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邓小平政治发展理论作为深深植根于中国现代化实践的理论学说,是科学体系,也是行动指南。既与革命政治学和转轨政治学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又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既没有游离于现代文明主流,又与西方主流政治学及发展政治学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改革政治学。  相似文献   

2.
合法性是政治学的概念,不是法律概念。政治合法性问题是理性化时代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政治命题,也是当代政治理论用来分析社会的一个重要参数。具体说,政治合法性是指民众对于现存政治秩序和政权的信任、支持和认同。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人民支持  相似文献   

3.
刘汶 《求实》2005,3(2):33-35
政治道德有效性问题的提出基于两个原因 :一是现实政治中的政治道德失效的存在 ;二是学术界对此重视不够。政治道德有效性指的是政治道德在实践过程中被遵守 ,具有执行力和约束力 ,其实质是政治道德的功能的有效发挥能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目的。政治道德有效性的实现过程就是政治道德功能的发挥过程。政治道德有效实现的特点是多样化 ,评价标准是多层次的。政治道德有效性的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把握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深刻认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二是正确把握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原则和方向;三是全面把握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这些内容主要包括:党政分开、精简机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相似文献   

5.
贾绘泽 《求实》2007,23(10):11-13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邓小平对我国政治整合进行了不懈的探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政治整合的思想基础与核心主体;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建立健全法制是政治整合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是政治整合的主要形式;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政治整合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对当代中国政治整合探求的理论与实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政治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历史地位是 :为解决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存在的弊端找到根本出路 ;是中共执政以来 ,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丰碑。其主要特点有 :发展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政治制度理论 ;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二者关系的基本理论出发 ,提出并强调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 ;强调政治体制改革不能脱离中国的国情 ;提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仍然有从思想政治上继续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 ;高度突出制度建设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主要包括党政分开、权利下放;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高级干部离退休制度;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和发扬民主、建立法制等.这些思想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经历过初步提出、系统提出的发展过程,并在邓小平晚年付诸实践.从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排除"左"的和右的错误干扰,坚定不移地把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下去,完善党的领导,转变政府职能,为建立民主、高效、廉洁的政治体制而努力.  相似文献   

8.
与苏联的改革相比,我国改革的成功在于邓小平领导的政治体制改革上的成功。邓小平抓住每一个改革阶段上的不同特点,从实践中发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以指导实践,在实践和理论的互动中循序渐进地推动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从不追求抽象空洞的政治和民主,而是立足国情,自始至终把以民主政治为取向的政治体制改革稳稳地立足于中华民族谋求发展的实际需要上,表现出了驾驭改革的卓越的领导才能。  相似文献   

9.
周亚权 《探索》2007,(2):73-77
人格是现代政治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政治性格特征的总和。政治人格属于政治文化研究范围,内含多种要素,包括政治价值观念和政治道德准则,并且按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研究社会成员的政治人格,有助于深入了解社会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特征。政治人格是微观政治学研究(在我国还比较欠缺)的重要内容,因此对政治人格的重视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推动我国政治学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社会化意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晓明 《唯实》2001,3(8):133-136
思想政治工作(以下简称"思政工作")是统治阶级加强意识形态的手段,它与政治社会化有逻辑上的关联,是政治社会化的具体实现形式,其重要性因政治社会化对现政权的合法性认可的支撑而显而易见.然而,现实社会中因对思政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而出现了许多疑惑、缺憾甚至严重失误.基于这种状况,本文拟从政治社会化的政治稳定功能角度对思政工作进行政治学意义探析由政治社会化互动过程将思政工作的政治稳定功能划分为宏观整体与微观个人两个层次,宏观整体层次又分为体系维持与文化进步、道德崇善、经济发展等多重评判标准;微观个人层次则是指个体的政治入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仇小敏 《唯实》2008,(10):57-60
政治体制改革是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从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原因、主要内容和价值目标等来看,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使具体政治制度完善、健全、民主、规范与科学,即达到政治文明是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邓小平政治评价思想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及其指导意义.邓小平政治评价思想是以人民为政治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以实际效益、效果、影响作为政治评价的价值标准;在进行政治评价时,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既看一国政治体制能否保持政治稳定、提高政治效率和促进生产力持续发展,又看其能否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人民利益.这一宝贵思想对于我国继续推进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吴晓明 《唯实》2001,(9):133-136
思想政治工作(以下简称“思政工作“)是统治阶级加强意识形态的手段,它与政治社会化有逻辑上的关联,是政治社会化的具体实现形式,其重要性因政治社会化对现政权的合法性认可的支撑而显而易见.然而,现实社会中因对思政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而出现了许多疑惑、缺憾甚至严重失误.基于这种状况,本文拟从政治社会化的政治稳定功能角度对思政工作进行政治学意义探析:由政治社会化互动过程将思政工作的政治稳定功能划分为宏观整体与微观个人两个层次,宏观整体层次又分为体系维持与文化进步、道德崇善、经济发展等多重评判标准;微观个人层次则是指个体的政治入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南方谈话在政治学视野下提出了扩大有序民主政治参与,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思路,为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继续探索准备了理性的思想方法和正确的理论前提。南方谈话后,有序民主政治参与在健全民主体制,优化民主政治参与机制,拓宽民主政治参与渠道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对实现政治稳定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王冠中 《探索》2007,3(6):55-59
资源政治学在当代中国兴起的原因,从理论层面看,主要包括权力理论的演进、经济的市场化改革、政治的世俗化和民主化、新技术手段和新媒体的应用、民众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的觉醒、资源观念的变迁等方面;从实践需求看,转型期社会两极分化的现实与人们要求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这对矛盾,为资源政治学的兴起提供了用武之地.关于资源政治学研究路径的探讨,从研究对象看,主要包括国家、政党、民间组织和个体;从研究内容上看,以各政治主体开发、利用、配置和保护自身政治资源为主线展开;从研究方法上看,"成本-效益"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辩证分析法等,将会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6.
陈和水 《学习论坛》2006,22(10):44-46
邓小平认为,政治体制改革是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实现途径之一。政治体制改革对人的解放和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民主法制建设促进人的思想、主体性和能力的解放和发展;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人的思想、主体性和能力的解放和发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促进人的解放和发展。今天,重温邓小平这一思想,有助于深化对党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的认识,以更好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7.
王炳权  王承禹 《探索》2020,(2):71-82
遭遇新时代的中国政治学陷入了理论供给不足的窘境,调适政治理论与政治实践的关系成为迫切的议题。围绕中国政治学转向主题,学界形成了学术自主与政治引领、本土立场和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等若干争论,但偏执一端的争论带有"虚假性"。诸种争论实质上涉及政治学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问题,在兼容不同学术论点和考察学科发展实践的基础上,中国政治学转向的讨论有必要转移到何以强化理论供给这一根本议题上来。西方政治学的强理论供给能力得益于持续的学术积淀,而中国政治学较弱的理论供给能力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成因--务实传统和科研体制。基于此,中国政治学应从优化科研体制、强化学术自律、挖掘思想资源三个层面进行一场"理论供给侧改革"。  相似文献   

18.
保持政治稳定是邓小平在设计和指导中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高度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之一。邓小平政治稳定思想总结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的经验和教训,又随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因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邓小平的政治稳定思想为指导。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提出了系统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并付诸实践。他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主要内容、评价标准、基本原则等方面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邓小平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政治体制改革思想至今仍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郝家林 《新视野》2007,(6):83-84
媒介政治是指政治主体因使用媒介或媒介主动参与政治而形成的某种政治效应。一个国家媒介政治的形态及特征与该国大众媒介普及程度相关,也与该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相关。媒介政治表现为媒介系统与政治系统互动所产生的特定的政治效应,这一效应通常会引起政治系统所在环境发生某种变化,进而引起政治系统的变化。因此双方互动关系的性质、方式及其一般规律,就成为媒介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