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政治思想,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理论产物,自1903年提出至今,已近一个世纪。在近代中国社会大变革时代,三民主义是孙中山作为进行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总纲而提出的,因而它始终与近代中国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近代中国政治思想流派的多样化,导致了不同政治观点对三民主义的诠释呈现歧义乃至附会与曲解。如何正确理解与评价三民主义在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以及与各种政治观点的相互关系,应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研究中有意义的课题。贺渊的这部  相似文献   

2.
王丽华 《世纪桥》2003,(6):31-33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传家宝,是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和重要条件之一。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善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认真研究与分析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时代特征,有助于我们完整系统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3.
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农民革命。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它已与中国社会现代化密切关联,是促进中国政治发展和工业化进步的必要前提。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将土地革命与现代化路径探索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创了近代中国现代化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吴永 《党史文苑》2009,(6):18-20
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农民革命.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它已与中国社会现代化密切关联,是促进中国政治发展和工业化进步的必要前提.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将土地革命与现代化路径探索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创了近代中国现代化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正20世纪初期,中国历史便围绕着革命的主题渐次展开。在中国近现代革命语境中可清晰看到,革命政治话语作为压倒性的力量主宰了几乎整个20世纪的中国,成为中国社会最强势的话语。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革命政治逐步主导文艺,并最终对文艺拥有了绝对主导权,文艺与革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不仅是一次结束中国封建帝制的革命运动,而且是中国近代国家与近代民族形成的新起点,是一次将封建王朝国家和以夷夏之别为标志的古代民族向近代世界主权国家和近代民族转化的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这使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国家和民族产生、形成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内涵。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的时代化和中国化,体现了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是阶段性与长期性的统一、革命目的与革命手段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革命理想与革命结果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证实了相对落后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通过革命发展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充分阐明了思想政治工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极端重要性,总结出适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成了实事求是、灌输教育等一系列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毛泽东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对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湘潮》2017,(7)
正1944年4月,毛泽东在修改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谭政起草的《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时,加写的话中有这样两句特别引人注目:一句是"中国共产党从它参加与领导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以来,从它参加与领导为这个民族民主革命而战的革命军队以来,就创设了并发展了军队中的革命的政治工作";另一句是"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前一句讲的是人民军队早就创设了革命的政治工作,后一句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传家宝,是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和重要条件之一。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善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认真研究与分析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时代特征,有助于我们完整系统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在分析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阶段问题时,既不能完全遵照党史,又不能仅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属性、自身发展的规律为规律,而应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属性、自身发展的规  相似文献   

11.
十月革命以后,随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威尔逊主义的破产,列宁逐渐受到中国社会各界的关注。列宁逝世后,他们纷纷发文对列宁表达纪念。在众多纪念话语中,列宁的领袖形象与劳工形象是时人关注的焦点。在那个政局动荡的年代,各方通过对列宁的纪念,是为了能够获得列宁的政治遗产的"解读权",诠释对列宁革命与实践的理解和中国革命道路的发展前途,以此获得更大的政治资源与政治力量。  相似文献   

12.
论红色资源在当代中国公民教育中的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公民教育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公民意识、公民行为与公民能力的培育,是当代中国公民教育顺应政治现代化和社会化的内在要求.以中国革命道路、革命精神与革命文化为主要内涵的红色资源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在融汇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借鉴与汲取西方现代公民教育理论、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的革命精神与时代精神三维公民教育资源体系里,红色资源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红色资源在公民意识教育、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等领域,不仅丰富和扩展了公民教育的内涵和公民教育的资源,而且改变了传统的学校公民教育方式,将公民教育延伸为寓教于旅、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新型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3.
政治制度伦理是指在政治制度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所蕴含的伦理价值和理念.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伦理在中国的确立,是中国近代先进分子遵循中国革命的历史规律,始终不逾地追求自由平等、独立富强的政治伦理价值的必然结果.这是一个从被迫到自觉的过程,是中国人民不断觉醒,认识不断深化,行为不断革命的过程.所以说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伦理的确立,是中国历史发展逻辑和政治价值选择内在统一的结果,也是当今中国政治模式的制度伦理基础和需要继承与发扬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4.
回顾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奋斗历史,共产党是靠同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发展和壮大的.党与人民上下同心,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党与人民在革命时期能够上下同心,归根结底是由党的群众路线决定的.我们要始终牢记: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无论时代怎样发展,上下同心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都不能丢,不能忘.  相似文献   

15.
延安时期的红色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场特殊政治实践。在这场实践中,中共与陕甘宁边区政府逐步建成了具有鲜明革命色彩的执政文化,为近代中国革命探  相似文献   

16.
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概括,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政治基础,对于保证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前途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四项基本原则已经载入党章和宪法,成为我们党最重要的政治纪律,也成为每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循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7.
马绍辉 《世纪桥》2002,(3):25-26
一定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反映。“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①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与国民党反动派针锋相对的斗争中,把思想文化建设作为革命斗争的重要内容。在牡丹江根据地建设过程中,地方党组织始终把思想文化建设视为一项长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列宁符号"是指中共运用列宁名字、肖像、忌日等象征来对一些具有重要革命意义的时间、空间、生活物品等进行建构装点的政治符号产品。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借助"列宁符号"的时间建构与传播,树立中国革命形象、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指导中国革命实践、进行中国革命动员;借助"列宁符号"的空间建构与传播,推进中共革命社会化、进行中共革命教育、传播中共革命理念;借助"列宁符号"的生活建构与传播,传播中共革命象征、促进中共革命认同、传播中共革命信仰。通过革命领袖进行革命符号装点的做法,使得中共革命成果马克思主义化,借助"列宁符号"时间化、空间化、生活化的物质载体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今后中共政治符号建设提供了诸多启迪。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既是一位人民教育家,又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和政治活动家。他在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正确认识教育和政治的关系及其社会功能,其爱国思想及其实践经由了教育救国,走上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般历程,到教育与政治并重,实现爱国思想的重要进步,再到以政治斗争为中心,投身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最终成长为一名坚强的革命者和共产主义战士。陶行知的思想发展轨迹及其爱国实践过程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成长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是一本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哲学著作,它巧妙地把哲学与革命结合起来,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