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民族居住格局是分析和研究民族关系的一项重要指标。民族居住格局是否合理,不仅影响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更事关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实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民族居住格局具有农区的维吾尔族聚居和牧区的柯尔克孜族及塔吉克族聚居的特点。本文通过对克州民族居住格局的总体分析以及各辖区内部及不同辖区之间民族居住格局的对比分析,得出多民族混合居住对推进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能够为增进"五个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对民族融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推进了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方式从传统向现代转变,带来了不同民族人口的集聚,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在新疆南疆三地州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民族交融问题,要把民族交融作为三地州城镇化的特殊使命,要从国家战略、科学定位、整体规划、对口援疆、兵地融合、民生建设等层面统筹推进民族交融。  相似文献   

3.
徐丽曼 《世纪桥》2014,(10):86-88
辽宁是我国具有多民族成分的一个省份,蒙古族人口仅次于内蒙古自治区,居全国第二位。辽西地区是辽宁蒙古族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该地区多年来始终保持政治稳定、社会进步、经济快速发展。新时期辽西地区蒙汉民族关系呈现出居住格局以蒙汉杂居为主、族际通婚不断扩展、语言文化日渐交融、民族意识表现积极肯定的独特特点,这对我国民族杂居地区处理民族关系具有积极借鉴意义:民族间的交融是民族杂居地区繁荣稳定的前提、党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关系和谐的重要保证、民族杂居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问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又是城镇化的应有之义。在农民转向市民过程中,其居住状况的改变是他们身份转变的重要标志。因而,妥善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居住问题,关系市民化的顺利实现,关乎中国城镇化战略布局。文章以当前农业转移人口居住状况为研究对象,分析该群体目前三种主要的居住模式:厂房+集体宿舍模式,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租房模式,自购房定居模式。通过考察这三种居住模式尚存的问题,探索出三条治理策略:分散混居、合理布局保障性住房,扩大保障性住房覆盖面,完善社会保障以及鼓励自行购房。以期为政府科学制定农业转移人口居住政策提供可资参考的资料,进而服务于中国城镇化战略布局,助推中国成功实现发展目标升级。  相似文献   

5.
民族融合是南疆三地州城镇化的特殊使命。城镇化对民族融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推进了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方式从传统向现代转变,带来了不同民族人口的集聚,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要从国家战略、科学定位、整体规划、对口援疆、兵地融合、民生建设等层面统筹推进三地州民族融合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民族融合是南疆三地州城镇化的特殊使命。城镇化对民族融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推进了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方式从传统向现代转变,带来了不同民族人口的集聚,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要从国家战略、科学定位、整体规划、对口援疆、兵地融合、民生建设等层面统筹推进三地州民族融合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习总书记视察新疆视察兵团时要求兵团要发挥好优化人口资源等特殊作用。兵团要实现其优化新疆人口资源的特殊作用,真正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就必须把握当今兵团人口总量增加缓慢、结构老化、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分布不甚合理的形势,紧抓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自治区南疆工作会议、兵团南疆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实施二孩生育政策、提升教育质量、实施人才强兵团、加强兵团南疆力量建设等途径促进兵团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8.
宋月红 《前线》2017,(8):39-4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新中国之所以在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其思想理论源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民族理论,其社会历史条件主要是历史上国家长期统一、中华各民族相依并存,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的基本格局,特别是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当家作主,为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9.
兵团在促进新疆城镇化进程中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成为现代化进程中新疆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动力。兵团城镇化有力地促进了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民族分布格局进一步分散化,各民族一体化程度加强。兵团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加强劳动力流出地与流入地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不断增强各民族自我发展能力;注重城镇社区规划,促进民族间深度交往;不断完善和加强兵团城镇民族工作,促进新疆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为了解南疆驻连工作,笔者深入南疆少数民族聚居团场三师伽师总场六连详细了解驻连工作队的工作、生活情况。六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连队,是该场最大的一个农业连队,职工群众多以种植"酿酒葡萄"为主。为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南疆的工作,更好地服务各族职工群众,5月7日,兵团公安局驻三师伽师总场六连"访惠聚"工作队队长马力田在该连酿酒葡萄示范园区虚心向连队干部请教学习酿酒葡萄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1.
柯坪县是位于新疆南疆地区的一个国家级少数民族贫困县,地处戈壁荒漠,以传统农牧经济为主。该县属严重缺水地区,全县有百万多亩可开垦荒地,大多数地势平坦,土质优良,但因水资源缺乏,播种面积仅占可耕地的3%,这极大地影响了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其农业区用水主要依靠2处泉水汇流。在民族人口分布上,以维吾尔族为主体,汉、柯尔克孜、回等民族交错聚居。  相似文献   

12.
新疆解放以后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新疆各级党委和政府用马克思义民族问题的理论 ,密切结合新疆的具体情况 ,创造性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成功的解决了新疆的民族发展与社会发展问题。一、民主改革中的反封建统一战线新疆维吾尔族农民是新疆农民的主体 ,约占农村人口的 90 %左右 ,且绝大部分分布在南疆各地。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历代反动政府长期实行封锁和民族隔绝的政策 ,直到解放前夕 ,南疆维吾尔族聚居的农村中还部分地存在着完整的农奴制 ,“霍加”制和高额实物的雇佣制等代表封建社会历史不同发展阶段的剥削制度。鉴于新疆土地…  相似文献   

13.
<正>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若柔",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福贡、贡山、兰坪及泸水各县,是云南怒江居住较早的土著民族,也是云南特有的小少民族之一。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怒族人口总计有28759人,大多居住在怒江两岸海拔1500米至2000米的山腰台地上。在怒江,怒族历史形成的居住样态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怒族为主形成的聚居村,主要由家族血缘近亲所组成,人口比较少,最多的不超过50余户;  相似文献   

14.
构建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是促进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南疆地区作为新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地区,加快推进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的进程尤为繁重。文章通过对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对人口资源要求的梳理,发现南疆人口资源在构建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中存在人口民族构成严重失衡、素质相对不高、分布过于集中等问题,因此,应该采取相关的措施完善人口的民族构成、提升人口的素质、调控人口的分布。  相似文献   

15.
开展"访惠聚"活动是自治区党委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结合新疆实际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对新疆社会基层治理的有益探索,但是由于历史、地理、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南疆四地州的民族问题、民生问题、宗教问题以及社会稳定问题相互交织,基层治理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构建南疆社会基层治理长效机制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着力加强南疆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以制度建设为核心推进农村事务规范化管理,探索适合南疆地方实际的基层治理理念、方式和机制。  相似文献   

16.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少数民族户籍人口占全省户籍人口的38.9%,民族自治地方和民族乡占全省面积的68%……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是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重中之重。"十大推进计划"出炉2010年,省民委和其他省直有关部门提交的《加快内陆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试验区的请示》被正式列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民委的工作程序,使贵州省民族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都得到了优先安排的项目和资金。  相似文献   

17.
兵团向南发展——加强南疆力量建设是党中央补南疆"短板"的重要方略,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把握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南通道建设机遇,以南疆师团为主,北疆、东疆师团为辅,按照开放、包容的原则填补南疆"空白点",布局南疆战略通道关键节点。对新建场镇,采取兵地共建和经济实力强的师市托管或代管的方式进行,综合运用市场和兵团集团化力量,推进兵团向南发展战略,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南疆通道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8.
稳定工作是近年来新疆工作的核心。新疆稳定看南疆,重点在基层。作为新疆重要组成部分的兵团,其稳定的重中之重是南疆兵团少数民族聚居团场连队。因此,加强对南疆兵团少数民族聚居团场连队稳定工作研究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南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基层治理提供重要借鉴。本文以南疆兵团第十四师××团场××连稳定工作为例,从现状分析入手,梳理其存在的问题,探究从思想上、能力上、发展与民生改善上加强南疆兵团少数民族聚居团场连队稳定工作的途径与方法,为南疆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实现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要义,与之相适应,地方政府面对日益膨胀的城市人口规模,必须审慎思考优化人口结构与空间分布,使之与经济布局和城市承载力相协调。面对城乡、区域之间巨大的人口流动迁移势能,传统以户籍制度为基础、以行政手段为主导的"逆向梯度筛选"模式不仅调控效果微弱,而且易产生城市贫困和居住空间分异等现象,造成社会福利净损失。作为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浙江省通过改变"自上而下"的思维惯性,采取完善政策环境、强化产业引导、优化空间布局等多重措施,逐步构建了以权利为中心的人口集聚与扩散机制,成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人口调控的成功典范和区域样板。系统总结浙江省人口调控的模式转换与经验,对其他地区提高城镇化水平和效率,兼顾流动人口城市融入诉求与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疆南疆的发展与稳定历来是政府与学界关注的重点,而南疆诸多问题均可以被视为人口问题的衍生物,因而研究南疆的人口问题至关重要。从人口数量、质量、结构三方面对南疆近三十年人口发展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南疆人口存在诸多区别于全国其他省份人口的特征,南疆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速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升,文盲人口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受教育程度的性别差异小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年龄结构较年轻,且老年人口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人口性别结构基本合理,南疆大部分地区人口城镇化水平一直高于全国、全疆平均水平,农业从业人口占比长期超过70%,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南疆各地区人口发展特征差异大并且一直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