塔和海底世界都不想去的举手。”无人举手。于是导游如愿以偿地得出结论:“根据大家的意愿,我们就去中央电视塔和海底世界吧。”——其实在表决之前,车子早已在向这个目的地行驶了。  相似文献   

18.
在抗日战争期间,受毛泽东的推崇而形成文件在全党通报的文章没几篇。除郭沫若的《屈原》和《甲申三百年祭》外,就只有民盟著名政治活动家张申府在1942年1月11日为纪念《新华日报》创刊四周年而作的《新华,新华,我看你生长、长大》这篇文章了。张申府在这篇文章中热情洋溢地称颂《新华日报》是“全国最好的报纸”,是“抗战的一个有力的精神武器”,“每一提起新华,我就联想到新中国,实在‘新华’就是新中国的象征”。不过张申府在赞扬《新华日报》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希望。他希望“新华日报尽量扩充副刊,尽量发挥教育作用”;他说,《…  相似文献   

19.
杨学武 《廉政瞭望》2004,(10):31-31
我“三生有幸”,出生地有两大历史名人:一位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一位是“中国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本来按现行行政区划,屈原是湖北秭归县人,昭君是湖北兴山县人,而我的出生地是兴山县,因此不能“脚路两只船”与他俩“攀亲”:但在西汉时期,兴山和秭归都同属一州,名为归州,于是我在“时空隧道”里“开历史倒车”,就能够“傍”上这两位大名人了。  相似文献   

20.
谭家斌 《湘潮》2010,(9):4-8
<正>毛泽东与屈原都是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对文学都有很高的造诣。虽然两人出生年代相距2230多年,但屈原及其作品对毛泽东却有较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