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当前,我国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已引起政府和各界有识人士的广泛重视,有关对策性规范也正在陆续出台。但隐形国有资产流失仍是个易为人忽视的问题,必须给予关注。时下隐形国有资产流失主要表现为:一、国有企业的主管部门或资产控股公司、出资母公司对企  相似文献   

2.
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及其审判对策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经济庭长期以来,一些公司、企业忽视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对国有资产的概念认识,对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认识不足,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造成严重危害,解决这一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国有资产流失造成的后...  相似文献   

3.
试论国有资产流失的表现及法律对策周阳一、国有资产流失的表现(一)国有资产产权流动与重组中造成的流失是国有资产流失的最主要的一条渠道。一是在国有企业转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时,对国有资产不评估或低估了国有资产的价值;二是在国有企业和外商合资合作...  相似文献   

4.
近十几年来,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日益严重,据国有资产统计局的数字,从1982年至1992年,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国有资产的流失,损失高达5000多亿元,平均每天流失1.3亿元。近5年来,随着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的推动,国有资产的清产、核资、入场交易等现象不断出现,虽然我国制定和出台了不少规定和政策以遏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但5年来的事实表明,每天仍有1个亿的国有资产在流失。如何从根本上杜绝国有资产的流失现象,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一、国有资产流失的成因及检讨(一)“两权分离”理论没有形成明晰的产权关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如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笔者试从国家和企业两个方面简要谈点看法。加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从政府管理体制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极具挑战性,目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已经触及  相似文献   

6.
国有资产是指由国家以各种方式包括货币投资、实物投资、技术成果投资和投资效益形成的资产,以及由国家法律确认的各类资产。国有资产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物质基础,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是全体劳动人民的血汗。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可是,近十多年来,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日益严重,流失的形式也日见多样化。尤其是近几年笔者在司法实践当中,还发现特殊形式的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即企业在依法解决经济纠纷的法律诉讼过程当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国有资产流失现象。这种情况下的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以其自身的方式特…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已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有效地运行,我们应当采取以下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8.
强化和完善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保护,遏制国有资产的流失,已经成为当前国企改革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因此,笔者针对国企在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我国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以期提出相应的对策。国有资产流失的制度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产权制度上的缺陷。产权不清晰是国有资产流失的根本原因。目前国有资产产权在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责、权、利没有界定清楚,其所导致的后果就是国有资产管理者和国有资产运营者之间的权利义务界定不清。这种情况首先使实际运营中的国有资…  相似文献   

9.
企业改制必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李成林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已初具规模,显示了勃勃生机,但在这场深刻的改革中,也暴露了诸多违法现象。问题之一即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国有资产流失的方式也相当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以合法的分配形式流失。...  相似文献   

10.
我国当前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现象十分突出,不仅对国民经济基础和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危害,而且成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消极因素。由于现行法律法规滞后等原因,司法机关惩处国有资产流失犯罪工作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本文就目前在司法实践中具有争议的有关国有资产界定、国有资产流失类案件的犯罪主体、犯罪行为的司法认定等法律适用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由于社会转轨时期制度和管理存在着不完善之处,致使我国在改革过程中,公共财产特别是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检察机关近几年来为保护国有资产的积极探索,提出引入检察监督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国有企业进行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目前,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十分普遍,问题也相当严重。毫无疑问,在国有资产流失过程中有大量的犯罪滋生和蔓延。有些犯罪分子直接贪污、挪用国家财产,使国有资产进入自己的腰包,有些犯罪分子接受贿赂故意高价低估甚至无偿转让使国有资产流给第三人,还有些犯罪分子疏于职守,致使国有资产被骗、被侵吞。为保护国有资产,国家运用《刑法》武器对这些犯罪进行了  相似文献   

13.
救救国有资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种迹象表明,国有资产正以加速度的形式,汩汩流出国库。数额巨大的国有资产一夜之间化为乌有,令人惊心、痛心、揪心。国有资产流失造成的国家利益损失和社会危害程度远远大于贪污受贿,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日益吞噬着社会健康的肌体。在一件件触目惊心的侵吞国有资产案被揭露之后,很多人都在反思: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现象日益泛滥?是什么原因致使资金流失的黑洞深不见底?正义的人们在大声疾呼:救救国有资产!本刊为此特策划一组稿件,试图从不同角度为国有资产流失把脉,为拯救国有资产流失呐喊。  相似文献   

14.
当前乘国有企业改制、转制之机侵吞国有资产、大肆贪污受贿的犯罪仍呈高发、易发态势,犯罪的方法手段也在不断翻新变化。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改制、破产中国有资产流失犯罪案件进行调查,分析国有企业改制、破产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5.
国有资产的低效运行和流失现象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出现失误、失职,甚至有些国有企业经营者利用职务之便,侵害国有资产权益,致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那么如何加强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监督管理,怎样建立一套有效的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监控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是我们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企业经营者在缺乏监控激励机制情况下出现的问题 我们知道国有资产的管理基础是每一个企业,企业中生产经营的核心是经营…  相似文献   

16.
空间资源流失的若干现象及对象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张国炎国有资产除了有形流失外,还有许多是通过无形的渠道流失的。空间资源流失便是一种。所谓空间资源流失,就是指土地上空的空间或地下空间以及水面上空空间的流失。例如,房地产市场中的超高、超容积、超面积...  相似文献   

17.
当前全球性经济危机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违法的民事活动在国有资产领域、社会公共事务管理领域出现常发态势,国有资产流失出现了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同时发生的现象,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和社会公害事件的发生,致使社会利益的分配方式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受到了质疑。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承担督促有关监管部门监管国有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组织,通过履行监管职责,保护国有资产。  相似文献   

18.
规范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行为,建立企业国有产权交易制度,已经成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国有产权交易监管的制度性要求。笔者认为要规范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行为,需要了解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找到相应的对策。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近年来,不少国有企业通过改制,盘活了国有资产,经济效益不断增长。但是,随着企业改制步伐的加快,企业国有产权的转让出现了一些不够规范的现象,少数企业领导人借企业改制之机进行职务犯罪,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分析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权转让…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有资产总额的迅速增长,国有资产的流失也成正比例上升.据有关方面统计,国有资产每天大约流失1.3亿.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于问题的决定》指出:“当前国有资产管理不善和严重流失的情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对其分工兼管企业的国有资产要负起监督职责.要健全制度,从各方面堵塞漏洞,确保国有资产及其权益不受侵犯.”国有资产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防护和制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事关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对国有资产流失的防护是一项综合治理工程,其中法律防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国有资产流失途径分析国有资产流失具有多方面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  相似文献   

20.
国有资产流失与监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资产严重流失是当前国民经济发展中突出的问题。据估算:80年代,国有资产每年流失约500亿元,90年代以来,每年流失达800-1000亿元。这种大规模流失是通过各种合法的、准合法的及非法的手段分割形成。一、国有资产流失形成巨大黑洞 我国的国有资产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包括国有控股公司)。当前,许多国有企业亏损严重,效益不佳的后面隐藏着国有资产的巨大流失。国有资产流失存在于企业决策立项、基本建设、物资采购、生产经营、销售分配、评估交易、股份制改造等各个环节上。主要表现为: 1.盲目决策,巨额国有资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