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涉枪犯罪在我国持续增长,在犯罪过程方面,涉枪犯罪具有阶段性、突发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在犯罪成员方面,涉枪犯罪行为人多为两劳释放人员和无业中青年,且团伙犯罪日益增多;在犯罪时空方面,涉枪犯罪大多发生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交通便利的地区,虽然可以全天候实施,但有些涉枪犯罪在时间分布上的规律性还是比较明显;在犯罪类型方面,涉枪犯罪以侵财为目的持枪抢劫罪居多;在犯罪对象方面,持枪犯罪的侵害对象多为机动车、金融机构及个体经营者;在犯罪工具方面,涉枪犯罪中的枪支多为民用枪支和自制枪支。  相似文献   

2.
涉枪犯罪是对社会危害性极大的一类犯罪.当前形势下,上海涉枪犯罪的特点:涉枪暴力犯罪案件日趋增多,恶性程度加剧;涉枪犯罪多与流氓恶势力犯罪交织,涉枪赌博犯罪更趋突出;诸多不法商贩通过互联网及物流渠道兜售非法枪支,使得涉案枪支的来源具有多种渠道且涉案枪支类型繁杂等等.因此,公安部门必须加大对涉枪犯罪的惩处,清查收缴社会上流散的枪支,加大对枪支运输途径的截留查处,加大对相关法律宣传力度,彻底消除涉枪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3.
我国对枪支管控十分严格,犯罪分子通过传统渠道进行贩卖枪支很困难。由于现在互联网发展十分迅速,通过网络进行物品交易非常便捷和隐蔽,因此现在网络涉枪案件高发。虽然公安部开展了打击网络涉枪犯罪专案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社会的安全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安全消除了重大的隐患,但是当前涉枪犯罪的发案率仍然呈现攀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稳定以及人民群众的安全。因此,对网络涉枪犯罪的特点进行分析,对网络涉枪犯罪的治理对策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调查分析显示,上海涉枪犯罪呈现出犯罪主体多样化和集团化、犯罪行为多样性、涉案枪支来源渠道多样化及类型繁杂等特点。公安部门必须加大对涉枪犯罪的惩处,清查收缴社会的流散枪支,加大对枪支运输途径的截留查处,并加大法律宣传力度,彻底清除涉枪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当前暴力性犯罪案件中所使用的作案凶器已趋向于从刺器、棍棒等转向枪支类。从1994年起,北京市的涉枪案件呈急剧上升趋势。从受理的各类涉枪案件看,1994年与1993年相比,现场数增加三倍多,检验案数增加四倍多,件数增加八倍多。其中有不少影响大、手段恶劣、性质严重的特大案件。经过对枪支的收缴和鉴别,在这些案件中,犯罪分子多使用非制式枪支作案。犯罪分子  相似文献   

6.
在涉枪案件的侦破工作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对枪支的识别问题。在刑事侦查技术的验检工作中, 一般将枪支分为制式枪支和非制式枪支。对于制式枪支来说,我国有非常严格的制度,对其认识相对清楚容易。但非制式枪支的问题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其中,识别非制式枪支是研究非制式枪支各种问题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了完善枪支管控制度和保障公民人身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我国实行严格的禁枪制度。依法严惩涉枪犯罪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成功经验,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但是,近年来涉枪犯罪案件出现很多新情况、新特点,特别是以压缩气体为动力且枪口比动能较低的枪支案件和涉气枪铅弹案件呈高发态势,司法实践中相关法律法规不明确且缺乏弹性,易造成定罪量刑结果不合理、不适当。《关于涉以压缩气体为动力的枪支、气枪铅弹刑事案件定罪量刑问题的批复》适应形势发展、满足实践需要,明确了定罪量刑有关问题,提供了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8.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恶性暴力案件不断上升,犯罪手段日趋智能化,我区持自制枪支犯罪的发案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北海地区尤其突出。涉枪案件给社会治安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影响十分严重,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威胁隐患,给公安、司法、海关等行政执法部门侦破此类案件带来很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9.
当前涉枪犯罪活动屡禁不止,有一些地方还相当突出。本文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法律因素三个方面对涉枪犯罪的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心理因素包括极端利己主义和狭隘的复仇报复社会的心理;社会因素包括社会诸矛盾的激烈运动显示出来的社会问题,暴力渲染和国际上敌特分子的煽动、教唆;法律因素包括现行枪支管理存在明显不足,《枪法》宣传存在着盲区、惩处枪支犯罪的力度不够,没有真正起到震慑作用。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解决涉枪犯罪的对策就是加大打击力度,把打击涉枪犯罪摆在首要位置;树立枪患意识,坚持不懈收缴非法枪支,同时建立区域间协调机制,加大打击力度;不断加强基层业务建设,提高干警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10.
大量枪支流入社会,使涉枪暴力案件日益增多。作者指出涉枪暴力案件有其自身的特点,公安部门在枪支的管理、使用方面,公安民警在战术使用及自我保护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只有提高人民警察对涉枪暴力案件的认识,对武器性能的熟悉程度,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及协调作战能力,才能更好地处理暴力案件,有效地保护自身安全。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涉枪犯罪在严暴案件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秩序。要有效遏制涉枪犯罪 ,必须深入分析其成因 ,把握其特点。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公安部党委坚持严控枪支的政策不动摇,始终将打击涉枪违法犯罪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稳定的一件大事来抓,连续部署开展了缉枪治爆、打击网络贩枪等专项行动,保持了对涉枪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各地公安机关严厉打击网络贩枪犯罪取得显著成效,但网络贩枪犯罪形势依然严峻,打击网络贩枪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如何攻克取证难问题,突破侦查瓶颈,考验着公安民警的集体智慧。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甘孜州每年都要发生若干起涉枪案件。涉枪案件已成为影响甘孜地区社会治安的一个重要因素。为研究涉枪案件的原因、特点,并提出相应对策,本人采取随意抽样办法,从八○至九三年的案卷中,提出90起涉枪案件进行了剖析,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为决策管理者提供参考。 一、涉枪伤亡案件的特点 这90起涉枪案,具有以下特点: (一)纠纷型。此类案件有41起,约占46%。多数是因一些小的矛盾引发涉枪案件。这些人大都唯我独尊,心胸狭窄,嫉妒心理严重,一遇到刺激便不能自控,失去理智而采取暴力行为。1990年7月,道孚县林业局公安分局借调人员罗布,在与青知等人一同喝酒中,因借帽子之事发生口  相似文献   

14.
在涉枪案件中,最直接的方法是寻找遗留在现场的弹头进行区分枪支种类。由于现场的客观条件,弹头不能迅速发现,影响对枪支案件的分析。对于现场的玻璃弹孔,特别是玻璃弹孔的碎屑痕迹,通过剖析痕迹的形成原理,观测不同种枪支在枪击玻璃时产生的碎屑的特征,比较碎屑厚度、长度和表面形态的差异性,总结碎屑的形态特征与射击枪支种类的相关性将为区分发射枪种类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枪支持有和使用是美国刑事政策领域和宪法领域的重要问题。最近两起涉枪事件也说明了持枪数和普遍性有所区别,以及家中和公共场所内的私人持枪权的区分。在历史上,美国对于枪支的管制一直存在,本质上就是公共案件和个人权益的平衡问题。最近几年,法院的判例为政府管制枪支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北大法宝法律数据库中持有"仿真枪"入罪的143例个案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此类案件罪刑特征体现为持枪数量对定罪量刑起主导作用,判决结果以宣告缓刑为主、管制刑缺乏适用空间,案件本身的社会危害性、持枪动机、枪支来源等实质性考量因素对于量刑影响有限。最高人民法院分别于2009年、2018年出台的关于涉枪案件的司法解释在定罪量刑的形式与实质判断中存在关系衔接不明的情形,客观上造成主观动机、枪支来源、枪支性能等实质因素无法突破"唯数量"、"唯杀伤力"等形式主义法定量刑幅度的桎梏。最高人民法院2018年涉枪案件司法解释适用标准不明确、法官自由裁量权过大,造成司法实践中持有"仿真枪"入罪个案的量刑失当。实现此类案件罪刑均衡、量刑适当的对策包括:构建行政违法与刑事犯罪衔接分级的双层次阶梯化枪支认定标准,同时参照"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立法规范完善枪支认定模式,构建依据杀伤力进行阶梯化改造的枪支认定分类模型;以形式判断为基准、实质判断为核心,构建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法定量刑幅度,以此来保障该类案件的罪责刑相适应。  相似文献   

17.
涉枪犯罪是一种严重的暴力犯罪 ,刑法对此已有规定 ,但笔者认为还不够完善。本文拟就涉枪犯罪在罪名、罪状、法定刑方面的完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使《刑法》对涉枪犯罪规定更加全面、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8.
由于时有公安民警滥用枪支造成不良后果,公安部于2003年1月发布了“五条禁令”并把涉枪的二条规定摆放在前面。但极少数公安民警违法、违规用枪的现象仍有发生。严格枪支管理强化安全意识,进行科学训练,是保障公安民警安全用枪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警察没有合理使用枪支、及时使用枪支的情况时有发生,虽然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关注和执法人员执法素质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我国的警察执法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是"广西警察酒后枪杀孕妇事件""庆安枪击事件"等多起警察涉枪案件却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一时间就警察何时可以开枪、如何开枪、开枪的善后等讨论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如何合法合理地使用枪支成为警察使用枪支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内地的涉枪犯罪、暴力犯罪、暴力抗警等事件时有发生。警察枪支的使用逐渐成为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工具。当前内地对于警察枪支使用的监督较为严格,根据公安部对于警察用枪的要求,关于警察用枪的法律以及制度还需进一步规范化。笔者通过分析比较香港和内地警察的枪支使用情况,结合内地的实际,促使内地警察枪支使用的法律、训练以及监督机制得到进一步的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