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家政女工的深度访谈和田野调查,考察了乡城迁移女性的母职认知与实践。文章指出乡城迁移家政女工的母职认知具有双重面向——经济供养与生活照料。经济供养构成了她们母职的重要部分,而生活照料依然是具有道德和情感压力的母职内容。这种母职认知的双重性,挑战了以抚育为第一要义的母职界定,开启了在二者之间进行权宜性转换的可能。在具体实践中,乡城迁移家政女工采取各种策略进行应对,不仅通过现代通信手段进行"远程照料",而且通过"阶段性迁移"来弥合母职双重面向之间的张力。本研究凸显了母职作为意识形态和作为实践之间的差异,并为探究中下层女性母职协商的复杂性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教育市场的发展和"影子教育"的升温,家庭高度重视子女教育投入,甚至开始替代学校成为组织孩子个性化学习方案的轴心。文章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作为教育竞争加剧以及教育市场化背景下的一种适应性变迁,城市家庭中的母职实践突破了私领域内照料子女的传统内涵,母亲教育方面的职责陡增并呈现出一种"经纪人化"的新特征,以"教育经纪人"式的职业化标准来追求子女在教育市场中的经营业绩,发挥着维护信息网络、了解教育市场产品与目标学校需求、定制个性化学习路线、规划影子教育学习时间、亲身整合教育资源等一系列功能,以帮助子女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获得优势。母亲们对母职的经纪人化趋势与个人职业角色冲突的处理态度也因家庭结构、工作压力和自身角色认同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总体而言,当前中国母职的经纪人化趋势体现出现代性、条件性、本土性和多面性等四个特征。文章最后对母职"教育经纪人"化趋势形成对于母亲群体的规范力量和可能的现实后果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3.
女性主义学者认为,母职是一种社会建构。通过对当前流行育儿杂志《父母必读》2012年全年12期中相关文本的分析,文章从科学的母职、消费的母职及工作与家庭关系中的母亲角色三个方面描绘了杂志中的母职图像。结果表明,杂志再现了一种理想的母亲形象,她们遵循育儿专家的指导、花费高昂、以家庭和孩子为重;专业化、消费市场和父权制共同建构了当前的母职观念;理想的母亲形象满足了国家在追求现代性过程中对于提高人口素质、促进消费以及公私领域性别分工等多方面的需求。通过此种母职再现,流行育儿杂志协助维持了女性、国家与市场之间动力关系中的各种社会权力结构。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的快速变迁对进城务工女性的母职实践深具冲击力,使其具有复杂性与本土化特征。为了探究这一母职实践的特质,本文运用"视家为社会田野"的叙事研究方法,以女性打工生涯及其生、养、育的母职实践历程为叙说轴线。首先,从"做工人""做妻子""做家长"三种角色勾勒了进城务工女性母职实践的样貌。其次,从行动与结构转化的角度,讨论了进城务工女性母职中的"打工之苦""婚姻之韧""教养之难"。最后,基于"进城务工女性身心复元项目"的实践经验,以"家为社会田野"进行理论梳理与提炼,并在此框架下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以进一步探究进城务工女性母职经验流转与生命转化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在不同家庭背景群体中,家庭教养方式已成为阶层再生产的重要机制,除了存在收入、身份等方面的差异,还存在较为严重的"育儿差距"。第一,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家长对孩子的培养途径与精英的塑造上分歧日益明显,在家庭教养方式上呈现出因资本不同所导致的一定程度的断裂。第二,虽然整体上看在对待女孩的教养方式上不同背景的家庭均呈现出一定的密集化趋势,中产阶层在教养孩子上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良好的教养和国际通用型人才是其培养的主要目标;与之相对,工薪阶层的父母在教育观念上更强调孩子应拥有一技之长,期望孩子未来可以按照自己的价值观自由自在的生活。第三,在型塑文化资本的过程中,不同家庭背景的母亲在获取教育资源、与教师和其他家长互动、主动协调自身教育经验等方面表现出异质性。其中工薪阶层的母亲主要以为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物质层面支持,而中产阶层的母亲还擅长利用其他社会和文化资源,为孩子提供额外的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的基本内涵集中表现为四个方面,即"话语权物质论""话语权辩证法""话语权阶级性""话语权权力论",分别从物质生产能力的决定性作用、理论对实践的巨大反作用、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个层面对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话语权思想"深刻阐释了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政治安全的核心保障、掌握话语权与构建话语体系之间的辩证关系、非意识形态化与"意识形态终结论"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核心是政治话语权等重要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和管理工作中,要以物质实践和科学理论作为话语权之源,以"文明基因"为构建话语体系的出发点,加强阵地意识,勇于捍卫和扩大自己的话语权,牢固树立意识形态安全观。  相似文献   

7.
合理的家庭膳食不仅是保障居民健康的基础,而且对促进家庭融合、推动家风建设尤为重要。然而,随着工作与家庭冲突日益严峻,城市中产阶层"回家吃饭"的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这对传统饮食模式、家庭观念、性别观念和家务分工均将产生重要影响。事实上,比起愈加便捷的"在外就餐","回家吃饭"在重构现代城市中产阶层的家庭生活中具有更加突出的社会文化意义。从实践的视角出发,"回家吃饭"作为一项社会安排,既是一种情感上的召唤,也是一份家庭陪伴的责任,还是一种健康实践的方式。正是在陪伴与健康的焦虑中,"回家吃饭"成为人们重新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冲突以及隐藏其中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一种策略。可以说,"回家吃饭"就是回归家庭生活的本质。为中产阶层"回家吃饭"创造更富有弹性的制度环境,不仅有助于增进其家庭生活的幸福感,而且可以在微观家庭层面上呼应国家号召的家风建设和"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8.
现代政治的民主化进程,深刻奠基并改变着意识形态话语的建构、理解和认同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集中表达,其独特的话语构造机制,内含抽象与具体、统摄与反思、秩序与分化等复杂价值张力,同时也提供了其话语实践展开的内在动力与可能进路:诉诸核心价值观话语的规范与实践本性,依托关系性、叙事性和制度性话语转化,通过培育话语主体自觉、创新话语形式、拓展话语空间的整体性重构,实现核心价值观话语机制与实践逻辑的有机融通。  相似文献   

9.
虚假意识、阶级意识、统治思想、观念上层建筑构成后学阐释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概念的多重视角。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语境中,"虚假意识"之虚假性不仅指作为意识形态具体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颠倒性,同时也指意识形态一般把特殊利益说成普遍利益的虚伪性;"阶级意识"从根本上揭示了意识形态一般的实践主体和核心内容,包括统治阶级的思想与革命阶级的意识两种类型;"统治思想"凸显了特定时期统治阶级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并没有在统治阶级的思想与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之间简单划等号;"观念上层建筑"形象地勾勒出意识形态一般在社会结构中的空间位置,阐明了其社会历史根源。在此种"意识形态一般"与"意识形态具体"结合的视阈中,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概念便能获得统一性理解而不是被任意肢解阉割。我们不能把原典作家对意识形态具体的殊相批判与对意识形态一般的共相揭示混淆。  相似文献   

10.
从"五四"新女性到"妇女干部",从"铁姑娘"到当代"新典范",中国女性社会角色经历了历史变迁.官方意识形态和个人话语,社会主义伦理和传统的正统观念,性别平等和性别差异,各种矛盾相互冲突和交织,共同构建当代中国女性的社会生活,共同界定其社会角色.而中国当代女性试图寻找各种途径来表达自身的性别意识,以此对抗意识形态话语对个性和性别差异的束缚.其中一种做法是以4类新模范女性取代过去的原型化革命榜样,其中包括来自外国文化传统的新榜样.  相似文献   

11.
<正>既然理想社会应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结构,那么壮大中产阶层队伍,维持其财富增长稳定性,也属国家的公共责任。最近股灾肆虐,有一个群体的表情最为悲绝,那就是中产阶层。无法精准计算出有多少个中产家庭财富在股灾中灰飞烟灭,但股灾却真切测试出中产有多么脆弱。不过,股市反弹几天后,人们对炒股毁掉家庭人生的悲剧,多少又开始麻木  相似文献   

12.
一种奶粉焦虑正在中国的城市家庭蔓延。在现象层面,婴儿喂养焦虑在哺育伦理中展现为,观念上的婴儿成长标准与现实中的家长喂养责任之间的张力。变革的私人生活情境要求家长们审视并更新喂养责任,这与现代医疗话语与传统养育知识所定义的婴儿成长标准发生冲突。究其机制层面,城市家庭卷入市场当中,制度环境的转变乃是奶粉焦虑发生的动因。"品位塑造"与"观念生成"描绘了具有本土意涵的哺育伦理形态。而在城市家庭遭遇奶粉焦虑的过程中,消费意识形态主导的道德合法性正树立起来。  相似文献   

13.
丁燕  巩克菊 《求索》2012,(7):176-178
在纷繁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学术争鸣中,《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角度,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解读独辟蹊径,在把意识形态的实质界定为阶级意识的基础上,明确了"意识形态"概念从其历史形态上看具有革命意识、统治意识和虚假意识三种基本表现形式,并指出意识形态作为一定时代的特殊精神现象,不是凝固的,而是随着时代和实践不断转换,令人体会到了意识形态概念变化发展性的意蕴。  相似文献   

14.
论女性主体性意识的言说与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学作品中女性主体性意识从迷失走向觉醒,女性话语从沉默走向言说与传播。中国古代农业宗法制下,处于强大的男权社会机制,女性对自身生存状态缺乏敏锐的感受和深刻反省,女性的主体性意识迷失,女性话语沉默。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女性开始步入张扬个性的自我言说。但这声音很快就被启蒙与救亡的革命洪流所湮灭。20世纪中叶,政治形式上的男女平等是以女性性别特征的消弭为代价的,女性主体性意识的传播又陷入迷失状态。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时代,女性主体性意识逐渐觉醒,女性话语开始言说与传播。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社会信仰与社会规范缺失的问题亦不断突出。对此,有学者提出发挥主流意识形态作为价值理想的信仰和规范功能。从理论上说,主流意识形态作为价值观念和价值规范体系的本质为其发挥信仰和规范功能提供了可能性;从现实上说,主流意识形态要发挥信仰和规范功能需要满足四个方面的条件。具体来说,主流意识形态主要通过如下方式发挥其作为价值理想的信仰和规范功能:它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一套可以信仰的价值或意义系统;能够凝聚社会成员的力量,使其共同推进社会的进步;能够调整和规范社会成员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使其趋于稳定化和和谐化;能够优化社会发展目标,降低社会发展"成本"。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要实现其作为价值理想的信仰和规范功能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来加以调适、发展和内化。  相似文献   

16.
王东明 《理论月刊》2005,(8):127-128,132
"十七年"女性小说包涵"女性与战争"、"女性与家庭社会"女性与母性"、"女性与爱情"四个主题,在各主题范围内可以看到女性意识或潜或隐的存在,以及女性作家对自我的执着追寻.  相似文献   

17.
基于社会性别和发展视角,通过对25位青年创业女性工作-家庭关系的深度访谈发现,在育儿照料与职业发展的双重需求下,弹性工作虽被创业女性视为平衡两者的重要策略,但其发挥的作用并非铁板一块。在取得平衡的女性中,她们积极推动家内与家外在育儿照料上的分担与合作,形成多元主体内外协作参与机制。一方面,她们通过祖职、父职和母职发挥家庭育儿合力,形成私人领域的育儿协作;另一方面,借助灵活与自主工作条件实现公私领域的融合。但同时,当女性的社会再生产职责无法获得社会和家庭在公私领域的协同分担时,弹性工作因其在时空界限上的模糊,反而加剧公私领域责任的互相渗透与外溢,造成工作-家庭的严重冲突。  相似文献   

18.
解析文学文本与意识形态之间推论关系是齐马文本社会学的出发点,它批判地汲取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理论精髓,从符号学的角度重新为意识形态赋义,将意识形态话语化,旨在考察意识形态在文本语义、词汇、叙述结构上的表现。齐马认为通过意识形态话语叙述主体的自我反省与对话,实现对意识形态的超越,以此拒斥市场经济所浸染的价值双重性危机。可以说,齐马文本社会学的意识形态观开创了研究文学文本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新模式,为近年来审美意识形态命题的探讨和解答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与舆论之间存在着阶级话语与全民话语、系统理论话语与日常生活话语、灌输式话语与参与式话语的话语关联,与这三个维度共同的话语关联之处即社会共同利益的契合,表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舆论之间是内在而不是外在的话语关联。在社会舆论时代,我们通过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建设,实现了意识形态对舆论的话语主导,保持了二者的内在话语关联。随着网络舆论时代到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舆论的原有话语关联发生了变化,造成阶级话语难以统领全民话语、系统理论话语被显性化网络情绪所"稀释"、灌输式话语遭遇参与式话语网络抗争等话语危机。对此,我们需要透过网络情绪把握社会现实以实现系统理论话语与日常生活话语的有效链接,需要依据网络舆情具体地把握共同利益、设置主导性议题影响全民话语,需要积极引导公众表达、讨论以化解参与式话语对灌输式话语的网络抗争。  相似文献   

20.
《侏罗纪世界》代表了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中的保守自由主义立场,其主旨强调"尊重自然和传统,反对人为设计和激进冒险"的盎格鲁撒克逊政治哲学传统,以及宣扬美国传统价值观中"典范家庭"的价值。同时其也体现了保守主义意识形态对女权主义、新兴国家崛起的紧张和不信任。透过《侏罗纪世界》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现实焦虑和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