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初夏的午后,我去寻访高氏文昌阁。在大庙山南麓,我推开一扇虚掩的门,就进入到另一个情境当中。仅仅一墙之隔,把嘈杂的喧嚣声隔在另一个世界里。我放慢脚步,生怕脚底与石阶的碰撞惊扰这里的静谧。石阶默默横躺,于裂隙刻痕处,隐藏着若隐若现的气息,这是时光的裂隙、岁月的刻痕吗?  相似文献   

2.
<正>偃武修文,教化昌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为"海滨邹鲁"——海南文昌。初识琼岛的游人,往往沉醉于她的碧海蓝天、青山绿水,然而如若有机会漫游文昌,细细体味椰乡小城,却往往更叹服于她深厚的历史底蕴、人文素养。西汉为紫贝,隋年置武德,贞观更文昌,名称的更迭道出了历史的变迁,自此,文昌"偃武修文",创下"一里三进士,七里八举人"的荣光。钟灵毓秀,鸾翔凤集,在闽南文化、岭  相似文献   

3.
一、文昌阁等历史名胜景点的历史和现状1、文昌阁。据《溧阳县志》记载,宋绍兴二十年,由溧阳知县周宗在学宫旁边的城墙上(位于溧阳市民政局大楼旁)始建文昌阁。建阁目的:一是纪念史贞女舍身搭救伍子胥的义举;二是纪念李白三游溧阳;三是显示溧阳文风昌盛。此阁后毁于兵灾。明天启四年,溧阳知县董允升重修了文昌阁。到了清乾隆年间(公元1716年),由于文昌阁所处的城墙开裂,文昌阁倾斜,知县张经邦率溧阳绅士捐资修葺。清咸丰年间,文昌阁又日渐倾圮,知  相似文献   

4.
<正>8月26日,"文昌十大美食、十大小吃"评选活动初赛开赛。此次美食评选活动将选出文昌百姓心目中最具代表性、最受欢迎的文昌特色美食、特色小吃。本次活动以"大众、美味、健康、创新"为主题,深入挖掘文昌地方特色膳食文化,推出一批富有文昌地方特色的菜肴佳品,为文昌的餐饮企业和烹饪人才提供一个竞技舞台,打造文昌特色美食之乡和地方饮食文化品牌。这对于深化文昌全域旅游示范区产业融合,展现更具魅力的文昌城市形象,促进文昌旅游业全面发展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2020年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开局之年。4月13日,文昌国际航天城起步区"三横五纵"路网工程(一期)、文昌航天超算大数据产业集群项目等集中开工,标志着文昌国际航天城起步区建设实质性启动,将掀起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高潮。起步区被列为自由贸易港政策"早期安排"的园区。文昌高起点编制完成了《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概念性规  相似文献   

6.
《两岸关系》2021,(4):50-51
正"北孔子,南文昌",文昌文化以"崇文、弘德、明理、修身、助人、行善"为核心思想,在海峡两岸和世界华人文化圈具有广泛认同。四川绵阳市梓潼县是世界公认的中华文昌文化发祥地,七曲山大庙被誉为"天下文昌祖庭"。2021年1月13日,四川绵阳梓潼文昌祖庭获批设立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3月15,在第五届海峡两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动开幕式上,文昌祖庭获"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授牌。历史悠久,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7,(6)
正2月18日至24日,"翰墨文昌"海峡两岸中国画名家展在四川省图书馆一层开展。此次画展是第三届海峡两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绵阳市文联、中共梓潼县委宣传部主办,人民铁道书画院等全国10多家艺术机构支持,展出的100多幅中国画作品,是海峡两岸40多位画家在梓潼七曲山历经了5个月的采风创作出的作品。展览期间,两岸还举行了题为"从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原县委书记谷文昌,1981年1月30日病逝以后,昔日“乞丐村”的乡亲为他守陵扫墓;全县民众为他捐资建造雕像和“谷文昌同志万古长青”的石碑;东山县和河南省林县的人民又共同为他在故乡林县建造了“谷文昌纪念碑”和“文昌阁”;省、市教育部门还把他的事迹编入当地中小学乡土教材……二十多年过去了,东山人民至今仍在敬颂谷文昌是“翻身解放的带头人,幸福富裕的奠基人”,“共产党的好干部,老百姓的好书记!”(摘自2003年2月21日《人民日报》)这又一次证实了那条定律———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千秋功罪百姓评…  相似文献   

9.
正幼时与玩伴或在祠堂嬉戏,或坐下聆听守护祠堂的老人讲述祖辈的荣耀,成年后或外出谋生逢喜事回乡坐在祠堂里与亲朋宴饮,或留在汝城遇重事同族亲在祠堂里相商。年老时,或祈盼回乡祭祖在祠堂里寄托乡愁,或灯枯时在祠堂兴后事宣告归去。无论孩提,还是暮年,汝城古祠堂皆与汝城人紧密相关。汝城县地处湘赣粤三省交界地,被誉为"中国古祠堂文化之乡",保留着710座始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古祠堂,包括为纪念监察御史范辂的绣衣坊、记录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17,(2)
<正>1月9日,由四川绵阳市梓潼县县委副书记、县长贺旺率队的"梓潼县文昌文化参访交流团"在台北市举办了"第三届海峡两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动台湾交流会",宣传推介文昌文化、拓展两岸交流合作。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及来自岛内党政、文化、教育、宗教、工商和新闻媒体等各界嘉宾90余人出席会议。据悉,第三届海峡两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动拟于2月28日至3月1日在绵阳市梓潼县举办。活动包括文昌祭祀大典、文化研讨、文艺  相似文献   

11.
文昌之美,其美在文,美在"以文为昌";文昌之美,其美在城,美在"以文化城";文昌之美,其美在人,美在"以文化人"。以文为昌,则文气沛然,文明昌盛;以文化城,则城邑文明,闾里和美;以文化人,则人文蔚起,人杰地灵。解读"以文为昌",可圈可点之处,可歌可泣之事,可钦可敬之人,无法尽述。然而,虽然难以面面俱到,但可舍远就近,透视古城县治,注视文昌学宫,熟视士林名媛。如果对古城县治视若无睹,则不知大同境界,大有可观;如果对文昌学宫视而不见,则不谙大雅之堂,大块文章;如果对士林名媛视之等闲,则不知大才槃槃,大家闺秀。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文昌以"生态椰乡,航天文昌"为发展定位,以增强乡镇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提高本地居民生活质量,带动城乡繁荣和群众致富为发展需求,保持和延续镇区和乡村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和原始性,不砍树、不填湖、不拆房,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让海外侨胞有浓厚归属感,让外出人员有亲切认同感,让旅游者有愉悦体验感,让本地居民有祥和幸福感"的和谐文昌。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将在海南省文昌市建设新航天发射场,它成为中国继酒泉、西昌、太原之后的第四个航天发射场,预计文昌航天发射场在2010年前投入使用。"消息一经报道,侨乡文昌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4.
早就听说文昌人有文化,果然,一踏上这块土地,收到的第一张名片竟是一个长方形的微型光盘,名片的主人是文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周经若,跟普通名片一样,上面也印着个人信息,但放进光碟机,就是一部侨乡文昌的DVD介绍。次日,拜会文昌市长严正,收到的也是同样的名片。  相似文献   

15.
微博摘登     
《台声》2016,(22)
正"胖五",你最棒!11月3日2020点4343分,中国第一枚大型运载火箭"长征分,中国第一枚大型运载火箭"长征5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升空。"长征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升空。"长征5号"11号"是我国运载火箭更新换代的里程碑,显著提高了我国进入空间的能力,是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开篇寄语 11月是金黄的时令,是收获的季节。1995 年11月7日,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名县文昌,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10年来,56万文昌儿女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伴随着大特区激荡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热潮,艰苦创业,自强不息, 使文昌的发展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大变化, 使侨乡大地沧桑巨变,春光满眼。在文昌撤县设市10年大庆之际,记者走进文昌,既看到全市上下都为10年的辉煌成就而露出由衷的自豪与自信,更感到文昌人低格调评价自己,高标准开创未来的可贵精神。“文昌的发展还很不够,文昌面临的困难还很多,但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实事求是,扎实工作,开拓进取,人杰地灵的文昌,必将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文昌市委书记谢明中的一番话,道出了文昌全体干部群众的共同心声。愿文昌以建市10年的辉煌成绩为新的起点,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相似文献   

17.
<正>1988年,全国人大正式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从此海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995年11月7日,文昌正式撤县设市,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30年来,文昌与海南经济特区共同成长,坚持锐意改革,勇于突破传统经济体制束缚,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海南东部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特别是2009年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落户文昌以来,"航天效应"给文昌带来  相似文献   

18.
谢盛江 《今日海南》2014,(12):47-47
<正>今年7月份,老弟因公差到过儋州江茂村。回来后兴奋地告诉我:"江茂村的祠堂里挂着几十位海南革命老前辈的相片,那里环境优美,值得一看。"祠堂里挂革命老前辈的相片?我心生纳闷。印象中,祠堂乃一村圣地,除了供祭列祖列宗神牌、遗像及光宗耀祖福寿绵长之类的楹联外,挂革命前辈相片却极少见。这引起我的好奇,想一探究竟。一个晴朗的秋日,我们踏上了江茂村这片神奇的土地。村子不大,约60多户300多人口,地处原儋县革命  相似文献   

19.
"松树大屋",是我在文昌的一个意外惊喜。它坐落在离文昌市区约10公里的头苑镇松树下村,掩映在一片山林碧树丛中,褪了色彩,少了喧哗,添了凋敝,增了老态,却坚持着骨子里的大气与奢华。墙上的灰刷刷往下掉,绿的枝叶却争相从夹缝中横空出墙。草木在这宅院里疯长,点缀着这里  相似文献   

20.
一、拆除旧祠堂引出的话题在赣西边陲的某个贫困山村里,居住着一个以刘姓为主要村民的贫困村,全村100多户,刘姓就占了80%以上。在这个村的中心地段有栋前庭后院的刘家祠堂。“文革”后后栋全部改造为村小学,前栋虽然是危房,但是小学生出入必经过祠堂大庭。多年来,尽管经常掉瓦砸着人,但由于是刘家老祠堂,谁都不敢拆除改造。这个村被列入扶贫对象后,前几任工作组和乡教育组曾决定拆除前栋祠堂将小学进行整体改造。因涉及老祠堂的拆除问题,村委会与刘家祠堂协会的尊长们协商多次均没谈成,小学也一直就没有进行改造。2002年扶贫工作组进村后,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