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我国高校治安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校园环境呈现出勃勃生机的景象,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不安定的治安突发事件,威胁着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阐述了高校治安突发事件的概念,指出了其鲜明特点,分析了事件发生的成因,提出了建立治安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所 谓突发事件 ,是指超越常规的、突然发生的、需要立即处理的事件。它一般分为三类 :社会性突发事件、自然性突发事件和由自然性突发事件引发的社会性突发事件。我国近几年来突发事件呈明显上升的趋势。面对突发事件 ,实行危机决策管理在我国还属于比较陌生的领域 ,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在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时 ,常常捉襟见肘 ,甚至手足无措。“社会转型一方面在瓦解地方政府能力 ,另一方面又强烈需要地方政府能力之提升”。[1]对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 ,如何有效、及时、平稳地处理突发事件已经成为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突发事件是超越常规、突然发生、需要立即处理的事件,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和破坏性的特点,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作为国有企业领导干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成功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对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利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党课》2008,(8):44-44
所谓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根据社会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可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突发事件具有公共性、突发性、危害性和普遍性等特征。所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是指针对突发事件而建立的国家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  相似文献   

5.
李昕 《实事求是》2010,(2):17-20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近年来,我国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已经充分认识到信息公开的重要性,但还存在着突发事件应对中行政信息公开缺乏完备的法律制度支持,以及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要逐步改进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正确处理政府与媒体的关系,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在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复杂变化的背景下充分认清国际形势,把握住战略机遇期,取得了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成就,但是社会转型期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转型期阶层的多样化,利益的复杂化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我国维稳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基层维稳工作中应该加大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的建立,基层各部门应该统筹资源,抓住新型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准确进行情报收集研判,把社会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  相似文献   

7.
去年11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正式启动建设。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主任、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项目办主任孙健说,对媒体和公众,将实现预警信息10分钟内在网站上发布。孙健指出,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各级气象部门现有的发布手段,建立多渠道、多手段并用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发布手段系统  相似文献   

8.
新疆的发展和稳定,关系全国改革发展穗定的大局。本文旨在研究从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建立宗教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妥善处理宗教领域突发事件,为新疆的稳定和发展提供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兵团突发事件形成的原因有职工群众对公共利益价值感减弱,体制和组织机构不完善,社会结构、社会管理滞后和失衡以及依法对突发性事件进行管理的机制远未形成。处理突发事件要整合力量,完善机制;预防为主,预案求实,力争预警及时准确;应急管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估,责任追究和奖惩要到位,并全方位地吸取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0.
建立和完善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几年来,我国先后发生了一系列影响极大的突发性危机事件。如1998年的大洪水、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中美撞机事件等,尤其是今年的“非典”疫情,更是引起了举国上下的高度关注。从政府到广大民众越来越直接地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突发事件。如何加强和完善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已成为政府和民众都迫切关心和思考的问题。所谓突发事件,是指那些突然发生、带有异常性质、人们缺乏思想准备的事件。按性质分,突发事件大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自然灾害事件。如地震、洪水、台风、火山爆发、暴风雪、疫情、火灾等;第二类是社会突发事件。有政治军…  相似文献   

11.
突发事件传播中的信息异化现象。对我国社会安全,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深刻剖析突发事件传播中的信息异化成因,从建立高效的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和报告制度、加强信息收集与预警、发挥主流媒体的信息引导作用、健全互联网监管的法律法规,加强网络技术监管工作、加强公众信息素养教育和网络道德修养等方面进行化解。  相似文献   

12.
群体性事件治理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已进入风险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追成了重大影响,政府应对群体性交发事件的能力面临巨大挑战,如何治理群体性突发事件已成为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文章从我国群体性交发事件治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着眼,提出若干建议与对策,以提高我国治理群体性突发事件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尽管中国在长期的治国理政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经验,但从近年的实践来看,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方面,无论是在预警和防控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政府应大力推进、建立健全并完善应对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和防控机制的建设工程。通过对重大自然灾害的有效预警和及时防控,采取积极具体、有效的措施化解风险减少损失已是政府科学理政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信访制度是我国最基本的民意表达制度,近期以来信访的人数剧增,影响社会的稳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要加强对信访工作的领导及预警分析,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并把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领导干部必备的能力之一。如何结合本地实际 ,从健全工作机制 ,维护社会稳定着眼 ,有效防范突发事件 ,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起码要求。一、突发事件内涵和外延及其研究现状(一 )突发事件的内涵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重大影响是对社会而言的 ,对突发事件的相关各方来说 ,则是事关成败得失、甚至于生死存亡的事件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危机 ,…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理及预警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广峰 《世纪桥》2010,(5):89-90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理及预警机制的构建是高职教育学生管理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注重创新与成效,努力加强大学生突发事件处理的针对性、人本性及成效性,使大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的构建适应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7.
一、突发事件的类型及其特征突发事件是指那些突然发生的能够导致局部甚至全局社会混乱的重大事件。纵观历史和现实生活,突发事件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如大地震、特大火灾、严重水患、恶性疾病流行、重大核泄漏等等。这类事件属于自然界突然发生的灾害,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对社会和群众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危害,而且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混乱。另一类是人为性的重大社会事件。它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矛头直接指向政  相似文献   

18.
袁振龙 《新视野》2012,(4):67-70
社会安全事件应急预警能力主要包括社会安全情报信息的收集、流通、筛选、整理、分析、判断、预警、保障等能力。针对当前社会安全事件应急预警工作面临的推进难、操作难、预警难等问题,可以从五个方面加强建设:健全社会安全情报信息的网络、细化社会矛盾风险排查化解的网络、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体系、完善应急预警工作机制、健全应急预警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界定的重大事件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政治性,事件本身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民族层面的重大事件;(2)社会性,既包括事件本身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又必须进行广泛社会动员以应对的事件。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第一章总则》"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相似文献   

20.
关于建立突发性群体矛盾预警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士红 《学习论坛》2009,25(8):59-62
在群体事件多发的当下,建立突发性群体矛盾预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科学认识突发性群体矛盾预警机制的重要功能,其主要功能包括:认识功能、监测功能、诊断功能、引导功能.建立突发性群体矛盾预警机制,要加强突发性群体矛盾信息搜集整理系统、社会心理预警机制和突发性群体矛盾因素排查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