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永明 《前进论坛》2013,(11):56-57
一、生态健康 生态健康(Ecology Health),是指人与环境关系的健康,是测度人的生产、生活环境及其赖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的代谢过程和服务功能完好程度的系统指标,包括人体和人群的生理和心理生态健康,人居物理环境、生物环境和代谢环境的健康,以及产业和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的健康等。生态健康是生态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生态文明程度。“生态健康”是以“人”、“经济社会”、“环境”的平衡为基础,没有“人”、“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平衡,就没有良好的“生态健康”。  相似文献   

2.
城市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与建设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如松 《前进论坛》2010,(10):53-54
城市生态与生态文明城市"生态"包括城市生物和环境演化的自然生态、城市生产和消费代谢的经济生态、城市社会和文化行为的人类生态,以及城市结构与功能调控的系统生态四层耦合关系,是城市绿韵(蓝天、绿野、沃土、碧水)与红脉(产业、交通、城镇、  相似文献   

3.
《政策》2009,(2):F0003-F0003
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继提出建设武汉城市圈之后,湖北省委、省政府于2008年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包括襄樊、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和神农架等8个市(州、林区)。圈内生态良好、文化多样、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最大的水电基地,也是湖北重要的农产品基地和制造业基地。  相似文献   

4.
一、生态文明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传入中国的吗? 从历史上来看,生态文明不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而是从四大文明古国,特别是中国创造、弘扬和延续下来的。我们的祖先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形成了一套鲜为人知的人类生态理论体系.包括道理(天人关系的规律,如天文、地理、物候、气象等)、事理(人类活动的运筹,如政事、农事、军事、医事等)、义理(社会关系的规范,如道德、伦理、法制、纲常等)和情理(个体行为的准则,如信仰、心理、习俗、风尚等)。  相似文献   

5.
谢中国 《当代广西》2011,(18):56-56
8月23日在福州召开的全国生态(社区)博物馆研讨会上,国家文物局命名了首批五个生态(社区)博物馆示范点,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榜上有名,另四个则为浙江省安吉生态博物馆、安徽省屯溪老街社区博物馆、福建省福州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贵州省黎平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入围首批五个生态(社区)博物馆示范点,表明广西的生态博物馆建设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  相似文献   

6.
《公安研究》2009,(5):93-94
卢风在《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撰文认为,生态文明是超越现代工业文明的更高级的文明。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普及生态学知识,树立生态价值观,实现良心的革命,摒弃物质主义、经济主义和消费主义价值观,必须促成科技的生态学转向,必须使制度建设摆脱资本的逻辑的束缚,  相似文献   

7.
让生态成为龙泉最响的品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建林 《今日浙江》2008,(10):46-46
龙泉市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坚定不移地走生态路、创生态业、建生态市,力争到2011年,基本达到国家级生态县(市)的建设目标,生态类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生态类收入占城乡居民的收入超过70%,使龙泉成为“经济发展在浙闽赣边境名列前茅,生态环境在长三角保持一流,剑瓷文化在国内外有所影响”的美好新龙泉,为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化是基于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道德意识、价值观念、政策、管理制度、知识、技术、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的总称。生态文化的目标是倡导健康生活,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最大限度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以最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生态保护和改善,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文化重要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态学的研究途径和基本观点,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通过认识和实践,形成经济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生态文化理论。  相似文献   

9.
《今日海南》2010,(7):37-37
6月23日,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论坛暨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经验推荐会在北京召开。我省澄迈县以良好的环境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从全国200多个候选市县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只有32个县(市、区)被授予“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光荣称号,该县是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市县。  相似文献   

10.
邓玫玫 《群众》2014,(9):28-28
生态意识是人们从人与生态环境整体优化的角度来处理自身活动与周围自然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基本观念。而生态宣传教育和志愿参与则是提高公众生态意识的一种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和最基础工作,对于整个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李晓明 《前沿》2011,(8):183-187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生态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分析方法,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生态观,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晋 《求索》2014,(4):22-26
资本主义工业革帝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整个生态文明系统的损害。人类若想在人、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问找到一个平衡点,就必须对当下的工业化文明进行反思,从而构建新的生态文明体系,然而,生态辩证法就是构建这种新生态文明的哲学理论依据,其实喷在于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普遍与特殊、斗争与和谐、精神与物喷等几个方面的辩证关系。当代生态问题如果需要得到有效的解决或者说从本喷上进行根治,那幺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才是最有效的途径。基于此,本文试图分析马克思主张的生态价值观,从而为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提供盐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莘庄工业区、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根据《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试行)》(环发(2007)188号)的有关规定,2010年4月,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对上海市莘庄工业区、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工作进行了现场验收,认为上海市莘庄丁业区、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了规划设定的阶段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14.
刘新庚  曹关平 《求索》2014,(1):81-86
公民生态行为规范是关于公民生态行为的规则或准则。建构公民生态行为规范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客观需要,事关社会发展方式的变革、公民素质的优化和国家形象的提升。公民生态行为规范至少包含生态道德规范、生态法律规范、生态日常规范等三大方面。应准确把握其具体内涵与建构逻辑,即生态道德规范是公民生态行为规范体系的基础性因子,生态法律规范是公民生态行为规范的保障性因子,生态日常规范是公民生态行为规范的养成性因子。  相似文献   

15.
沈伯宏 《群众》2023,(1):61-62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年来,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把生态作为最具辨识度的靓丽标识和最具竞争力的宝贵财富,紧紧围绕“打造世界级景区”目标,坚定不移推动“绿色经济、优良环境、美好生活”协同共进,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景区篇章”。  相似文献   

16.
, 《湖湘论坛》2012,(6):F0004-F0004
雨花区是长沙市1996年区划调整后成立的新区,总面积114.1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2万,辖12街、1园(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1办(火车南站地区综管办),共90个社区居委会、37个社区筹委会。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商贸物流高度繁荣,自然生态风景秀丽,系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10年荣获“中国生态文明示范区”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7.
何雁 《今日海南》2007,(2):34-35
生态一词,对早在1999年便在全国率先提出生态省建设的海南来说,早已熟稔。2007年1月,一个以“生态——和谐共赢”为主题的论坛——第三届中国(海南)生态文化论坛在三亚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外政界、学界和工商企业界的近400名代表云集而来展开深入研究和探讨。生态的命题,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正不断被注入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义术 《新东方》2009,(3):24-26
2008年,在生态补偿问题上,最受关注的事件当数3月份的海南五指山会议。3月26日,海南省生态补偿机制制度建设暨生态补偿政策国际研讨会在五指山市举行,会议讨论并修改了《海南省中部地区生态补偿管理办法建议书》和《海南省生态补偿机制框架设计》,确立了海南省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原则,明确了生态补偿的范围与主客体,确定了生态补偿标准和途径,为生态补偿制度的落实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和可操作性。与会专家认为,海南作为一个生态省,在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制度和生态补偿政策上领先全国。  相似文献   

19.
《今日浙江》2010,(7):23-24
丽水市将围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以生态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促进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形成,着力推进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资源资产化等体制改革,进一步强化“绿色生态屏障”功能,建成生态产业创新发展、生态环境和谐优美、生态文明发扬光大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为全省乃至全国山区的跨越式发展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构想。生态消费观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价值引领作用。生态消费观是以保护环境,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崇高的精神追求,放弃各种以享受性和挥霍性物质消费为核心内容的消费价值理念。生态文明视阊下的生态消费观应遵循以人为本,培育生态消费观的文化底蕴,强化生态消费观的政策引导,加强生态消费观的科技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